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霞
摘 要:所謂肢體語言(boodylanguage),是指經由身體的各種動作,從而代替語言籍以達到表情達意的溝通目的。廣義上,肢體語言也包括面部表情。基于肢體語言不同于口頭語言的特點,我們在指導幼兒開展早期閱讀的過程中進行了“通過肢體語言的閱讀發展幼兒閱讀能力”的研究。
關鍵詞:肢體語言;閱讀能力;實踐運用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4-135-01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在幼兒的早期閱讀種,肢體語言的運用和閱讀具有以下作用:(1)由于肢體語言符合幼兒思維具體、形象的特點,因而容易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2)有助于幼兒“讀懂”社會中人們的肢體語言,感知他人的情緒情感,提高幼兒的社會適應力。(3)將幼兒一時難以理解的語言配以教師適當的肢體語言向幼兒解釋,能幫助幼兒輕松學習和掌握詞匯。(4)藉以動態的憑借物(如VCD啞劇表演等)所積累的感知經驗和記憶表象,有利于提高幼兒的語言講述能力,使幼兒的講述更為完整,連貫,生動。(5)有利于培養幼兒專心致學習的習慣。但要真正發揮這些作用,教師必須重視肢體語言的科學設計。
一、肢體語言的設計要求
1、肢體動作要生活化,富有童趣,與幼兒生活經驗相聯系。幼兒的大部分經驗來源于生活,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因此,生活化,趣味性強的動作能激發幼兒的興趣,也更容易被幼兒接受和理解。
2、肢體動作應簡單,明了,且幅度大而夸張。簡單明了的肢體動作能讓幼兒清楚地感知和把握重點。而為了能使幼兒對表演內容觀察得更為仔細、理解起來更加容易,必須將肢體動作的幅度加大并夸張。實踐證明,這類動作能清楚地表明動作的含義,加深幼兒對動作的理解。
3、表達肢體語言的速度要適宜,且具有節奏感。由于幼兒年齡較小,需要時間去思考、分析、理解表演內容,因此肢體動作初次呈現時的速度要比常速慢一些,這樣才能使幼兒看得清楚、理解的全面。同時,肢體動作還應根據教學的重難點在表演的過程中提現快慢的節奏感。再容易理解的部分,肢體動作表現的速度可以快一點;在重難點部分表現的速度要慢一些,重在幼兒理解表演內容。
4、表演者的表情要豐富。表演者豐富的面部表情可以幫助幼兒獲得有價值的閱讀信息,體驗表演動作的含義和作品所要表達的情緒情感。
5、肢體動作的表演應配以合理的場景、道具以及背景音樂等。合理的場景能讓幼兒了解故事發展的背景,幫助幼兒全面理解閱讀的內容;道具能進一步說明和解釋動作的含義;而背景音樂則能起到烘托氣氛的作用,讓表演者能更加輕松地傳達作品的情感。
6、要建立共同的理解背景,避免產生歧義或偏差。肢體語言是在某一個背景下由一方向另一方或多方個體來表現,從而實現信息傳遞的目的。在不同背景下,即使是同一個動作所表達的含義也可能會產生很大的差異,個體對此產生的理解也會有很大不同。為此,作為一種教學手段,特別是針對幼兒這樣一個特殊群體,教師更要注意這個問題,盡力避免容易讓幼兒產生歧義的場景設計,努力為全體幼兒建立共同認知背景。
二、肢體語言在早期閱讀活動中的運用
1、在合適的文學作品中運用肢體語言進行的教學。在早期閱讀中運用肢體語言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激發其想象力與創造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為了使用肢體語言而使用肢體語言,而應當在合適的文學作品中運用肢體語言。
2、使用時注意將表演動作的分解與整合有效結合。在使用肢體語言的過程中,由于肢體語言的傳達過程是動態的,要讓幼兒利用這較短的時間完全理解表演內容顯然存在很大困難,所以在帶領幼兒完整閱讀,并對表演內容有了初步印象后,教師應當將表演動作進行分解,即把完整的表演動作按教學內容有機地分成幾個表演片段,帶領幼兒多次閱讀表演的小片段,依次將各表演片段讀完,然后在幼兒理解各表演片段的基礎上,再進行完整閱讀,以幫助幼兒把獲得的經驗加以完整再現和總結,從而理解表演內容、掌握學習內容。比如,在閱讀活動《窗外的垃圾》中,教師先讓幼兒完整閱讀表演內容,并提問“故事里有誰?它們分別做了什么?”,“有小貓,小狗......它們在亂扔垃圾......”從幼兒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幼兒對整個故事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然后,教師將表演內容分段呈現,帶領幼兒分別觀看每一個動物的表演,這樣幼兒就能對表演的內容觀察得更為仔細,理解得也更加透徹。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帶領幼兒完整地閱讀表演內容,鼓勵幼兒跟著表演內容進行完整、連貫的講述,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充分發揮教師作為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身份,使肢體語言的閱讀變為有效閱讀。由于幼兒受經驗缺乏限制,理解力不夠,所以在閱讀肢體語言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幫助。為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作為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身份,在幼兒觀看表演過程中,多注意觀察幼兒的反應,通過引導性提問,組織討論,比較分析等形式及時幫助幼兒消化理解的難點,使幼兒對肢體語言的閱讀變為有效閱讀。比如,還是閱讀活動《窗外的垃圾》中,教師在幼兒每一次觀看表演前,都會根據學習的重難點提出相關問題幫助幼兒理解,如“它臉上的表情怎樣?這說明它的心情怎樣?”“看到馬路上有很多垃圾的小兔是怎樣做的?其它動物看到了小兔掃垃圾后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兒在不斷加深層次的引導性提問中逐漸理解和掌握了故事內容。教師除了是引導者,同時還是組織者----在什么時候該帶領幼兒觀看哪一段表演、一段表演結束后小演員該做些什么......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在活動前設計好。
4、表演與語言要恰當結合。肢體語言可以以啞劇等某種沒有語言的表演形式呈現,但有時在表演中恰當加入適量語言,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閱讀內容。比如在大班肢體語言講述活動《猴子學樣》中,表演者在進行肢體表演的同時加入了一些詞語,如表示天氣狀況的感嘆詞 “熱啊”、疑問詞 “咦”等,這樣,能使幼兒更容易讀出閱讀內容,并更加確定自己所讀到的內容。但是,加入的語言不易過量,否則肢體語言會失去原有的教學價值。
肢體語言的內容僅僅是提高幼兒閱讀能力的早期閱讀活動的組織形式之一。隨著研究的深入,可以將肢體語言與其他語言(如書面語,口頭語)等相結合,以話劇,動畫等形式呈現,豐富肢體語言,使肢體語言更為生動,為提高早期閱讀活動的質量增添新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