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蘭
摘 要:在新課標,新課改的大環境下,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因觀念的陳舊性和滯后性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阻礙了學生積極性的發揮,在應試教育題海戰術中,語文作為“弱勢”學科,如何在向有限的四十分鐘的課堂要質量,提高效率,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成為擺在我們語文老師面前的難題。
關鍵詞:高效課堂;情景化;誦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4-227-01
語文學科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它的本質屬性。他有很特殊的任務: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陶冶情操。這其實體現了素質教育的三維目標,在這樣的大前提下,積極思考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思路,實現課堂的高效性的難題擺在了我們語文老師面前,本文就將如何打造高效課堂這一點談談我的一點淺薄認識。
一、充分的課前準備是保障課堂高效的前提
雖然所有的教師課前都能做到認真備課,認真鉆研大綱和教材,也知道要沉著、自信的心理狀態去面對學生,而許多教師備課卻只停留在對教參,現成教案的照搬照抄,不能做到根據課堂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學對象的年齡、知識認知能力等,去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方法,也沒能深挖教材和超越教材,更沒能預想到在課堂上有可能遇到學生提出的問題或有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而隨機應變而具備良好的教育機智。因此“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實現高效課堂,必須下足課前準備功夫。備課應達到三備,不僅要花功夫鉆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細琢磨教學的重難點,更要了解學生,根據學生選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合理設計教學活動。教師還應仔細考慮課堂教學中的細節問題,對于學生課堂上可能出現的認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慮,針對可能發生的情況設計應急方案,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準確理解語文學科性質,創造情境化課堂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但筆者認為語文更偏重于人文化的教育,學生通過語文課能徜徉于浩瀚的語言文字的海洋,在無數經典的感染和熏陶下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的,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并非易事,最有效的方式是創造情境使學生能更愉快的融入課堂,接受語文,進而愛上語文。
創設巧妙的情境,讓學習在孩子們快樂的參與中變成一種享受,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功效,是語文課要追求的最理想境界。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一定的場合下產生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情感的情景性。語文課時非常強調語文的“感覺”的,在課堂上,為了達到某個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創設一個特定的情景,用音樂、圖畫、名言警句等把教學氣氛營造起來。如教學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我們可以先讓學生看看“人間四月天”的劇照,聽聽黃磊所扮演的徐志摩演唱的《飛的理由”》這首歌,感受一下那種欲罷不能的哀婉和憂傷。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學生往往很容易受感染,理解到徐志摩和林徽因的那段特殊情感,這樣,老師講解《再別康橋》這首詩時,學生輕而易舉地理解到徐志摩為什么會對康橋有著濃濃的不舍和依戀之情,這樣,教學難度也就相應降低。課堂效率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三、加強誦讀的力量,活躍課堂,優化課堂。
語文教學離不開誦讀,而現在的語文教學正走向“只講不讀,思而不讀”,的畸形發展道路,其實這是和語文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的,教材中許多優秀篇章,尤其是詩歌,是需要誦讀的,因為詩歌的藝術不僅是文字的藝術,也是聲音的藝術,故非誦讀不足以盡享其美,而且誦讀的過程既是品讀作品音趣的過程,也是對作品情感、主題等的初步品嘗,這在語文課的課堂上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好的方法,以誦讀促理解,以理解促應用。課堂誦讀的好處在于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能讓學生在教師的激勵下,集體的感染中與作品進行第一次的親密接觸,而且在課堂上誦讀,質量更高,速度更快。課堂上加強誦讀,正是減負提質的體現。
四、整合教材資源,聯系生活,促進課堂高效
教材資源的整合主要表現為語文教材內在知識結構的縱橫交錯,以及與其它學科、社會生活的聯系。新課標要求在教科書的使用上,要具備一種開放的理念。打破原來的照本宣科,教學中的基本任務中提倡“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
生活是語文的沃土,語文生于斯,長于斯。課堂教學緊緊抓住了與學生生活態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密切關系的學校、家庭生活故事。讓學生有事可想,有話可說,課堂教學便自然進入了學生的生活。
語文課堂上可為學生設計一個“課前三分鐘”的教學環節,這是為訓練學生的語言口頭表達能力,每節語文課上,學生依秩序上講臺,在這有限的三分鐘里可以談他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可以談談他的朋友圈、理想,也可以就他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一首詩或是最近讀到的一片文章發表自己的看法。堅持一個學期后,我驚奇地發現,班上的孩子不僅克服了初上講臺時候的羞澀,而且對語文課有了一種期待,更甚至,在他們日常的作文的素材中開始出現課前三分鐘所提到材料的影子。
語文新課標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討性、自主性的一種學習方式,主張師生、生生、人機等多種互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僅有的學習資源中獲取最大限度的教學效益。在平日的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實際,如何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讓他們在有效的課堂學到無限的知識。教師可利用教室后面黑板專門給學生孩子留了一個版塊,要求學生做到“每日一摘”,學生依著秩序每天在這個版塊上摘抄一則或是自己寫上幾句與本堂課內容息息相關的話。這大大限度地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和自主思考能力,而在課堂上教師應適時的抽一些學生起來就“每日一摘”上的內容和該堂課的內容的關聯性做一些評價,這既培養了他們的思考能力,同時又吸取了集體的智慧,增加了他們的課外閱讀量,一舉三得。
總之,高效課堂無論是學習還是借鑒,都在于領會先行學校的精神,而不在于形式。高效課堂雖然不是一種具體的模式,但它的目標是明確的,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雖然與傳統教學模式的目的有一致的地方,但它的具體要求已經遠躍傳統,作為教學主導者的教師必須首先改變自己,才能真正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