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
摘 要:通過“立易拉罐”我突然茅塞頓開,太多的固有模式禁錮了我們教學是思維,尤其是高考的壓力,讓物理課變得那么的枯燥無味,讓我們的學生是那么的被迫學習,完全違背的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關鍵詞:新課改;物理實驗;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3-240-01
高中物理新課改的教學中,我們嘗試著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探究、小組討論、分工合作等方式正轟轟烈烈的進行中著,可是到底新在哪里還在教學過程中逐步探索。記得在講“重心與穩定”這部分知識時,對重心位置的確定和怎樣放置東西更穩定這個知識點,教學設計時我讓學生演示了一個實驗:把易拉罐裝的可樂用底部的棱平穩的立于桌面上,當然可樂可以讓學生喝而且必須喝。在三個班分別進行這個學生演示實驗;
第一個班學生情境再現:一個男同學很主動的上到講臺上,面對同學大大方方的喝著可樂,而且中途沒有停下來試試看,能不能立住,到一定程度時滿有信心的、雙手小心翼翼的把易拉罐立在桌面上,滿意的走下了講臺,瞬時全班發出了歡呼聲和熱烈的掌聲,我也毫不吝嗇的稱贊他操作的非常完美。過后他輕聲告訴我,他做過這實驗。
第二個班學生情境再現:問題剛一提出,就有一個男同學舉起了手,喜悅的走上了講臺,背對著同學們喝著可樂,中間多次嘗試著把易拉罐立于桌面上,邊試邊喝,邊喝邊試,直到喝完都還沒能立起來。這是下面有同學又舉手示意,我就問他需要幫忙嗎?他同意了,于是又往罐里裝了一些水,調試了幾次終于穩穩的立起來了。頓時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也順勢舉起的大拇指向他們表示說你們非常棒,孩子們的臉上都露出了笑顏。
第三個班學生的情境再現:我剛拿出可樂,有學生就問:“老師,可以喝嗎?”
“當然可以,不過要幫我完成一個任務?你們誰愿意呢?”我回答到。隨后我就告知了全班同學需要完成的任務。當時教室的情境讓我感到很意外,學生在下邊議論著,有一個講座下的同學迫不及待的走了出來,馬上又回去了,嘴里說到“我不愛喝這個”。大約過了一分鐘,剛才那個學生又走上講臺,而且拿了一個杯子,他打開易拉罐,把里面的可樂倒進了杯子里面,試了一次,又到了一些到杯子里面,在第二次嘗試的時候,不小心碰到了杯子,倒了一些在桌子上面,這個同學用抹布擦了一下繼續嘗試,第三次終于成功了,該同學馬上舉出勝利的手勢,而且一只腳都是提起來的,非常自豪,下面的學生們同樣回饋給他最熱烈的掌聲,每個學生的臉上都寫滿的笑容。
說實在,學生的表現讓我很震驚,完全在我預期設想之外;這節課完了以后,我很有感受;在三個班上做同樣的實驗:相同之處是,每個班上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都是從期待到愉悅,臉上都掛上了笑容,很顯然這節物理課讓他們很高興。不同的是,學生的反映不一樣,有當面喝的、有背面喝的、有倒在杯子里面的,有毫不猶豫上去表演的、有爭著強者要去的、又遲疑和猶豫的。這些遠遠在我的意料之外,說實話,我根本就沒有考慮到有學生背著面喝可樂和不喝的。更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小實驗他們會如此的興奮,這么小的一個成功,再他們那里卻如此的寶貴。就是這些,讓我意識到的學生有很多想法,他們有太多不一樣,平時我們給他們的表演機會太少,我們對學生的了解太少,我們的教學設計跟他們期待的會一樣嗎?我深思了,怎樣的教學設計是學生們喜歡的有效教學呢?在新課改的理念下該怎樣跟他們交流呢?三維目標該怎樣落實呢?到底是誰在為我們的教學創設情境?
通過“立易拉罐”我突然茅塞頓開,太多的固有模式禁錮了教學是思維,尤其是高考的壓力,讓物理課變得那么的枯燥無味,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沒有能夠得到發揮,完全違背的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高中物理課程要求學生能具有“繼續學習基本的物理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過程,了解科學研究方法;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發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興趣與熱情;認識物理學對科技進步以及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為終身發展,形成科學世界觀和科學價值觀打下基礎;”教學不能違背物理課程本來的初衷,教學設計更不能由高考的分數來規定。我們一直在苦苦尋覓怎樣能讓學生有高的分數,可是我們卻忘記了怎樣讓學生喜歡學習物理,更沒有給學生準備充分的喜歡理由。
怎樣才能是有效的教學設計呢?首先:備課時,我們備知識、備技能、備方法、備學生,可是基本是停留在我們固有的經驗中,根本不知道現在的學生的基本狀況。要是我們在設計新課之前和學生交流一下,先摸清楚她們已有的知識和內心的一些看法,那么我們在備課的時候把學生需要的、學生一知半解的、有很大求知欲望部分的知識重點設計一下,哪怕這部分教學內容僅僅是某一個很小的知識點,只要是能激發學生內心的學習動機,能讓學生很想積極參與,那么我們的教學設計就是很成功的,對學生的影響是長遠的和潛在的。這樣的教學設計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是對學生三維目標的培養。其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我們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不能把老師自己的位置放大了,大包大攬,把學生主體位置占用了。教學過程就是引路的過程,我們要有很充分的誘餌來引導、刺激學生的內在動力,把他們學習的內驅力調動出來,設計的某個環節在表面上看起來可能對教學成績沒有明顯的幫助,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可能是意義重大。或許就是因為物理課上有別開生面的教學環節,學生可能會對物理產生很大的興趣,會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從理論學習到實踐學習,從機械學習到思考學習,這些效果是我們教學設計里面永遠也想不到的教學結果。最后:有效的教學設計需要一個合理的教學評價機制,教師不能只從考試的分數來評價學生學習的好壞,這樣對學生來說是較為片面的,我們應該轉變對學生的全面評價,包括動手操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協調交流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綜合起來給出合理的評價。
多給學生一些機會,多給學生一些空間,多創設一些實際體驗的情境,多與學生交流;不管我們采取什么教學模式和方法,只要是學生學有所獲,那么我們的教學就是有意義的。我們會發現:學生的活力遠遠超越我們的想象,主體者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物理教學不再那么枯燥,物理課堂永遠是那么精彩絕倫,學生的創造力是那么的豐富多彩。作為物理教師,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給學生們這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