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吳壯壯
摘要:在建設生態綠城的前提下,分析了常州市道路綠化現狀,指出了常州市城市道路綠化建設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對常州道路綠化的模式進行了探討,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建議,為常州市的道路綠化提供參考,旨在提高道路綠化水平,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城市空間。
關鍵詞:道路綠化;常州;現狀調查;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12-0099-02
1引言
2014年,常州市正式啟動“生態綠城”建設項目。生態綠城建設是落實常州市生態文明規劃的重要途徑,更為常州城市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發展平臺。道路作為城市的骨架和脈絡,是人們了解一個城市感受城市景觀特色和地域風情的重要窗口。道路綠化的水平和質量直接影響著城市的總體風貌。道路綠化系統作為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有效地遮蔭、濾塵、防風、降噪、殺菌、降低路面輻射、吸收汽車有害尾氣,而且對改善道路沿線的環境質量、有效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美化市容、豐富城市景觀、傳承城市的歷史文化等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早在2006年,常州市就對55.8km道路市容環境進行綜合整治,完成了“桿線入地、凈化空間;綠化升格,營造氛圍;地塊開發,提升形象;街景整治,美化環境;設施完備,增強功能”的整治任務,確保道路暢通、街道優美的城市風貌。目前,常州城市道路綠化普及率為100%,達標率為84.5%,市區干道綠化帶面積占道路總用地面積的比例均超過25% [1] 。
2常州市道路綠化現狀
常州位于江蘇省南部,屬于長江下游地區,北靠長江,南臨太湖,瀕臨東海,屬于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常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常州春末夏初時多有梅雨發生,夏季炎熱多雨,最高溫度常達35℃以上,冬季空氣濕潤,氣候陰冷。在氣候地形條件因素上,大部分花卉、樹木適宜種植養護,常州市園林綠化植被主要符合本地氣候特征以亞熱帶、溫帶樹種,花卉地被為主。從地帶性植被來看,常州應屬于常綠闊葉林向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落葉闊葉混交林過渡類型。植被資源多分布在多山地區,如茅山風景名勝區、溧陽的天目湖旅游度假區、太湖椒山島丘陵地,湖蕩地區有部分自然植被,其余平原地區均為人工植被。森林建群種為馬尾松、青栲、青岡、苦儲、石櫟、木荷等,其中落葉闊葉樹如楓香、樸樹、麻櫟、槲櫟、栓皮櫟、白櫟、三角楓等樹種在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2] 。在公園綠地中應用的園林綠化植物種類共計277種(包括變種、變型及栽培品種),其中喬木類153種,灌木類76種,藤本植物類有14種,竹類16種,水生植物類7種,地被植物類18種。這277種植物隸屬于60科161屬,其中,裸子植物6科19屬29種,被子植物54科136屬248種(其中雙子葉植物51科130屬228種,單子葉植物3科6屬20種),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的種數比例約為1∶9[3]。
從目前常州主要道路行道樹種的使用情況看,常綠樹種有香樟、廣玉蘭、女貞、杜英、棕櫚等;落葉樹種有銀杏、樸樹、懸鈴木、欒樹、柳樹、水杉、合歡、鵝掌楸、國槐、重陽木等。其中,香樟的使用頻率最高,幾乎在各主要干道都有種植。灌木應用種類主要有石楠、女貞、大葉黃楊、紅花繼木、海桐、杜鵑、法國冬青、八角金盤等常綠類型,其中石楠的應用頻率較高。草坪地被多為麥冬、馬尼拉草等。市區道路綠化樹長勢基本較好,其在改善城區環境凈化空氣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中心城區,道路采用帶狀綠化,喬灌花草相結合,增加了綠量,提高了綠視率,使中心城區富有現代感與韻律感。
3存在的問題
3.1樹種選擇單一,地方特色不鮮明
據調查的45條天寧區道路綠化統計數據表明,各路普遍存在綠化樹種單一種植形式雷同的問題。常用的道路綠化材料中,常綠樹以香樟和廣玉蘭為主,落葉樹以懸鈴木和黃山欒樹為主。香樟和懸鈴木種植數量占行道樹總數的 80% 左右[4] 。中央分車道多采用漏空護欄進行硬質分隔,較少采用灌木隔離帶,一條路兩行樹的傳統綠化格局居于主流,如和平路、關河西路等主要道路,道路景觀的可識別性較弱;同一條主干道,骨干樹種不夠突出,特色難以體現,如延陵中路,在不同的路段有銀杏、懸鈴木、香樟等三種行道樹,比例接近;常州市的市樹、市花即廣玉蘭、月季在道路綠化中所占的比例不高,城市綠化的地方特色不夠明顯。
3.2植物配置缺乏新意和多樣性
多數道路綠化只考慮到高大喬木或綠籬,而忽視了灌木、藤本、地被等植物在道路綠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灌木、花、草等應用較少,藤本、地被植物應用更少。只注重道路上面的遮蔭和整齊度,多運用喬木和灌木兩個層次,沒有充分利用樹蔭下的空間,空間層次感不夠豐富,造成了比較單調的道路景觀。而且,單一、單調的植物種植在道路兩旁,生物多樣性難以體現,難以形成相對穩定的植物群落,對植物景觀的連續性和生態作用的發揮有一定影響。
3.3地域歷史人文體現不夠
常州天寧區作為一個有著上千年歷史文化的古城區,是個人杰地靈名勝薈萃的地方。除了聞名遐邇的名勝古跡外,古樹名木也是歷史的有力見證,但從天寧區的道路綠化現狀調查中發現,道路上沒出現任何古樹,就連一些老街巷如青果巷、西瀛里,南、北大街,道路兩旁的樹木也是沒長幾年,無法體現老城區的歷史滄桑感;多數道路綠化只是為了綠化而綠化,除了少數鄉土樹種的運用外,道路綠化中很少有能夠體現城市歷史文化的元素,缺少文化內涵。只有幾條沿河道路的街頭綠地或路側綠帶內有文化元素的出現,關河東路和北塘河路的街頭綠地內設置有雕塑小品,這既為人們提供了休憩、交流的空間,又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人們的精神生活。
3.4垂直綠化有待加強
經過幾年的建設,常州已完成“兩縱兩橫”的高架道路系統,形成了氣勢宏大的空中道路系統,但在進行道路橋梁的規劃建設之初就沒有考慮到全方位綠化效果,橋體上事先沒有合理的綠化設計,綠化在維度與輻射面上明顯不足,橋面上看不到一絲綠色,而橋蔭綠化普遍存在由于垂直綠化品種單一所造成的高架綠化千城一面,植株積塵量大、覆蓋率不高,混凝土橋墩裸露等通病[5] 。清一色的橋蔭植被主要以八角金盤、灑金桃葉珊瑚、爬山虎、常春藤等耐陰植物與攀援植物的片植與間植為主。endprint
4發展建議
4.1豐富植物種類,突出地域特色
城市道路綠化模式應該體現鄉土化、多元化、生態化特色,注重展現地域特色鮮明的“一路一樹”和“一街一景”道路景觀。常州鄉土植物資源豐富,適宜道路綠化的植物種類很多,適宜的常綠樹種有苦櫧、木荷等。在現有以常綠樹為主的基礎上,適當增加觀賞價值高、生態效益好的落葉樹如烏桕、黃連木、重陽木等秋色葉樹種。針對常州的氣候特點,在行道樹選擇上,要十分注重遮蔭和開陽相結合,相鄰道路綠化采用遮蔭好的香樟、廣玉蘭和樹形美觀冬季遮陽少的鵝掌楸、銀杏、玉蘭等。
4.2合理選擇樹種,優化植物配置
在樹種配置上,要達到三化要求,即:“多樣化、層次化、彩色化”, 還要體現春天繁花似錦、夏季郁郁蔥蔥、秋天葉紅果熟、冬天銀裝素裹的季相美。增加生物多樣性不應該是簡單的多種物種的堆積,而是地域性植被的藝術結合和科學配置。減少草坪的大面積應用,增加原生地被的種類,減少色帶,增加灌木的組合層次,路側綠帶模擬自然植物群落的喬灌草復合結構,不但能增加景觀的豐富性,也將對增加整個城市系統生物多樣性起到積極作用。在植物的配置上,盡量在整體形態和效果上突顯特色,如在寬闊、繁華的通江大道中央分車帶上栽植紅繼木、金葉女貞和月季,代替草花色塊,既可降低人工養護成本,又可增加生態效益。再如長江路中央分車帶,在喬木和草坪的中間層,可以增加石楠、月季、紫薇等2~3層灌木的組合,既增加生物多樣性,又體現地方特色。
4.3結合城市特點,提升文化內涵
在今后道路綠化的建設中,根據道路綠化帶的寬度和綠地旁河流等不同的區域空間特點,可以在綠化帶內設置景石、景墻、花架、雕塑等園林小品和游步道等休閑景點設施,將常州本地的人文風俗和歷史文化融柔到道路綠化中,豐富道路綠化景觀,增加道路綠帶生機,突出常州獨特的城市人文特色。
4.4注重垂直綠化發展
注重垂直綠化發展,以高架橋、立交橋、人行天橋、欄桿、圍墻、燈柱以及公交站臺等為依托,利用藤本植物將城市綠化引向豎向空間發展,增加綠化面積,增大綠量,改善城市環境。
由于高架橋建設與綠化沒有同步進行,橋上沒有預留的綠化用地,也沒有澆灌系統,因此只能采用懸掛綠化的方式并實施人工灌溉。橋上懸掛綠化泛指設置于城市高架橋、立交橋上的帶狀綠化帶,多以懸掛的方式固定在立交橋兩側[5]。雖然綠化空間小、植物生長環境惡劣,但在塑造城市景觀、減輕視覺疲勞、形成道路綠化防護體系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5結語
城市道路綠化是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道路綠化不僅是美化城市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根本出路之一。因此要結合區域特點,從實際情況出發,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把生態設計理念始終貫穿到道路綠化建設中,達到美觀和生態并存,使之與常州當前的生態綠城建設和未來發展保持一致,從而發揮其最大的效能。
參考文獻:
[1]佚名.青山綠水好風景 園林生態新常州[EB/OL].2008-10-27.http://www.chinajsb.cn .
[2]蘆建國,連麗花.常州市公園綠地建設研究[J].江蘇林業科技,2010,37(4):19~23.
[3]常州市人民政府.常州市公園綠地建設管理體制創新[R].常州:常州市人民政府,2009:5~6.
[4]趙衛華.江蘇常州市行道樹常見病蟲害防治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4(4):123~124.
[5]王玲玲,張蘊智.淺談城市高架橋景觀綠化[J].中國花卉園藝,2012(2):48~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