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銳


摘要:道路運輸業作為綜合運輸體系的基礎,其公共服務功能不可替代。道路運輸業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運行、直接關系到運輸功能的有效實現。本文首先闡述了道路運輸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的必要性,然后以滬深兩市道路運輸業上市公司2013年度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為對象,對內部控制五要素的有效性分別進行了評價,應用模糊綜合評價法進行綜合評價的得分為69.256分;最后提出了提高道路運輸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指標;綜合評價
一、道路運輸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的必要
道路運輸業作為綜合運輸體系的基礎,其公共服務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道路運輸業具有線路長、經營面廣、營運點多、路網多的特點。相對于鐵路、航運業,不僅投資相對較少,回收期也短;而且道路運輸業的運輸車輛,體積小且便捷、可以到達一些火車、飛機無法到達的邊遠、偏僻地區。第二,道路運輸承擔的客貨運量、周轉量及在綜合運輸體系中所占比重持續增加。且在春運、“黃金周”及抗震救災中,也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第三,運輸輔助服務業也在快速、全面發展,如國際道路運輸合作、汽車租賃、客貨運站場、機動車維修和駕駛員培訓等。不斷加強道路運輸業在綜合運輸體系中所體現的普遍服務、最具基礎保障的運輸功能,道路運輸業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運行、風險能否有效的降低,關系到運輸功能的有效實現。
根據財政部、證監會《關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類分批實施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通知》(財辦會〔2012〕30號)規定,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中央和地方國有控股和非國有控股的主板上市公司,且于2011年末公司總市值(證監會算法)在50億元以上,同時,2009年至2011年平均凈利潤達到3000萬元以上的,應披露董事會對公司內部控制的自我評價報告以及注冊會計師出具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報告。2013年納入實施范圍的上市公司共1052家。農、林、牧、漁業、采礦業、制造業等十六個大行業中,2013年納入實施范圍的上市公司共1052家。其中,制造業的公司數為 536家,占 50.95%;批發和零售業的公司數為81家,占 7.70%;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公司數為71家,占6.75%,居第三位。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中,道路交通運輸業上市公司為30家,占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上市公司的42.25%。2013年滬深兩市共有8家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內控無效,非財務報告內控有效,其中就有道路交通運輸業公司的“五洲交通”?!拔逯藿煌ā必攧請蟾鎯炔靠刂浦匾毕莸呐秲热荩河捎诠举Q易業務量增大,2013 年新增加 6 起貿易訴訟事件,涉案金額共計 7036 萬,根據資產保全的情況,預計造成資產減值 1100 萬元;“五洲交通”內部控制重要缺陷披露內容: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重大缺陷事項未履行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程序,未真實、準確、及時進行信息披露。
基于上述道路交通運輸業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基礎地位和納入內部控制的自我評價報告披露實施范圍的公司數量比重,本文選擇對交通運輸業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及其有效性進行分析研究。
二、道路運輸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的指標及方法選擇
(一)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的指標類型
近些年,國內公司借鑒利用美國COSO委員會制定的內部控制框架來評價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本文將內部控制五要素進行細化,劃分為三級指標。以內部控制環境相關的指標類型為例,二級指標包括:治理結構、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內部審計、人力資源政策、企業文化。以內部審計為例,三級指標包括: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內部審計部門的運營狀況。
(二) 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的方法選擇
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主要包括:詳細評價法和風險基礎評價法兩種方法。詳細評價法以內部控制框架或標準為參照物,根據內部控制框架的構成要素測試內部控制的運行有效性,評估內部控制目標實現的風險,判斷是否存在實質性漏洞確定內部控制是否有效。風險基礎評價法首先要評估相關目標實現的風險;其次識別和確定企業充分應對這些風險的內部控制是否存在,即評價內部控制的設計應對相關目標實現風險的有效性;第三,識別和確定內部控制運行有效性的證據,評價現有的控制是否得到了有效的運行;最后,對控制缺陷進行評估,判定是否構成實質性漏洞,確定內部控制是否有效。風險基礎評價法的邏輯和程序。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定量評價有多種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將一些邊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即用模糊數學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對象做出一個總體的評價,具有結果清晰,系統性強的特點,能較好地解決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這類由主觀行為決定的、難以量化的問題。
三、道路運輸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的評價
2013年,在納入實施范圍的1052家上市公司中,935家公司將“控制環境”納入評價內容,占88.88%;689家公司將“風險評估”納入評價內容,占65.49%;979家公司將“控制活動”納入評價內容,占93.06%;748家公司將“信息與溝通”納入評價內容,占71.1%;541家公司披露將“內部監督”納入評價內容,占51.43%,評價內容趨于全面。而道路運輸業上市公司的納入情況,尚不明確,因此本文對滬深兩市30家道路運輸業上市公司2013年的內部控制情況,分別按內部控制五要素進行有效性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運用模糊數學綜合評判模型進行綜合分析。
(一)道路運輸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要素有效性的基本分析
運用風險基礎評價法,對30家道路運輸業上市公司的2013年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中財務報告和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五要素的有效性進行分析,見表1、表2。
從表1可看出,發現大部分道路運輸業上市公司不存在內部控制環境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內部控制環境具體內容有效的公司數在73.3%~86.7% 之間,說明內部控制環境較好。風險評估的比例要低于內部控制環境,財務安全在風險評估內容中的比例最高,達到83.3%??刂苹顒泳唧w內容有效的比例低于風險評估,最低為70.0%,最高比例為73.3%,與內部控制環境的最低比例持平。
從表2可看出,信息與溝通具體內容控制有效的比例又低于執行活動,尤其是溝通環節有效的比例最低僅為60.0%。內部監督具體內容控制有效的比例56.7%~66.7%之間。
總之,道路運輸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具體內容有效的總體水平為56.7%~86.7%之間。對于可疑的不恰當事項和行為是否建立了溝通渠道、企業內審活動的有效性、跟蹤行動是否恰當等監督指標需要進一步重視。
(二)道路運輸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的綜合評價
本文以內部控制五要素中的內部監督為例,進行詳細分析和列示。內部監督一級到三級指標的名稱和權重評分,見表3。
在確定內部監督的指標和權重后,進行指標評分,將評分結果分為五個等級,包括:很好(執行程度為85% —100%)、較好(執行程度為75% — 84.9%)、中等(執行程度為65%—74.9%)、較差(執行程度為55%—64.9%)、差等(執行程度55%以下);再計算等級的隸屬次數,并計算內部監督指標的評分比率,見表4。
由表3的內部監督指標的權重,確定如下權重向量:
W=[0.0929 0.0976 0.1131 0.1059 0.0952 0.1024 0.0929 0.1036 0.1035]
因此,內部控制的內部監督要素模糊評價,按如下公式計算:S=W*R
經計算得:S=[0 0 0.2558 0.3009 0.2890]
根據上述結果,“較差”等級的隸屬度為0.3009,隸屬度最大。根據等級的差別程度,確定各個等級的分數為:
H=(h1,h2,h3,h4,h5)T=(95,85,75,65,55)T
則N=S*H=(0 0 0.2558 0.3009 0.2890)*(95,85,75,65,55)T=55.6085
內部監督要素評價結果介于55到64.9之間,屬于較差等級。依此步驟,利用同樣方法計算其它內部控制要素的得分,其他要素僅列示計算結果,見表5。
四、道路運輸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的結論和建議
通過道路運輸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五要素有效性的基本分析,發現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是在各個要素的具體內容中處于最好水平;財務活動的風險控制、人力資源政策、內部審計處于較好水平,控制活動的依據即制度建設處于中等水平。但是,內部控制系統進行獨立評估的范圍和頻率、可疑或不恰當事項及行為的溝通渠道、內外部之間的充分溝通、是否能夠使相關人員有效地履行職責、內部控制系統獨立評估的范圍和頻率及評估程序和方法等方面,需要不斷改進。道路運輸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綜合得分為69.256,整體處于中等水平。
根據前述的分析內容,提高道路運輸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首先,應當凝聚內部控制的內生動力,避免內控要素中的環境建設、制度體系成為形式或過場;其次,研究制定道路運輸業內部控制的操作指南,提供體現道路運輸業內部控制特點的操作指南;第三,根據某些道路運輸業上市公司的典型經驗和做法,為其他公司開展內部控制建設和持續提高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具體的參考和借鑒;第四,高質量地開展道路運輸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建立健全以內部控制評級為核心的內部監督體系。
參考文獻:
[1] 周志萍.淺談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的框架[J].現代經濟信息,2012,(1):163.
[2] 張宜霞.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與有效的企業內部控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8,(3):79-81.
[3] 沈亞飛.淺析評價內部控制有效性的指標體系——從審計角度出發探索一般制造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指標體系[J].企業導報,2012,(7):105-106.
[4] 郭永宏.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完善探討[J].財經界(學術版),2012,(6):78-79.
[5] 彭超.對提高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對策思考[J].財經界(學術版),2013,(1):121-122.
[6] 宋國敏,門韶娟,郭桂琴.完善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的建議[J].商業會計,2011,(1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