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軍
摘 要:問題情境是依據教學內容和教師所提供的具體活動場景和學習資源,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理解能力、記憶能力、思考能力等處于最佳狀態。重視問題情境的設計,使教師當好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更有利于學生自主、參與、合作和探究學習方法的培養,誘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實施新課程。數學問題情境,它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紐帶。可以讓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更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獲得基本數學知識的技能。
關鍵詞:新課程 數學教學 問題情境 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0(b)-0202-0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在新的課程標準下,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動手實踐的學習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問題情境則是與教學內容相聯系的,教師提供具體的活動場景和學習資源,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理解能力、記憶能力、思考能力等處于最佳狀態。重視問題情境的設計,使教師當好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更有利于學生自主、參與、合作和探究學習方法的培養,誘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實施新課程。
1 設計問題情境的四點要求
1.1 圍繞教學目標
情境設計要圍繞教學目標有的放矢。也即創設的問題情境要針對課堂教學目標。問題內容的指向必須是教學的重點,切入的角度應該要針對學生學習的需要,這樣才能使學生的精力集中于教師提出的問題,不會因無關緊要的問題而影響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能夠有效的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與運用,提升對數學知識的興趣。
1.2 符合學生學情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對于問題情境的設計,首先,要創設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感到真正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其次,問題情境的設計要具有可調性,教學是師生雙邊的活動,教師必須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適時調整和修改問題情境的方案,以便適應學生學習的實際。可以更好的讓學生參與到情境設計中,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求知的欲望。
1.3 具有探究性
探究是學生學習的靈魂,學生正是在探究實踐中學習創造的,所以創設的問題情境應該具有探究性,使學生在問題情境的探索過程中,通過多種感官的參與,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不斷探究的過程來逐步提高和加深學生在數學知識的掌握中處理問題的能力。
1.4 設計新穎、趣味性強
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審美的需要,創設密切聯系學生實際,且新穎、奇特、有趣的問題情境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應創設引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問題情境。通過積極主動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強大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驅使下,更有助于問題情境創設在數學教學中發揮的作用。
2 設計問題情境的方法
設計問題情境的關鍵是選準知識的切入點,熟知學生知識的生長點。設計問題一定要有梯度,要以教材為基礎,以問題為中心,以激發學習興趣,發展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為根本,在師生互動教學中激發學生有意義的學習。
2.1 根據概念的形成過程,設計問題情境
數學概念的教學一般要經歷形成、表述、辨析、應用等階段。在中學數學中有許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屬性,對于這些概念的教學,教師先引導相似研究已學過概念的屬性,然后設計類比發現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嘗試給新的概念下定義,這樣新的概念容易在原有的認識結構得以同化與建構。如: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教學中,讓學生先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問:假設未知數的次數是2次呢?從而引導學生發現新的問題,促使學生經歷觀察、分析、類比、猜想、歸納、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探究規律,得出新的數學概念。
2.2 利用直觀實物讓學生動手,設計問題情境
直觀教學是指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所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是在教學媒體直接作用下產生的一種認識活動,包含著空間形象和數量關系,讓學生從直觀形象出發,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如:在《三角形三邊關系》教學中,首先讓學生用木條自制一個三角形。問題:三條邊符合什么長度或滿足什么樣的關系才能構成三角形,何時不構成三角形?設計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去猜想,動手操作。通過觀察、猜想和操作,學生有了感性的認識,從而上升到理性知識的產生。
2.3 利用舊知識的聯系,設計問題情境
知識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連續性,新知識的產生往往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在已有知識的前提下,適當的增加或減少條件,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判斷,從中得出新的結論或發現新的規律。例如:在教學《切線長定理》這一節時,可以通過三角形內切圓,把三角形減少為兩邊,這樣就形成了切線長定理。在教學實踐中,利用新舊知識的銜接過程符合學生學習正遷移原則,切入點注意要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2.4 通過猜想或驗證,設計問題情境
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不斷地設計問題情境。例如:在教學《概率相同》這個內容時,設計這樣的問題情境“同學們都喜歡過生日,我們班有50個同學,有2個同學的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多少?怎樣求出來呢?”學生聽了,個個情緒高漲,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讓學生討論、質疑、交流,給他們充分的思考和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從而驗證他們的猜想,使他們的個體得到發展。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老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來更多的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索求知的欲望,在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符合自身學習需要和興趣的前提下,可以更好的完成和實現教學目標,從而在全面實施新課程標準,升華數學教學起到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葉立軍.新課程中學數學教學80法[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3] 王剛.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與反思[J].中學數學月刊,20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