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網格化陪伴”實務模式觀照
王聰
(黑龍江大學 政府管理學院,哈爾濱 150080)
[摘要]留守兒童群體是我國社會結構急速轉型的衍生物。隨著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比例的加大,越來越多農村留守兒童面臨著由于委托監(jiān)護人的精力不足及經濟的窘迫帶來的撫養(yǎng)危機,其情況的惡化會妨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發(fā)展。社會工作機構介入農村留守兒童各項問題是尤為重要的。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路徑在于協(xié)同主體,構建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長效機制。“網格化陪伴”是一項行之有效的實務模式,從理論基礎、概念框架、實務過程等幾個方面對該模式進行描述,將“網格化陪伴”實務模式應用到對留守兒童的服務中具有推廣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陪伴式”;“網格化”;實務模式;留守兒童
[中圖分類號]C916.2 [文獻標志碼]A
[收稿日期]2015-06-22
[作者簡介]趙宏瑞(1968-),男,黑龍江哈爾濱人,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國家安全法制、貨幣理論、財政理論研究。
伴隨著我國現(xiàn)代化、城鎮(zhèn)化進程的飛速發(fā)展,農村勞動力持續(xù)向城市轉移,但由于現(xiàn)行體制和戶籍制度的束縛,城市流動人口的子女在城市的生活學習面臨很大阻礙,他們只能與外出打工的父母分離,留在農村,構成一個基數(shù)日漸龐大的群體:農村留守兒童。與其他兒童一樣,他們也應擁有受教育、被保護的權利。同時,由于父母照料的缺位,導致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更容易在行為上出現(xiàn)偏差,心理上也更加脆弱,需要更多的關懷和陪伴。農村留守兒童能否被周到照顧,不僅關系到他們自身的健康成長,也與該地區(qū)的發(fā)展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所以,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全面分析其生存狀況,積極尋找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路徑尤為重要。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需要政府、社區(qū)、學校、社會工作者、公益組織等形成合力,建立起相得益彰的合作機制。其中,對于社會工作者而言,在實務過程中改善和調和農村留守兒童與生存環(huán)境的關系尤其關鍵,這就需要社工以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為依托,將“單一性陪伴”模式全面升級,形成基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網格化陪伴”實務模式,并增強其操作的可行性,進而更好地輔助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充分利用周邊環(huán)境,以期實現(xiàn)其健康陽光地成長。
一、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xiàn)狀概述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以及農村的社會結構也相應地發(fā)生了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農業(yè)生產力逐漸增強,出現(xiàn)規(guī)模龐大的剩余勞動力。由于他們要承擔代際反饋和撫育子女等多項職能,因而選擇以進城打工的方式來緩解家庭生活所帶來的經濟壓力。受我國城鄉(xiāng)二元結構體制和自身受教育水平較低等條件的制約,絕大多數(shù)農村勞動力分布在勞動強度較大的工作領域,進而無力承擔直接照顧子女的任務,通常選擇把孩子留在農村老家中由他們的父輩或其他親屬照看,使孩子長期處于留守狀態(tài),農村留守兒童群體由此產生。
作為現(xiàn)代化的產物,基數(shù)龐大、增速飛快的農村留守兒童群體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表明,我國留守兒童規(guī)模為6 972.75萬,其中農村留守兒童為6 102.55萬[1]。2005年全國1%抽樣調查計算結果顯示,當時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為5 861萬人。五年間,全國留守兒童大量增加,逐漸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特殊群體。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的年齡結構在日益改變,學齡前兒童成為農村留守兒童的主力軍,義務教育階段兒童數(shù)量驟減,大齡留守兒童也逐年下降。而且,留守兒童在地域分布上呈現(xiàn)不平均趨勢,四川、河南的農村留守兒童占總體數(shù)量的極大比例,同時,安徽、廣東、湖南的農村留守兒童規(guī)模也比較大[2]。在農村留守兒童中,50%以上的留守兒童父母都進城務工,隔代照料便成了主要的撫育形式。留守兒童的居住情況有以下幾種:單獨居住、 與祖父母一起居住、 與祖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一起居住。其中,以與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情況最為普遍。由于祖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較低,生活負擔較重,因此,使留守兒童在安全、健康和教育等方面通常存在一定的照顧偏差。作為家庭結構肢解化及中國城鎮(zhèn)化不完全發(fā)展的代價承受者,明確農村留守兒童有何種需求以及社會工作者應當以哪些實務模式提供服務變得尤為重要。
二、“網格化陪伴”實務模式的理論內核
“網格化陪伴”是“單一性陪伴”模式網格化后的充盈和豐富,它與“單一性陪伴模式”一樣都強調陪伴的意義和作用,但與之不同的是,“網格化陪伴”的側重點是“多元化”的陪伴,即將案主周圍的一切資源充分調動并加以利用,最終使案主擺脫困境。“網格化陪伴”實務模式以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為依托,社工幫助案主建立網格系統(tǒng),利用各網格點專業(yè)社工的分工與合作,實現(xiàn)資源的充分整合。
(一)理論基礎
“網格化陪伴”作為一種科學合理的實務模式,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其理論內核的基礎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即將案主生活的場域看作“資源圍繞地”,主要由物理環(huán)境和社會資源支持構成。當案主與資源之間的互動不順利時,案主將面臨困境。所以,社會工作提倡同時考察案主個人因素以及家庭、社區(qū)、同輩群體等各種外部因素功能的發(fā)揮程度。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將案主的社會資源切割成微觀系統(tǒng)、中觀系統(tǒng)和宏觀系統(tǒng),三者之間各司其職又相輔相成。社會工作從本質上來講是資源管理的服務,它協(xié)助案主進行資源整合。由于資源形式越來越復雜,社工應利用一定方法使資源整合更加科學便利,網格化管理正是在日益復雜的資源管理中出現(xiàn)的一種高效快捷的方式。同時,此種實務模式可以彌補單一“陪伴式”實務模式的弊端。因此,筆者以“網格化陪伴”內核為依托,建構了社會工作服務的網格化系統(tǒng):首先,以社區(qū)為單位,通過社工工作范圍將案主面臨的問題劃分為眾多網格區(qū),實現(xiàn)網格區(qū)與專業(yè)社工的有效對接,將社工服務點命名為網格點。其次,網格點的個案管理由該網格點的社工負責,并協(xié)同其網格區(qū)社工商討制定服務計劃。最后,實現(xiàn)個案信息化,案主同時接受多個專業(yè)社工服務,把各社工對案主的服務進程透明化,對服務的良性運行有重要意義,建立個案信息化也可以節(jié)約各種資源。根據網格系統(tǒng)建立的步驟,工作者可通過專業(yè)領域的差異將案主所置于的困境網格化,依靠各網格點的社工協(xié)同合作,高效地解決自身領域內案主的難題。
(二)“單一性”陪伴概念的升級
“單一性”陪伴意味著只有社工陪伴案主解決問題。“單一性陪伴”實務模式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社會工作的服務價值,但經驗表明,這種陪伴行為受資源量的限制,違背社工公平服務倫理,實用性不強。所以,筆者以“陪伴式”實務為依托,在此理論模型上,將“單一性”陪伴豐富為“多元化”陪伴。升級后的實務模式利用的資源是社工整合的各種資源的總和,它充分發(fā)揮了社工、社區(qū)、案主家庭及案主周圍一切可用資源的能動性。傳統(tǒng)“陪伴式”實務模式與“網格化陪伴”模式相比,前者過多利用社會工作者自身資源,要求社工減少甚至放棄其他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繼而全身心投入對該案主的陪伴,但此種陪伴在資源的限制下不利于實施。“網格化陪伴”實務操作要求社工以提高案主能力為目標,將陪伴模式轉化為案主所處各層級系統(tǒng)的陪伴。這種陪伴可以充分利用案主周圍的各種資源,建立起案主與其環(huán)境之間的陪伴模式,具有雙向性,案主同時也是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支持者和陪伴者。
三、“網格化陪伴”介入農村留守兒童服務的實務過程與原則
“網格化陪伴”作為一種新型高效的實務模式,在資源的開發(fā)與整合方面具有強大的效能。所以,對于農村留守兒童而言,社工應用“網格化陪伴”模式幫助他們,將看似有限的農村資源充分發(fā)掘利用,對于其解決父母陪伴缺失帶來的身心問題都具有重要意義。“網格化陪伴”介入農村留守兒童服務在遵循社會工作基本實務過程與實務原則的基礎上,還有其自身的特點和方向。
(一)實務過程
1.通用過程
社會工作的通用實務首先為預估過程:與案主建立專業(yè)關系,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受教育狀況以及生活水平等進行評估,并把農村留守兒童提出的需求進行主次排序。其次,各網格的社工與農村留守兒童一起制定切實可行的服務計劃及目標,在社工整合資源的配合下幫助案主達成目標,滿足留守兒童的需求。在社工介入階段,應不間斷地對案主各個時段的需求、目標、表現(xiàn)等進行評估,同時適當改變方案。最后是結案階段,社工在案主能夠較好利用自身及周邊資源的時候,結束服務過程。此時在“網格化陪伴”實務的幫助下,農村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以及所在社區(qū)已經可以和諧共存、相處。
2.策略過程
策略過程是以案主需求為終極指向。社工在對案主需求進行評估后,以優(yōu)勢視角為出發(fā)點,不斷發(fā)掘農村留守兒童的潛力和特長,力圖使其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走出困境。在此過程中需要社工注意的是,介入時社工要對他們的現(xiàn)狀有充分了解,以同輩群體的身份與其平等對話,用合作尊重的態(tài)度指引他們發(fā)掘自己的優(yōu)勢。幫助案主從困擾里掙脫出來,繼而能和自身及周圍和平共處。此過程不但屬于社工服務案主的策略過程,也是案主網格化的系統(tǒng)資源陪伴案主改變的過程[3]。
3.網格化與個案管理過程
這個過程主要指的是接案社工組織案主協(xié)調各網格點,把各網格點的資源利用并統(tǒng)一起來。各網格點的社工同心協(xié)力制定符合農村留守兒童案主的計劃方案,把部分的能力最大化地發(fā)揮出來,再通過整體的力量為留守兒童提供充分的資源服務。策略過程和網格化個案管理過程,是對社會工作通用實務過程的完善和修補。在這個過程中,社工不再是一個人陪伴案主走出困境,在社工幫助留守兒童解決教育問題、安全問題的同時,社工利用案主社區(qū)學校、監(jiān)護人以及同輩群體等各方的力量,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支持與陪伴,從而實現(xiàn)“網格化陪伴”實務模式的陪伴效能。
(二)實務原則
“網格化陪伴”實務模式的實務原則在社會工作的通用原則基礎上還應遵循以下原則:
1.資源優(yōu)勢原則
留守兒童雖身處農村,但它自身及周圍的資源都可被認為具備優(yōu)勢潛能。農村留守兒童作為社會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可開發(fā)出知識、勇氣、才能和物資等各項資源。“網格化陪伴”實務模式中重要的一點是整合農村留守兒童擁有的資源,使他們利用這些優(yōu)勢,增強陪伴關系,促進身心健康成長。社會工作者只有肯定案主的所有環(huán)境都是資源,方可充分利用這些資源。
2.陪伴原則
農村留守兒童因缺乏親代陪伴而引起的心理問題,十分值得社工及公益組織的關注,他們相對于普通孩子來講,心理更敏感、更脆弱、更需要得到關注和認可。所以,對于社工而言,與他們建立長期的聯(lián)系,走進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非常重要[4]。陪伴是“網格化陪伴”實務模式的重要理念,農村留守兒童走入困境的一個首要原因是心理訴求不知向誰表達,這使其具有強烈的孤單感。留守兒童自身不懂得怎樣獲得社會支持,社工作為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首要任務是陪伴留守兒童,多同他們溝通交流,讓他們對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充滿信心。在實務開展初期,社工制定目標,及時評估等程序都是陪伴案主一起進行的,使得案主有較為強烈的參與感,社工把各種資源調動起來,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陪伴能更好地幫助他們擺脫心理陰影。
3.合作原則
每個網格點的社工具備的是相異卻互補的專業(yè)素養(yǎng),需要協(xié)同合作完成實務過程。只有不同網格點的社工互相配合,及時共享實務過程,才可以更好地完成“網格化陪伴”。農村留守兒童所處的困境是由于其缺乏陪伴關懷、缺少親代引導的呵護導致的,需要社工統(tǒng)籌社區(qū)、家庭、學校等多種資源共同發(fā)揮對留守兒童的愛護和教育職能。因此,各網格點的社工在完成本網格內的工作時,還應從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視角出發(fā),與其他網格的工作者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與合作,為幫助留守兒童爭取更多的支持而努力。
四、“網格化陪伴”在農村留守兒童服務中的實際應用與探索
留守兒童的產生源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大量轉移,作為弱勢群體的他們,急需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愛與幫助。“網格化陪伴”模式在我國社會工作蓬勃發(fā)展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在農村區(qū)域應用此模式可成為社會工作的新生長點。“網格化陪伴”實務模式的應用對于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的群體有重要的價值。農民工子女留守農村,長期的親子分離損害了家庭基本的功能,產生了許多問題,諸如留守兒童安全受到威脅,學業(yè)受到影響,心態(tài)波動起伏較大,等等。因此,國家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上不能只停留在給予政策上的支持,更應著眼于為其提供實際的服務。在社會工作服務領域,應該把留守兒童的切實需求及社會工作者提供服務的實務模式結合起來。因此,社會工作者對于“網格化陪伴”實務模式的實際應用前提及程序的合理把握則至關重要。
首先,在社工接案之初,應提前做好對當?shù)剞r村留守兒童的多維調查研究,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學習狀況、心理狀況等信息有充分了解。在與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相關的資料收集上,要從他們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環(huán)境體系三方面出發(fā),了解基本情況,從而確定農村留守兒童面臨問題的實質及成因[5]。其次,社會工作者應該根據農村留守兒童身處的特定困境,評估網格區(qū)域,制定服務體系。對于不同的留守兒童面臨的各異問題,應因地制宜地制定相應的目標和計劃。通常與母親分離的兒童有明顯自閉傾向、幸福感較低,而與父親分離的兒童則會存在性別角色意識的偏差等問題。所以明確農村留守兒童所處的生存狀態(tài)及實際問題,繼而制定目標從而開展工作則格外關鍵。在開展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服務過程中,要時刻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表現(xiàn)進行評估。社會工作者需要幫助農村留守兒童解決問題,而不是把他們視作“問題兒童”。所以,社工在介入過程中應以平等的態(tài)度把他們當作能動的、具有優(yōu)勢的個體。社工的工作內容重在增強案主的能力,緩解案主苦惱的情緒,發(fā)動案主充分利用社區(qū)、學校、同輩群體等多種資源改變困境。“網格化陪伴”的精髓在于充分發(fā)揮案主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陪伴作用,因此,社工幫助案主增強陪伴支持系統(tǒng)就變得十分重要。在網格化服務框架下,運用個案管理方法,為案主提供良好的社區(qū)環(huán)境,與家庭社工合作鏈接撫養(yǎng)人等其他家庭資源。與此同時,鏈接醫(yī)療社工領域,為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最后,在社工完成對留守兒童的服務后,留守兒童已經基本具備獨自應付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所以應當終止彼此之間的專業(yè)關系,不能與他們發(fā)展專業(yè)關系之外的其他私人關系。但在結案時期,應當與其一同回顧成績,對他們的各項表現(xiàn)進行評估,并提出日后發(fā)展目標。
“網格化陪伴”實務模式作為一種較為宏觀的實務模式,能幫助留守兒童解決能力性、心理調適和社會支持等多方面的需求,將服務資源由單一領域社工整合轉化為多領域共同承擔,對于因家庭陪伴功能欠缺而具有一系列困擾的農村留守兒童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全國婦聯(lián)課題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 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R].北京:全國婦聯(lián),2013.
[2] 周福林,段成榮.留守兒童研究綜述[J].人口學刊,2006 ,(3): 59-65.
[3] 沈 健 . 淺談兒童福利機構社工崗位的設置 [J]. 社會工作( 理論),2008,(8·下半月):15-17.
[4]周立舟.關注弱勢群體——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探討[J].法制與經濟(下旬刊),2009,(9):113-114.
[5]林宏.“留守孩”教育現(xiàn)狀的調查[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132-135
〔責任編輯:徐雪野〕

國家安全研究

①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約翰·米爾斯海默在2013年12月接受《環(huán)球時報》采訪時談及“中國不可能和平崛起”,并一如既往地堅持其中國威脅論的觀點。參見《鳳凰網》2013年12月3日報道。
②中國的和平崛起政策,源于2003年11月3日鄭必堅提出“中國和平崛起”論題,隨后通過國家領導人的政策宣示予以確立。自此,改革開放、和平崛起、科學發(fā)展,成為中國崛起的時代主題。在當時,和平崛起是指:不發(fā)生體系性戰(zhàn)爭的“大和平”概念,特指到本世紀中葉,中國的崛起將是“與鄰為善”的、不挑戰(zhàn)霸權國、而是爭取平等地位的和平崛起過程。見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學習時報》2003年11月17日、《光明日報》2003年12月22日;溫家寶《把目光投向中國——溫家寶總理在哈佛大學的演講》,《對外大傳播》,2004年5月20日;胡錦濤《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2009年11月27日;阮宗澤《中國和平崛起發(fā)展道路的理論探討》,《國際問題研究》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