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倩
【摘 要】大學語文作為高校的必修課程,往往不受到學生的重視,教師的講授也面臨諸多困境,本文分析了當前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現(xiàn)狀,并提出解決此教學瓶頸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大學語文 突破 教學瓶頸
一、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
(一)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要性
大學語文課程開設的原因主要是進行專業(yè)教育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及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課程學習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對文學經典作品進行賞析與鑒賞,拓寬文化視野,提高閱讀能力,豐富文化積淀,汲取寫作營養(yǎng),提升審美水平,為以后從事各項工作打下文化基礎。
(二)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困境
大學語文作為高校必修課程,作用重要,但其處境不容樂觀,甚至是比較尷尬,一方面教師予以重視,而另一方面學生則輕視。學生對于大學語文的學習多數抱有抵觸情緒,其排斥原因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社會普遍存在的浮躁性。由于當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網絡的大力沖擊,人心比較浮躁,很少有人能安靜下來品讀一些文學佳作,在此大背景之下,很多大學生也喜歡快餐式的文化,較多關注網絡小說、言情小說、懸疑小說,對影視劇作品更感興趣,而忽略了文字作品本身的價值,對文學予以漠視,更對語文課程毫無興趣可言。
第二,學生學習的現(xiàn)實性。就業(yè)問題已成為當前多數大學生最為關注的領域,基于此,不少學生自然而然就產生了抵觸情緒,覺得這門課程可有可無,好似“雞肋”。相比之下,專業(yè)學生更喜歡學習一門技術,現(xiàn)實目的性較強,希望所學知識短時間能奏效,而大學語文這一門課程需要花費長時間學習積累才能轉換成能力,因此更多學生在急于求成的學習過程中更喜歡技術性、實用性強的知識。
第三,教師講授的空泛性。不少語文教師文學造詣很高,分析名家作品也很深刻,但往往忽略了專業(yè)學生的特殊性,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在授課過程中沒有新意,和高中語文的講授方式區(qū)別不大,以教師講授為主,方式也較為固定單一,對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不夠。同時,講授的內容遠離了學生的專業(yè)本身,讓學生感覺比較乏味,體會不到學習的實際效果,學習起來沒有動力,出現(xiàn)了“教師講得很精彩,學生聽得很無趣”的局面。
二、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瓶頸的突破
(一)選用合適的教材選本
一門課程的講授和教材的選用關系密切,因此大學語文課程教材的選擇很重要,不能選用過于陳舊或是篇目較難的書目,并且一定要依據學生專業(yè)的特點來選擇。
筆者所在的院校就是采用本單位中文教研室所編寫的《大學語文》教材,該教材涵蓋的內容豐富,古代文學、現(xiàn)代文學、當代文學、外國文學都屬其中,同時選篇都盡量避免重復初高中所學篇目。因為筆者所在的院校藝術傳媒類專業(yè)居多,所以教材的設置針對學生特點,難易適中、實用性較強,在遴選典范文章上兼顧審美性、趣味性和時代性。實踐也證明此教材符合專業(yè)特點,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能較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
(二)教學融合專業(yè)特色
如果大學語文課程僅僅從文學或文字方面講授,學生是不太會感興趣的,但如果與各專業(yè)密切結合,效果會事半功倍。
就筆者所在傳媒院校而言,對于新聞傳播專業(yè)學生,筆頭功底要求較高,教師在進行作品分析時多引導學生練習寫作,豐富語言積累,積淀文化底蘊,增強文學功底;對于播音主持專業(yè)學生,其專業(yè)特色決定了“朗讀”的重要性,因此在課堂上可以加強一些經典篇目的朗誦,尤其是優(yōu)美的散文和詩歌,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另一方面讓學生在課堂中有一種成就感,進而樂于學;對于影視編導專業(yè)學生,可以在文學作品內容選講中側重于情節(jié)設置和故事編排,并結合學生相應的一些攝影作品進行講解,能讓學生感覺到直接受益;對于美術設計和攝影專業(yè)學生,應加強“美”的欣賞,透過一些美文的品讀,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意識,獲取更多的創(chuàng)作靈感。
因此,只有將大學語文課程的內容和各專業(yè)相結合,使語文課堂具備“專業(yè)特色”,才會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采用多種教學方式
首先,在課堂中多討論,多交流,不要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因為大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見解,可以多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從而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其次,可以運用故事教學,有的篇目的學習是從作家講解入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把作家的經歷運用故事的方式予以講解,使課堂一開始就吸引住學生;第三,可以進行比較閱讀,當前學生感興趣更多的是年輕新生代作家的作品,教師在講解現(xiàn)當代大家作品時可以進行嘗試,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汲取其中的精華部分,同時也可以將有關聯(lián)的網絡熱門作品和現(xiàn)當代的傳統(tǒng)作品進行比較,分析出二者的優(yōu)劣并予以借鑒;第四,充分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根據大學語文中的篇目內容,結合不同專業(yè)進行寫作練習、評論分析或演繹編導等,完成的作品讓學生互相點評,最后教師總結,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四)進行思想內涵引導
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是進行人文教育,通過文化知識滋養(yǎng)與文化傳統(tǒng)熏染,提升學生的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因此大學語文教學應在文學作品的學習中注重對學生的思想引導。
現(xiàn)在大多數大學生屬于“90后”,個性比較張揚,沒有經歷過多少生活的磨難和挫折,是順境中成長的一代,缺乏理想,缺乏動力,教材中關于生命、人生、信仰等話題的作品可以作為深入引導講解的重點,讓學生體味生活,體驗人生,解讀他人,審視自己,從而樹立尊重生命、熱愛生活的理念,形成正確的人生觀、理想觀。同時,在當前思想浮躁的社會中,專業(yè)學生有著較強的學習現(xiàn)實性,在很多方面認識較為膚淺,也缺少正確的心態(tài),處事比較沖動,所以多引導學生品讀課程中的一些古代文化佳作,將幾千年以前古人思想的精粹與現(xiàn)代社會、學生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讓學生的心靈沉靜下來,從經典作品中感悟古人的思想,學會如何待人處世,進而提升思想境界,擁有智慧人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