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憲
摘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就要優化教學環境,改進教學方法。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實踐,對小學生進行創新教育,重在創新精神的培養,而不是看重成果的有無。因為創新精神是創新教育的核心,小學生具備了創新精神,就具備了今后創新的根本。只有學生能夠敢于創新、樂于創新,并積極地投入到創新活動中去,就達到了時小肇畢講行創新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美術教學;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3-069-01
2l世紀是以知識創新為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這樣的時代呼喚著創造性的人才。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學校是培養創造性人才的搖籃和基地,課堂教學是培養創造人才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我們認為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創造性人才的根本任務是對學生進行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使他們敢于標新立異,提出有創造性的獨立見解。那么,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呢?
一、優化教學環境。發展創新意識
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和保證。以往“說教式”。把學生當成機械接受知識的。儲蓄罐”的傳統模式,是壓抑學生創造潛能開發的桎梏,必須營造和創設一種寬松、和諧、互助、合作的學習氛圍,為學生開展創造性學習活動提供良好的環境。建立尊重、關蹙、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讓學生作學習的主人。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啟發、引導、點撥下主動發展。同時讓學生全員、全過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學習方法、學會創新。培養他們大膽想象,勇于創新的意識。在五年制教材<會變色的樹)一課中,是以學習不同色彩并置產生新的視覺效果為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原色配成間色的新方法。如果直接講色彩并置所引起的變化,對一年級學生來說似乎太難理解:從而變得枯燥而無味。但改變一下教學思路,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自己動手。將帶有不同顏色的膠片疊放在投影器上,變換成新的顏色,使學生好奇心大大增強,他們想知道什么色與叢夸色相加得綠色,什么色與什么色相加得橙色的欲望,就毒這輕松,愉快學習環境中得以滿足。既開闊了知識面又增強了創新意識。
二、優化教學方法。培養創新能力
根據美術學科的特點,選擇有利于學生嘗試實踐、貓立刪考l!動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培養掣生創颥枘神和創新能力的關鍵。學生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尋找列fI已秩取知識的有效途徑,能夠激發學生創期的激情,觸發,B-J新的貝感;MIITI也是檢驗創新的標尺n?此。窯踐是創新的輯農,Jj為實踐艙楗供豐富的感情認基礎,并進而成為創新的基礎,所以只有根植實踐的創新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因此要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培弗學生的創新精神及創新能力,引導學生掌握美術基礎知漢及基礎技法。鼓勵學生不要因循守舊,要敢于標新立異。要在實踐中磨練自我,在實踐中完善自我。在實踐中不斷創新。
在欣賞五冊24課<翱翔藍天的風箏)時。組織學生觀看了濰坊風箏節的錄像片斷,欣賞了許多有代表性的風箏,然后又給他們講風箏的淵源及歷史沿革、主要產地等。并告訴學生扎制材料和扎制步驟,但具體的扎制過程并不演示出來,最后要求學生課后自已準備工具材料,獨立扎制一只風箏。學生經過精心的選材備料、設計繪制,各式各樣的風箏做成了。通過試飛發現,多數學生的風箏不能順利飛上天空,原因在哪兒呢?學生開始了新的探索。一番探索才知道:有的比例失調、有的骨架重、有的角線拴的角度不對……就這樣經過反反復復的動手、動腦實踐制作,才得到了一只滿意的風箏。當風箏飛上天空,何止是體味到成功的喜悅,更有價值的是極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使他們在增長了知識,學會了風箏的原理。制作方法的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百折不撓的創新精神。再如:在指導學生進行《愉快地春游》創作時?教師作技法和繪畫工具、材料的統一要求。結果,學生有的用彩色水筆作畫;有的用油畫涂色;也有一些用油畫棒和水粉顏料結合起來處理畫面……雖然創造工具不一,技法各異,但春天的景色被學生們表觀的淋漓盡致。每位學生都畫出
了自己對春天的親身感受。試想:若創作前沒有親身實踐的經歷,沒有豐富的感知為創作提供廣泛的素材;只有教師枯燥的講解、學生憑空的想象,那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總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就要優化教學環境,改進教學方法。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實踐,對小學生進行創新教育,重在創新精神的培養,而不是看重成果的有無。因為創新精神是創新教育的核心,小學生具備了創新精神,就具備了今后創新的根本。只有學生能夠敢于創新、樂于創新,并積極地投入到創新活動中去,就達到了時小肇畢講行創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