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秀利
摘 要:語感即人對語言的感受能力,也指把自己對語言的感受表達出來的能力。“語感”是一種語文修養,是在長期的規范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養成的帶有濃厚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
關鍵詞:語感;閱讀;積累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4-363-01
法國教育家第惠多斯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單只是在語文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還在于語文素養的提高。而提高現階段語文教學的效率應該從培養學生的語感開始。
那么,什么是語感呢?顧名思義,語感即人對語言的感受能力,也指把自己對語言的感受表達出來的能力。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應該高度重視對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而且應把它放在重要地位,因為它對學生學好語文至關重要。因此,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呢? 下面我聯系實際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在朗讀中培養語感
新課程標準強調:小學各學段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強調讀書對訓練語感的有效性。所以,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進行教學,在課堂中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充分利用機會讓學生通過朗讀、默讀、賽讀、整體讀、部分讀、引讀、分角色朗讀、范讀等多種形式,從讀中得到感悟,訓練語感。
二、在想象中培養語感
語感的產生是以“感”為主,它離不開具體生動的想象。因而,要得到敏銳、豐富、深切的語感,應讓學生運用形象思維,品味語言文字,啟發想象,達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的境地。語感同想象是緊密聯系的,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形象思維,啟發學生想象,必然會在學生的心中產生“內心視像”。它能使課文內容像電影一樣,在學生頭腦中一一閃過,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鳴。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寫了小女孩因寒冷、饑餓、痛苦、孤獨而在大年夜悲慘地死去。小女孩的四次幻想“溫暖的大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慈愛的奶奶”是全文的主線,我們可以讓學生在頭腦中將這一過程變為“內心視像”,使課文描繪的四幅幻景依次在腦海中浮現,這樣可以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似乎這可憐的小女孩就在我們眼前,她是那么孤苦無望,那么令人同情。這些浮現的圖像越清晰,就越說明學生的語感強,對文章的內容,人物的言行、表情、神態把握的就更準確了。
三、在比較和評價中培養語感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往往發現課文中的有些詞雖然并不深奧,表層意思也并不難理解,但卻用得精妙傳神,耐人尋味。對于這樣的詞,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反復揣摩品評,挖掘其隱含意義,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獨特魅力,錘煉學生的語感,使其有所感悟。
例如《燕子》中有這樣的描寫:“有幾只橫掠過湖面,剪尾或翼尖偶爾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圓暈便一圈一圈地蕩漾開去。”先讓學生讀這個句子,然后刪除句子中的“偶爾”、“一圈一圈”,再讓學生讀。通過比較,學生體會出用上“偶爾”一詞能準確、生動地描寫出小燕子飛行時輕快、敏捷。“一圈一圈”能形象地描寫出燕子沾著水面后波紋蕩漾的情景,反襯初春湖面的平靜。在教學中,如果能緊扣這些精彩的字詞,引導學生聯系文章內容,細心領會作者的藝術匠心,感受文章所要傳授的思想感情,就會獲得強烈的語感。 再如《山中訪友》記述了作者獨自到山野林間的一天游歷。為什么不取名為“山中賞景”。這就得引導學生仔細品評領會文章的內容,通過比較方可明白原題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
四、在語言實踐中強化語感
“要能游泳,必須下水。”學生在閱讀中習得的語感,只有在更多的語言實踐中運用,才能使語感不斷強化。“通過熟讀、背誦形成的語言積累,還要經過遷移性的練習才能逐步實現內化。”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以讀促寫,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創造性的口頭語言表達,書面寫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言語的運用過程中,進一步感悟言語之神妙,把握言語之精髓,也使課文的思想得以延續,自身的語感得以發展。
1、口語表達
在閱讀教學中,可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深化感悟。通過引導學生參加朗讀、說話、演講,或指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復述,轉述等,深化感悟。如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暢談自己想象中的“鳥的天堂”的樣子,隨后可積極鼓勵學生運用文中的“有的……有的……也有的……”句式向大家介紹自己想象中鳥兒自由自在生活的姿態。這一教學過程,不僅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充分發揮了想象力,而且使學生在自主的體驗中內化了語言,培養了學生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2、勤于動筆
“勤于動筆也是訓練語感的一個重要手段。”⑥當學生進入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境之中,用心用情去感悟語言文字時,已經不是單向的主體對客體的把握,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因為每篇文章的背后都站著一位作者,學生感悟語言文字實質是與作者進行著思想的交流,情感的傳遞,經驗的融通,這必將激活學生的思維與想象,喚醒沉睡在學生內心當中的與之相似相通的生活經歷、經驗和感受,從而會產生一吐為快的表達欲望。此時教師要為學生騰出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將積蓄于胸的所思所感徹底地宣泄出來,以達到升華感悟,積淀語感的目的。
語感的培養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葉圣陶先生認為:“訓練語感,就是要通過訓練使自己能透徹地了解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接近作者的旨趣。”的確,語感的培養需要依靠長期反復的閱讀積累,接觸大量新鮮活潑的語言現象,誦讀時入情入境,才能逐步培養良好的語感。
參考文獻:
[1]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
[2] 鐘啟泉 張 華.《課程與教學論》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