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啟放
【摘要】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本文從讓學生學會自主、學會積累、學會思維和學會表達等方面闡述了提高初中作文教學指導實效的問題。
【關鍵詞】作文教學;教師指導;策略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作文教學,占據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廣大語文教師傾注了相當的熱情與精力。綜觀學生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許多學生的寫作能力未有根本性的提高。寫母愛:一定要在風雨交加的寒冷子夜,背著“我”徒步艱難地去醫院看病;或通宵熬夜織成一件毛衣。寫友誼:一定因小是小非鬧矛盾,然后因為要永遠分別而互贈禮物恢復友誼;或是同學生病后幫助補課;教室內嘔吐不怕臟、不怕累,從校內找來沙子擦干凈等。這種“絕非雷同,亦非巧合”的文章足以體現出學生在長期的作文訓練中逐漸形成了厭惡心理、冷漠心理、對抗心理等種種不良心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傳統作文教學中的種種陳規陋習的制約,如作文教學程式呆板,教師指導時限制過多,唯恐學生越雷池一步;或作文命題違反學生心理,脫離學生生活實際;或學生缺乏必要的觀察、想象和習作思維的能力等。因此,教師應該貼近學生實際,回歸作文教學原點,優化作文指導的途徑與策略,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從而提高作文教學實效。
一、讓學生學會自主
所謂“自主”作文,就是教師在課程標準規定的范圍內,充分自由地發揮自己的專長,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作文。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喜好和特點,選用他們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或議論,或記敘,或抒情,或說明,大膽質疑,敢于創新,重視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用自己體會最深、感受最真的話語,言他人所未言,說他人所未說,從而表現出自己的寫作個性。教師確定的寫作題目應該有一定的寬度,不應該把寫作的內容規定得過于詳細。自主寫作反對的是要求過于具體,過于死板,沒有學生可以選擇的靈活性;自主的教學也是反對過于教條和死板,反對的是讓學生生硬地模仿,只能用這個詞,換個詞就不對;反對的是只準歌頌,不準批評。其實教師過多的要求和規定只會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壓抑了學生寫作的個性。
“文如其人”應是我們追求的教學目標。字數、體裁只是文章的外部形式,如果這些方面限制多了,勢必束縛思想情感的表達。哲學上說,內容決定形式。誠然,寫作內容確定了,體裁也自然能定下來。譬如,要宣傳某一處的風景,肯定會用詩化的語言、散文的體裁來寫;若要把它申報為景點,就要用平實的語言、公文的形式來寫了。學生缺少生活積累,你一定要他寫到規定的字數,他只好拼湊。限定字數、體裁都屬于“硬拗”做法,都壓制著學生的主體意識,非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正道。當然,若為了應付考試,適當的“限定訓練”,還是必要的。
二、讓學生學會積累
宋代大文豪蘇軾主張:“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這說明積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活是一切創作的根本和源泉,葉圣陶曾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作出什么樣的文字……”前輩的這番話強調寫作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而現在的學生認為他們的生活無非是家庭、學校,學校、家庭,兩點一線最為枯燥乏味,沒有什么可以讓他們真情流露的地方。這時就要引導學生,要善于觀察生活。在家里,不要以為媽媽每次絮絮叨叨很煩,在媽媽絮絮叨叨的時候,靜下心來聽一聽她絮叨的內容,不要以為爸爸回家就是一張撲克臉,留心一下他平時和你說的話,關注一下爸爸媽媽在生活中為什么而煩惱,又為什么而開懷大笑。在上學的路上,觀察一下雖然每天看到的風景都大同小異,但是隨著季節的變化、自己心情的好壞,兩邊的行道樹又有什么不同。學校里可觀察的就更多了,別的不說,單是老師,哪科老師找你談話了,他為什么要找你談話,他談話時的神情態度是怎樣的都可仔細捉摸,化為素材。總之,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細致入微的觀察中,用一顆細膩敏銳的心去體察這些看似平凡小事中涌動的真情。把握富于表現力的細節,篩選出獨具特色的材料,表達出自己鮮活的思想情感,那么“我口話我思,我手寫我心”就不再是不可能的了。這是一個學生的作文《門里門外》的兩個片段:【10歲時】 “媽媽,我考了100分!”這時,隔壁大嬸過來了:“呦,真了不起,得了100分啊。”媽媽笑得眼睛瞇成一條線。“你先進去做作業吧。”繼而又轉身對大嬸說:“還好,挺懂事的。”我在門里聽著,心里樂開了花。此時,門里是滿心歡喜,門外是自豪安慰。【現在】“女兒,你們寢室里暖不暖和,衣服帶得夠嗎?”“夠了,夠了。”我假裝嗔道。“那你在那邊吃得飽嗎?要不要給你帶點什么東西?”“不用了,我能照顧好自己。”我走進房間,掩上房門,心想:“這世上還有誰會這么關心我,我平時真不該頂撞她。”此時,門里是內疚感動,門外是關懷備至。門里門外總在變,門里門外,不變的是媽媽的愛。
全文沒有什么華麗的詞藻,但在初讀文章之時,筆者就被文中流露出的真情深深打動了。母愛在文章里就是門里門外母女的樸素對話,而涌動其中的卻是滿滿的愛。在教室里讀了這個學生的作文之后,許多學生都說這樣的事情在他們自己家里也常有發生,正因為這個“常”字,就將它忽略了,那么每次寫到與“愛”有關的話題時就覺得無話可說,而無話可說又要完成作文任務就不得不用一些瞎編的事例來拼湊。
可見,只有教會學生用一顆細膩的心去感受生活,才會有這種真情的流露,而作文使這種真情找到了宣泄的途徑,這時,作文就成為情感宣泄的一種需要,而不是一種任務,這樣的作文想不打動人也難。
三、讓學生學會思維
寫作過程就是要學生把思維活動的內部語言轉化為表情達意的外部語言的過程。思維能力是寫作的核心能力,作文指導要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思維能力能開啟記憶的大門,把積累儲存的材料依照題旨的意義誘發出來,開掘材料的內蘊,運思成章。它能充實文章的思想內容與藝術魅力的容量,加深立意的深度,尋求最佳的表現方法,提高文章的表達效果。
(一)有效引導,脫俗生新
作文的立意也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各種生活現象,重視教給學生用健康的心態,認識、思考、判斷、提煉自己的觀點,反對假話、空話、套話。例如有個學生在寫“那時,我很—”這樣一個半命題作文時,他在畫橫線處填上“很高興”這個詞,他為什么很高興?因為過年時,他外公、外婆、爺爺、舅舅、阿姨、叔叔們給了他很多禮物,并且給了幾千元的壓歲錢。當然,這樣的文章立意算不上健康高尚,格調也平庸。后來經過引導,他把作文立意重新確立,增添了以下情節:爺爺像他這么大時,過年時,能吃一頓像樣的年夜飯,就算是最好的壓歲錢啦。爸爸小時候,外公、爺爺等長輩能給五角、一元的壓歲錢,就是一筆很大的財富了。通過比較,自然歌頌了改革開放給這個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這樣的文章做到了“化腐朽為神奇”,在立意上取得了突破。可見,貌似平凡的材料,也能提煉出意味深長的立意,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應多培養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從而確立一個有內涵的立意,力求寫出符合學生實際的有個性的文章。
(二)激發想象,促進創造
作者悠遠的遐想、合理的想象,可以豐富文章的內容,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深化文章的主題,寫出新意。想象是指在原有的記憶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形象的一種心理活動。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智力進化的源泉,沒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創造。”的確如此,對作文而言,也可以說沒有想象,就沒有寫作。因為中學生寫作文,并不是簡單地把過去感知的事物的形象,通過書面語言重現出來就可以了,而是需要作者在頭腦中把過去感知過的事物的形象,以表象形式儲存起來,進行再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學生沒有豐富的想象力,就寫不出有新意的文章。相反,會寫文章的人,往往想象活躍,浮想聯翩,由所寫的人、事、物聯想到很多與之有關的人、事、物。例如引導學生回到古代,以今天的思維方式去處理古代問題。讓學生說說他若是陶淵明會選擇退隱山林當一名隱士,還是留在官場?并寫一篇《陶淵明別傳》。假設自己是岳飛的部下,怎樣協助元帥完成“收復舊山河”的大業?一些學生認為愚公“確愚”,移山不僅破壞生態平衡了,而且是一種蠻干,吃力不討好,我便讓學生寫《假如我是愚公》。這種想象讓學生跨越時間,接近與古人距離,又可以從歷史的深度認識生活,瞭望人生,從中汲取營養,接受人文素養的陶冶,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
(三)拉網收搜,出奇制勝
蘇軾的《題西林壁》中有兩句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發是,看待事物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發現,那么作文也應該有各種不同的角度。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事物是復雜多樣的,一個事物可以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色彩斑斕的生活,作文就應該多角度的展現這種美。如古人在寫“春”的詩句中,可以寫看到的春:“春風又綠江南岸”;可以寫聽到的春:“紅杏枝頭春意鬧”;可以寫聞到的春:“踏花歸來馬蹄香”;也可以寫觸摸到的春:“吹面不寒楊柳風”。這樣寫,既可以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生活中豐富的美,又能給人以別開生面的印象,使讀者耳目一新。
總之,訓練中要盡量做到多方啟發,全面誘導,引發思路的多維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廣開思路,擺脫思維定勢,移步換形,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反映生活,使思考問題的思路盡可能向外擴散,在積極健康立意的基礎上,力求新穎、深刻、獨特。
四、讓學生學會表達
高爾基說:“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也是一切文章的第一要素。”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語言進行錘煉加工,使語言表達充滿美感,做到既能真切地表情達意,又能情韻深厚,達到“化平庸為神奇”的效果,這樣的作文才會更充實、更豐滿、更立體、更具文采,更有個性。比如細節描寫,教師不妨指導學生進行“添枝加葉法”,即讓學生恰當合理地添加“定、狀、補”補充修飾主干句,讓語句放出光彩。例:“我曾無言地佇立,凝視江水中的身影,倍感失意。”若添上枝葉,則變為“我曾在這秋水之畔終日無言地佇立,凝視江水中那寂寞瘦削的身影,倍感失意,就像所有跋涉在官場仕途的文人,孤獨的我常感到一種莫名其妙的失意。”一經枝葉的修飾,一種孤寂生活和郁郁不得志的哀怨和閑愁,就呼之欲出。當然描寫如化妝,有淡妝也有濃妝,這需依表達而定。該勾勒的,一筆帶過,寥寥幾筆即可;該細膩的,則精雕細刻,通過細微逼真的刻畫把對象描繪得栩栩如生,使讀者有如臨其境、如見其人的感覺。或許正是你那不經意的一個動詞,一個動作細節描寫而使本來混沌不清的人物形象特征和習作中心豁然開朗。有位學生在他的習作《傻姐姐》中,寫了他的姐姐時時想著別人的優秀品質。當在街上父母給我們分別買了一個包子時,嘴饞的我在吃完后還想吃,但卻不敢說。這時,姐姐看在眼里,她“偷偷地把她的包子塞給我”。這個“塞”就韻味十足,它以足夠的力度表現了姐姐為我著想的品質。她知道我想吃,而且還想到我不想太張揚,所以做了一個低調的動作,不易使別人發現。這樣一個時時處處替別人著想的人物形象便躍然紙上。教師如能指導學生在作文中,有意識地嘗試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就能使文章的語言靚起來。
總之,教師要在“自主”“真實”“創新”的氛圍中讓學生揮灑自己的情思,跌宕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智慧,表現自己的才華,盡顯獨特的個性魅力。
參考文獻
[1]杜益華.淺析觀察角度和立意角度[J].中學語文,2011(9).
[2]雷萍.個性化寫作源于感受性觀察[J].新課程,2013(5).
[3]羅詩孟.加強思維訓練 ?激發寫作個性[J].教育藝術,2013(1).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