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摘 要: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是獲得新知識的先決條件。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既要扎實的基礎知識,又要靠教師在教學中逐步培養,循循善誘,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提出以下幾點培養的方法。
關鍵詞:創造能力;思維;創新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4-104-02
創造精神是指人們從事創造性活動的意愿和態度,它決定了人們想不想創造,敢不敢創造的欲望和傾向性。創造性思維是指善于運用已有的知識來分析研究面臨的事實或問題,它決定了人們善不善于創造,能不能創造,培養創造精神,啟迪創造思維必須將學生從“吸收—儲存—再現”的學習模式中解放出來,轉向“探索—轉化—創造”的新型模式。
一、鼓勵質疑,培養創造精神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學習的開始,”有疑才會去探索。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啟發、誘導學生提問,質疑問難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首先要使學生敢問,再培養學生善問。教學中可常問學生:對這個問題你還有什么看法?如教學三角形的分類,按角可分為銳角、直角、鈍角三角形;按邊可分為等腰、不等腰三角形。有學生問:“為什么不把等邊三角形分為一類?”學生的提問實質上聯系到了等腰三角形與等邊三角形之間的關系,含有創新的成份。在師生的共同討論中,使學生明確等邊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例。可見,由疑敢問,由敢問到討論、辨析。學生發現知識與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鍵。從而自己得出結論,再創造性的應用。
二、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發散”因素
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因此教師首先要鉆研教材,以宏觀體系和微觀環節上挖掘可供訓練學生“發散”的素材,為課堂訓練作好準備。例:D為△ABC的AB邊上一點,求證:AB+AC>DB+DC。挖掘就從點的位置及點的個數展開,可這樣設計。
在△ABC中,1、如圖1—1,當D在△ABC的邊上,試比較:AB+AC與BD+DC的大小。
2、如圖1-2,當D在△ABC內,試比較:AB+AC與BD+DC的大小。
3、如圖1-3,四邊形ABCD中,若∠ABC>∠CBD,∠ACD﹥∠BCD。求證:AB+AC>BD+DC(也可改為∠ABC>∠BCD,∠ACB﹥∠CBD,則結論也成立)。
4、如圖1-4,E、F兩點在△ABC內,且與三角形頂點均不在一條直線上。求證AB+AC>BE+EF+FC
通過上面的素材,設計好教法,在講解時還可給學生引入用“對稱”,“旋轉”、“補形”等變形解題的數學思想。這樣的設計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潛能。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豐富的想象力是創造的翅膀,善于創造必須善于想象,培養想象力創造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種方法,教師應啟發學生展開想象。
首先,教師利用實際數學問題,在學生頭腦中積累豐富的實際表象,然后挖掘教材創造因素,訓練學生創造性想象。
例:已知,a、b、m R?+?,并且a b求證: .
當學生用分析法,綜合法,比較法做完以后,可引導學生觀察 結構,并向學生提問“ 象什么公式的形式”同學們發揮各自的想象力,容易聯想到斜率公式的形式,然后能否以此為突破口呢?請看下面的證明。
證明:在直角坐標平面內取點M(-m,-m),m R+
設點N(b,a)且b>a>0,易知點N在第一象限內位于直線y=x下方(如圖),連接MN和ON,顯然,KMN>KON即 。
這樣的操作設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不但可以加深對斜率公式的認識,同時加強了代數和幾何間的溝通,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鼓勵學生探索、猜想。
任何一門學科都是在探索中前進,沒有探索就沒有發現。同樣在數學學習中,要有開闊的思路、多方面、多角度進行思考、探索、尋求解題方法。
例,在等差數列{an}中,a3+a4+a5+a6+a7=450則a2+a8=_____.
分析:由于受“等差數列{an}中某一項,只有在已知a1和d的條件下方能求出”的定勢思維影響,有的同學認為條件不充分,這正是缺乏思維靈活性的表現,執著一點的同學會進行一步思考:能否把a1和d看成一個整體,然后通過這個整體來表示a2+a8呢?通過嘗試,由已知條件可知a1+4d=90,而a2+a8=a1+d+a1+7d=2a1+8d=2(a1+4d)=180
這時,猜想成功了,有些同學往往有一種大功告捷的感覺,將題目拋之腦后,如此一來收效不大,能否找到更本質更一般的規律呢?通過觀察,發現a1+4d不正是a5嗎?從而得到a2+a8=2a5,同時又可得到a3+a7=a4+a6=2a5因此,由已知5a5=450,得a5=90故a2+a8=2a5=2 90=180。這樣的引導,會給學生豁然開朗的感覺,長此以往,就會使學生在自己的學習和研究中自覺地運用這種思想方法,表現出創造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莊壽強.戎志毅.普通創造學[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1997
[2] 鄭天共.如何把素質教育與個性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出版,1999
[3] 中學生數理化1998(6)
[4] 中學生語數外1997(6)
[5] 中學數學教學參考1994(5)
[6] 數學通訊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