崔英敏
摘 要:校企合作是當前高等職業院校對傳統教學模式變革而推行的一種培養適合社會與滿足企業需求的人才的模式,在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同時,又可以緩解高校辦學條件不足等問題。本篇論文先簡單介紹了校企合作的模式,然后具體分析了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最后對建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進行探索和分析。
關鍵詞: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探索與思考
一、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一)校企互動式合作。高職院校提供給企業技術和產品創新所需的應用型人才,而企業則為高職院校改善辦學條件提供幫助與支持。企業借助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優勢,不斷的提升企業員工的素質,增強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二)校企配合式合作。學校是培養人才的主體,而企業只是輔助作用,關于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計劃,都是由學校提出與制定且承擔了主要任務。企業則按照學校要求,提供注入校內外實訓基地等相應的辦學條件,協助學校一起完成培養任務。
(三)校企實體合作型。企業可以向高職院校中以設備、場地、師資、技術等形式注入不同的股份,建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關于高校中的決策、計劃、協調及組織等,企業承擔相應的管理職能,并且可直接參與到辦學過程中,全方位管理學校,實現學校與企業管理的一體化機制。
(四)企業在職員工的培訓中心。企業可以在高職院校中設置職工培訓基地,以實現和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利用當下學校的資源,開展在職培訓教育,培養適于企業發展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企業與高職院校在合作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四個方面:(1)層次定位不準確。多數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像一些政府舉辦的高職院校中,并沒有對行業的依賴性克服,且行業舉辦的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方面缺乏力度;(2)校企合作的目標性弱,培養適于企業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是校企合作的目標,但是高職院校因為辦學條件不足,沒有把握學校教育的理念與內涵,在建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方面,不能從根本上掌握高校的教學規律,最終不能夠實現學校與企業的互贏;(3)較差的穩定性,雙方參與、互惠互利是校企合作堅持的原則,但是當前高職院校與行業或者企業合作中,企業方面的支持并不穩定;(4)校企業合作模式較為單一,在校企合作中,多是高職院校積極,而企業相對比較被動,并沒有被充分的調動企業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三、關于建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探索與思考
(一)建立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外部保障機制。建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外部保障機制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首先是政府的宏觀指導,由教育部門牽線,在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中吸收勞動部門及行業中極具代表性的企業集團;在高職院校教育中實行資格證書制度,建立相應的政策制度,并對財政投入效果做出科學的評估;其次,政策積極引導,政府可根據校企合作的規劃、計劃,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解決財稅、金融以及具體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同時,政府可借助相應的政策法規,對校企合作進行調節、規范以及推動其順利實行。最后,建設健全的法律法規,對高職院校與企業的責任與義務進行明確的劃分,規范行業制度,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執法,保障校企合作過程中各方面的權益和利益。
(二)建立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內部互動機制。校企合作中,學校是人才的輸出者,而企業是人才的接收者,學校與企業互相依存共同進步。建立完善的內部互動機制,首先要建立嚴格的董事會管理制度,規范學校企業的責權關系,并且對學校教育給予全面支持。其次,建立合作委員會,促進和保障校企合作模式能夠為企業提供服務,保證高新技術在企業中的應用;最后,建立高職教育產業集團,依賴具有優勢的高職院校,對辦學層次、專業設置、教育內容以及人才培養等進行全面統籌,降低成本投入,極大的發揮教學優勢,實現學校與企業的資源共享。
(三)建立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運行機制。首先社會動力機制的建立,實現工學結合,將學術方面的領導專家、企業主管、政府領導等聚集起來,解決當前高職院校教育所遇到的問題;其次,建立學校和企業雙贏的利益驅動機制,不僅站在企業的角度,更要站在學校的立場,保障兩者的利益;最后,建立完善的保障運行機制協調和解決校企合作中遇到的問題,有效的保障教學質量。
結論:校企合作模式作為一種創新辦學模式,其雖然適于企業和高職院校雙方發展,滿足雙方的利益,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也存在著問題,本篇論文通過分析,并就建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進行探索和分析,通過建立外部與內部機制來改善和提高校企合作對學校與企業發展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袁月秋,季黎.關于高職院校營銷專業實踐性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北方經貿,2007(1).
[2] 王自勤.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