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瑪夏·托力克巴衣
摘要:視唱練耳是文化藝術院校一門音樂基礎課,其教學目的是系統地培養少數民族學生音樂聽覺,因此要求視唱練耳教學與基本樂理課程有機地結合,要求專業教師注重培養少數民族學生準確地表現音樂的能力。
關鍵詞:音樂教學 ?視唱練耳 ?少數民族學生 ?樂理知識 ?教學方法與手段
視唱練耳又叫做視唱與練耳是音樂教學中看譜即唱的技能培養。視唱練耳主要分為兩種:一是簡譜視唱,二是五線譜視唱。要求少數民族學生要能準確認識到不同譜號,能夠辨別不同音高和不同音符表示的長短時值,還需掌握不同升降記號,判斷各種調式與調性等專業知識和技藝,少數民族學生實踐時要求達到音準、節奏準、有表現力地完整表達。剛剛步入音樂院校的少數民族學生一般都來自偏遠牧區,在進入音樂學校之前沒有受到音樂理論教學和基本音樂知識訓練,所以在視唱練耳過程中一定要首先了解少數民族學生掌握的樂理和視唱練耳的基本情況,首先對其進行最基礎最簡單的音樂聽覺培養,讓他們識唱不同音階和一些節拍打法等,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培養,在此期間,必須耐心地正確引導少數民族學生不再一味模仿教師教給的譜例,從而達到能夠完全自己識譜的水平。
那么,這也就表明在訓練學生的視唱練耳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基礎樂理的教學,全面結合視唱、樂理、練耳等教學環節,讓少數民族學生掌握正確的視唱練耳訓練方法。在少數民族學生練耳過程中,一定要重視自單音聽辨和不同大小調的音階開始,讓少數民族學生自覺掌握固定的音高和音準、節奏,才能使少數民族學生具有正確的聽辨分析和記譜技藝。少數民族學生通過“視唱練耳”課堂講學和練習,用正確的樂理知識來分析視唱內容,再有還可以正確認識識譜、視唱、聽辨、記譜以及對音高、音準、音程、節奏、節拍、速度、音程之間的關系,可以極大提高少數民族學生視唱的調性歸屬感和正確的調性聽辨能力,主要內容有五線譜臨時升降號的C調旋律視譜模唱能力和復拍子節奏型的識譜模唱和單、復拍子節奏的音樂感知和表達能力。單音、音程與C大調三種音階的聽辨和記譜能力。在音樂課程學習中,要能讓學生準確復述不同知識點,培養學生的聽、唱、寫等視唱練耳能力,利用譜例和視唱曲例,在實際教學中相互影響,可以使學生具備正確的音樂感和音樂記憶力,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
視唱練耳課堂教學和練習要求少數民族學生認真做到“口唱、耳聽、腦想、心記、手劃拍”。通過組織少數民族學生“唱”是加強少數民族學生對音高的記憶能力,那么組織少數民族學生“聽”則是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對音高的分辨能力;而引導少數民族學生“想”是培養少數民族學生內心音高的想象力及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當然,組織少數民族學生“劃拍”便可以培養少數民族學生準確唱出各單位拍的時值及節拍感。每一節練習曲一定要師生在鋼琴的伴奏下一一落實,特別是那些音準不理想的少數民族學生,要養成用心去聽琴的良好習慣,試著努力把握每一個音的實際高度,在音樂教師的引領下邊唱邊打拍,打拍可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掌握樂曲的單位拍的速度和時值。少數民族學生不妨在教師的帶動下采用最簡單的手上下動作擊拍練習,例如:“↑↓”為完整的一拍,“↓”表示前半拍,“↑”表示后半拍,視唱練耳活動開始的時速度盡量放慢,得到少數民族學生音準和節奏達到一定準確的時,考慮適當加快速度,在此期間音樂教師注意樂曲中間不打節、不停頓為前提,等到少數民族學生具備了一定視唱練耳基礎后,逐步適當的強調少數民族學生樂曲的情感和音樂形象知識和記憶的養成。
音樂教師在訓練少數民族學生的視唱練耳過程中,一定要應用正確有效的做法,如:默唱,讓少數民族學生在心中默默表現樂曲的魅力,在剛剛開始教學時一定要采取默唱和出聲唱相結合的做法。可以自樂句、樂段慢慢再到整首樂曲。為了進一步激發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進行默唱和出聲唱教學時,可以利用個人與個人唱、個人與集體唱的不同方法。演奏樂器:演奏樂器在訓練學生的聽覺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進行聽覺訓練時應用冬不拉、闊布茲、手風琴、鋼琴等,不但只有音高和音色不同,同時還涉及到演奏樂器的各種技巧問題。全面結合欣賞各種樂曲。對學生進行聽覺訓練就是為了讓少數民族學生能夠辨別各種不同的音響,從而得到有規律的樂曲,感受音樂美,在對學生進行聽覺訓練時如果沒有認識到聆呼與演奏、創作三個環節的重要性,那么就等于不能正確理解視唱練耳訓練的真正作用。
參考文獻:
[1]陳雅先.視唱練耳活動中自我效能感問題的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4,(01).
[2]楊白雪.高師視唱練耳教學中的和聲聽覺訓練[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3]趙易山.視唱練耳[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
[4]許敬行,孫虹.視唱練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