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波+李四達


摘 要:影像裝置藝術是新媒體藝術中影像與裝置藝術的綜合形態,是科技前沿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重要藝術形式。本文以近年來新媒體影像裝置的相關作品為例,探索了數字時代影像裝置藝術的交互模式類型。作者指出:隨著寬帶網絡、云計算和各種體感交互設備的出現,以動作感應或動態捕捉為基礎的影像裝置已成為當前主流的新媒體影像裝置的表現形式。同時,隨著技術手段的多樣性,交互影像裝置的發展也呈現出更為多元化的趨勢。影像裝置作品的豐富性、趣味性、觀念性和觀眾的參與度將成為未來決定作品成敗的關鍵。
關鍵詞:影像裝置; 交互模式; 新媒體; 沉浸體驗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圖分類號:J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4)07-0137-03
Research on Interactive Modes in Video Installation Arts
SUI Bo, LI Si-da(Corresponding Author)
(College of Art & Design in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Video installation art is an integrated form of new media art with video and installation art, and it is an important art form of cutting ed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real life. In this paper, several new media-related video installation art work in recent years have been reviewed and the interactive mode types in digital-era video installation art have been explored. The authors point out: With the advent of broadband networks, cloud computing and various somatosensory interactive devices, video installation arts based on motion sensors or motion capture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media. Meanwhile, with the diversity of techniqu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active video installations also presents a more diversified trend. Richness, interesting, conception and audience participation will be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decision work in future.
Key words :video installation; interactive mode; new media; immersive experience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影像裝置藝術的歷史與發展
影像裝置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是與20世紀科技進步和現代藝術觀念的普及密不可分的現象。早期裝置藝術與影像藝術的發展大多要歸功于“達達主義”和“激浪派”對科技與藝術觀念的探索。達達派藝術家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在1917年就創作完成了一件驚世駭俗的裝置藝術作品《泉》。杜尚將一個署名為“R. mutt”的陶瓷小便池搬到了博物館。他用這個現成品向人們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到底什么是藝術品?什么是藝術?藝術與生活的距離有多遠?由此,裝置藝術開始大行其道。影像裝置同樣是技術革命的產物。相較電影膠片更為廉價,更為便捷的磁帶錄像機的出現和電視機的普及使得影像藝術開始嶄露頭角。20世紀60年代初,美籍韓裔藝術家,激浪派大師白南準(Nam June Paik 1932-2006)就曾利用手執磁帶式錄像機記錄紐約街邊的生活場景。他在裝置作品《音樂的說明:電子電視》中,把經過藝術家改造后的電視機作為藝術的材料和媒介擺在觀眾面前,這個展覽被世界公認為是視像裝置藝術誕生的標志。他還邀請觀眾動手觸摸這個作品,使得該作品成為最早的“交互影像裝置”。
隨著20世紀末數字科技的發展,數字影像與現代裝置相結合,逐漸產生了現在流行的以“新媒體藝術”為表現形式的影像裝置藝術。新媒體藝術是一種“在創作、承載、傳播、鑒賞與批評等藝術行為方式上推陳出新,進而在藝術審美的感覺、體驗和思維等方面產生深刻變革的新型藝術形態”①。根據新媒體藝術先驅羅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教授的觀點: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連結性與互動性②,而這一點在當代互動影像裝置作品中有著最充分的體現。這種藝術形式把參觀者看成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強調受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它要求觀眾參與到作品中,通過互動使作品本身發生可逆或不可逆的變化。由此,觀眾在創作和詮釋藝術作品方面的地位變得愈發重要,觀眾的參與方式和參與度往往成為作品能否成功的關鍵。因此,對影像裝置作品交互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我們理解其特點,并可以進一步預測其未來的發展潛力。
二、新媒體影像裝置的交互模式endprint
影像裝置藝術同時包含了“裝置”與“影像”兩種呈現方式,這使得這種藝術形式既帶有實驗影像的特征,同時也帶有裝置藝術的特點③。前者往往以屏幕的形式(運動影像、動畫或視頻)來提供各種影像,而后者則通過空間、環境與各種人機對話的方式與觀眾產生互動,而這種互動的結果往往被反饋在影像裝置的屏幕上,并引起觀眾的驚喜、詫異或好奇等反應。近年來,隨著寬帶網絡、無線網絡、云計算和各種體感交互設備的出現,以數據庫為支撐的、基于新媒體的影像裝置成為目前新媒體藝術的“熱點”。例如,在2012年韓國舉辦的麗水世博會上,有一個命名為“世博數字藝術畫廊(EDG)”的全球最高畫質的超大型LED屏幕上的動畫吸引了無數游客的目光:一條由無數游客的笑臉照片組成的、五彩繽紛的數字鯨魚在蔚藍色的空中海洋中遨游(圖1)。這個交互作品的誘人之處不僅在于其巨大的LED動畫所產生的多感官體驗的沉浸感,而且它通過現場照片的采集(游客通過手機上傳的照片),使觀眾能夠在遨游的鯨魚中看到了自己④。這種實時、動態、互動和多感官的體驗也正是影像裝置藝術的生命力所在。
除了遠程交互的模式外,動作感應式交互是目前新媒體藝術作品普遍采用的方式。在2008年澳大利亞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上。工程師菲利普·沃辛頓(Philip Worthington)使用影像追蹤技術并結合了內置的怪獸動畫形象(如怪獸的眼睛、牙齒、角、鱗片和喙等)設計了交互影像作品《影子怪獸》(Shadow Monsters)。當人們在裝置的空間里擺出造型時,這些形象就會在他們的影子上呈現出來。因此,這里擠滿了孩子與成人,他們爭先恐后地扮演著怪獸而不亦樂乎(圖2)。該影像裝置作品不僅形式上豐富多彩,重要的是它是親近觀眾并實現了豐富的多感官體驗。此外,加拿大知名藝術家拉斐爾·海默 (Rafael Lozano-Hemmer)在2006年的交互式數據庫作品《體·映·戲》(Body Movies,見圖3)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該作品通過感應器捕捉人體姿勢,經過計算機數據庫編輯處理后,再用廣場上自動控制的投影機顯現出人像。該作品能夠讓讓廣場上的人們用各種方式來表達了各自不同的情緒,是交互影像裝置作品的經典范例。
動作感應式作品的特點是通過傳感器(攝像頭)捕捉觀眾運動或動作而觸發作品預置的影像。這種交互模式最為直觀,影像多為視覺沖擊力較強的符號動畫影像。例如,2013年,法國當代新媒體藝術家米古厄拉·契弗里埃(Miguel Chevalier)攜手愛馬仕(Hermes)集團推出的互動數碼影像作品《8 Ties》(圖4,上)引領大家進入一個現實與虛擬融合并充滿詩意的世界。巨大的投影墻壁,用數碼時代的象征性符號(USB、鍵盤和二進制符號)組成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矩陣,當觀眾經過時矩陣會產生一系列的形變,同時參與者的動作會觸發音樂的播放。同樣,2013年,美國新媒體藝術家托馬斯·斯托姆(Thomas Straum)展出了一幅交互影像裝置作品《Gohost》(圖4,下)。在藝術家所設定的茫茫雪原上,來訪者被實的捕捉到的影像,以剪影的形式被加入到影像畫面當中。由于影像定格的延遲或滯后效應,畫面中由來訪者組成的人群的規模也不斷增大。透過這件作品,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雪災的畫面,象征著面對災難人們。相對于契弗里埃的作品,托馬斯·斯托姆的這個影像裝置《Gohost》有著更強的參與感,觀眾本身即是作品的組成部分,并能留在作品當中被其他的來訪者看到。
就目前的影像裝置藝術的互動模式來說,上述遠程交互式和動作感應式作品代表了主流的新媒體裝置的表現形式。此外,還有聲音感應式和墻面觸控式的影像裝置互動類型。聲感式交互模式作品主要利用聲音感應器接收聲音信號,通過計算機的軟件控制燈光或動態影像,伴隨觀眾聲音與音調的高低變化產生屏幕動畫、影像或圖形的亮度色彩的變化。美國藝術家烏斯曼·哈格(Usman Haque)的交互作品《呼喚》(Evoke,如圖5)就使用大型投影裝置將圖案投射到教堂的外立面。觀眾通過他們的聲音將色彩斑斕的圖案從建筑底部“呼喚”出來,然后使得它們順著墻壁直沖向云霄(圖5)。墻面觸控式作品可以使觀眾通過觸摸、手勢或遙控器等與作品進行互動。例如2008年6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合成時代:媒體中國2008”國際新媒體藝術展上,就展出了接觸式“感光留影”的墻面互動裝置。這些互動作品普遍強調觀眾的“接觸”才可以直接體驗到互動的結果。但由于大幅面影像的觀賞需要一定的空間和距離,因此,“接觸式”的墻面影像裝置會受到一定的限制。隨著體感交互和動作捕捉技術的廣泛應用,單純的觸控式或鍵盤式影像裝置已經被逐漸替代,動作感應式交互成為該領域的主要表現形式。
三、結論
影像裝置藝術是新媒體藝術中影像與裝置藝術的綜合形態,是科技前沿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重要藝術形式。影像裝置讓觀眾及欣賞著參與其中,而觀眾的想象、領悟、體感與發現可以說是對藝術作品有意識的重新塑造,這也是“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以及全球信息化的發展趨勢的集中體現。通過對近年來新媒體影像裝置的研究與分析,不難發現:隨著寬帶網絡、云計算和各種體感交互設備的出現,以動作感應或動態捕捉為基礎的影像裝置已成為當前主流的新媒體影像裝置的表現形式。同時,隨著技術手段的多樣性,交互影像裝置的發展也呈現出更為多元化的趨勢。影像裝置作品的豐富性、趣味性、觀念性和觀眾的參與度將成為未來決定作品成敗的關鍵。相信隨著時間和技術的不斷推進,未來影像裝置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將更加新穎和多元化。
注釋:
①許鵬.中國新媒體藝術研究的發展現狀與理論課題[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8(05):26-27
②羅伊·阿斯科特.“關于新媒體藝術”問答[EB/OL].新媒體專欄余小蕙.CANS藝術新聞, http://www.abbs.com.cn/
③譚鐵志.影像裝置藝術媒介形態和語言特征的研究[J].美術大觀,2009(4).
④劉蓮.互動裝置藝術中的新媒介研究[D]. 無錫:江南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