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道忠
摘 要:興趣不是天生的,關鍵在于培養,只有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形成和發展學生的興趣,才能培養他們對音樂的愛好,才能使學生在情感上喜歡它而使音樂學習成為一種愉快的享受,才能使學生在愉快中學好音樂知識,該文指出,音樂教學應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關鍵詞:音樂教學;音樂;興趣;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12-0115-02
音樂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
筆者從事音樂教學多年,現從以下四個方面探討如何培養學生學習音樂興趣:
一、利用教師自身素質,增加學生學習興趣
音樂教師的素質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音樂教師的自身素質和廣博的知識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現在的學生思想活躍,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對所學課程有沒有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力和素質的高低。筆者認為21世紀音樂教師應具備以下素質:
1.優良的思想品德修養
為人師表,做學生的表率和楷模,是為師之道的根本,是對學生最大的影響,使之終生受益不盡的教育。音樂教師的思想道德修養,對于音樂審美教育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如何認識和辨別美丑真假善惡,重要的不是依靠教師的“言傳”,而是靠“身教”。教師的一言一行,很可能會給學生以難忘的印象,對他們產生無法估量的思想道德教化作用,這種教化作用很可能是正面的、積極的,也可能是負面的、消極的,因此,音樂教師必須明確認識到自己首先是“品德教師”,而后才是“音樂教師”。
2.具有較高的音樂素質
即音樂教師能憑著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熟練的技術進行表演、伴奏、演唱、指揮并評價他人的表演,同時,應具有確定和解釋比較滿意的作品和不太滿意的作品的能力,能確定和解釋用于全部音樂的創作手法,能評價創作手法的情感效果,能表明自己的音樂觀和教育觀,能運用有關音樂作品的廣泛知識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3.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
從教師的職業上來說,教學藝術也是一門語言藝術。在教學中,教師的組織、誘導、平等參與,與學生交流等都得依靠語言。形象生動,富有激情語言是啟發學生情感的添加劑,可以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
4.具有創造激情的能力
一堂音樂課的成功與否,教師創造激情尤為重要。音樂教師從走進教室那一刻起到整個教學過程,只要有了教學熱情、激情,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就會有音樂課堂中師生雙方如癡如醉、物我兩忘,共同創造的和諧的、愉悅的教學氣氛。
因此,音樂教師要努力完善自己的內在知識結構,表現出自信、充滿熱情的形象,才能成為學生崇拜對象,才能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
二、創設音樂教學情境,發展學生情趣,激發學生情感
這是培養學生學習音樂興趣的重要途徑。情境、情趣、情感是音樂教學成功的三個要素。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藝術教育情境,激發學生情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學習、掌握、運用知識,最終使學生在教學實踐中獲得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情感體驗。
1.創設情境
即運用語言、實物、音樂等手段,創設生動真實的情境,激發積極的情感,對學生進行個性的陶冶和情操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創設音樂教學情境,首先,要從組織教學開始。比如:教師優雅的儀表,親切而真誠的問候,清晰簡潔的談話,優美輕盈的背景音樂等。其次,是運用實物及現代化教學手段來設計每一堂課及教學的各個環節,如:精心制做與教學相關的多媒體課件,讓教師的一切語言和情景演示,都隨著音樂的展開而同步進行,此時學生聆聽優美的音樂,看著栩栩如生的畫面,感受著教師美好生動而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語言,他們會完全沉浸在審美的情境之中,激發學生的情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音樂的快樂。
2.發展情趣
這是音樂教學“情感化”“審美化”的重要形式。在音樂教學中,師生們常被抽象的音樂知識和單調的技能訓練所困擾,教學在一種刻板機械的訓練中反復,久而久之,學生常常因此喪失了對音樂學習的興趣,甚至會產生厭煩學習音樂的心理。如:一進校面臨的就是一些枯燥無味的基本功訓練。琴法課她們想彈歌曲,可教師要她們進行手型、連音、頓音、跳音、音階訓練。聲樂課她們想唱通俗歌曲,可教師要她們進行發聲訓練,唱一些她們不喜歡唱的歌曲,結果這些枯燥無味的訓練讓有些學生覺得乏味,喪失了學習音樂的興趣。這就要求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變單調為豐富多彩,變刻板為生動活潑,變機械為愉快活潑,體現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等一系列原則。
3. 激發情感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內心體驗和態度。要激發學生的情感,首先要有情感體驗。學生只有感知音樂的美,才會被音樂陶醉,才能對音樂產生興趣,才能積極地投入到音樂教學活動中,獲得審美滿足。
(1)運用音響音像資料進行感情體驗
通過聲音和畫面讓學生眼觀耳聞,產生聯想,擴展思維,如身臨其境般在愉快的氣氛中更好地理解音樂情感,豐富音樂情感。如欣賞《牧童短笛》時秀麗的田園的風光,可愛的牧童畫面,讓學生形象地理解音高、音色的概念及旋律的走勢等等,讓學生在聽覺和視覺感知中體驗作品的深邃情感,從而產生一種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運用聯想與想象進行感情體驗
形象思維與情感體驗是密切相關的。如教學生學唱歌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引導學生去聯想戰爭時期解放軍奮勇殺敵的情景,聯想奧運會上為國爭光的運動健兒,聯想在天安門廣場上國旗護衛隊每天舉行的升旗儀式,從而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的愛國主義情感。endprint
(3)在對作品的分析和理解上進行情感體驗
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對學生的情感體驗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每部作品都打有不同時代的烙印,都表達了作者當時的情感和愛憎。有了作品的分析,學生就能從不同的時代去欣賞作品,去體驗作品。
有了情感的體驗,就能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就能提高學生的審美力。音樂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用心感知音樂、理解音樂,就能啟迪智慧、陶冶情操,使學生健康全面的成長。
三、用“鼓勵—鼓勵—再鼓勵”的賞識教育觀激勵學生
日本著名小提琴家鈴木鎮一認為,教孩子學音樂時應像父母教孩子學說話一樣,因為父母總是用最得意的目光關注孩子從零開始的每一個進步,即使孩子學得再差,父母也不會嘲笑他,只會堅持不懈地贊賞他、鼓勵他。音樂教師不要怕學生學習音樂中的上千次失敗,堅持他能一千零一次地站地來,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通過教師的賞識,學生也會獲得成功的歡樂,并提高學習的興趣。如現在面對困難時,筆者不急不躁,會耐心地教她們,經常給她們鼓勵,手把手地教,在以后的琴法課中,她們有了興趣,碰到困難時有了信心去戰勝它。
四、根據學生的能力,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這一教學原則是我國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瑰寶。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過“教也者,長善而救失者也”。這就是說,我們要通過我們教學活動,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長處,克服學生的缺點,讓學生能揚其所長,避其所短,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范圍內得到一定的提高。一個班每個學生學習能力不同,處的家庭環境不同,個體間差異很大,要想讓不同的學生在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范圍都得到一定的提高,這就需要在對其教育時有區別地對待,因“材”而施“教”。在聲樂教學中,對于一些自信、勇于表現的學生,要求她們聲情并茂地演唱歌曲,讓她們面對全班同學單獨演唱歌曲。對于一些對自己沒有信心、懼怕唱歌的學生只要求她們唱準歌曲的節奏和音高,讓她們面對全班同學二個、三個……集體演唱歌曲,減少她們對唱歌的恐懼心理,樹立起唱歌的信心。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按照筆者給她們確定的不同的學習目標去學習,都有了信心,都體會到了成功的樂趣。
總之,音樂教師要努力想辦法找學生的特點,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音樂課才能起到知識的傳授、美感的獲得的作用,教師教起來輕松,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 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如能使原來無聲、不動的內容轉化成有聲、活動的動態畫面,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則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一切積極因素,使課上得生動活潑,充滿情趣。
參考文獻:
[1]黃莉莉主編.幼兒音樂興趣的培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2]彭劍飛總主編,龍亞君主編.音樂心育藝術[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郁正民.音樂微格教學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鄭慕才,云淡.音樂趣話[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朱守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