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瑋

摘 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要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從“閱讀”“聯系”“巧學”三個方面,結合在打造高效課堂過程中,有關學生學習方法方面的幾點嘗試,說說想法。
關鍵詞:高效課堂;授之以漁;學力發展;初中歷史
高效課堂是一個教師引領下學生自致的、長效的活動課堂、文化課堂、生命課堂,并具有四個鮮明特征:(1)突出目標的整合;(2)催生過程的靈動;(3)實現“四基”的扎實;(4)聚焦人格的生長。其中實現“四基”的扎實:一是基礎知識,二是基本能力,三是基本思想,四是基本方法。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
《辭源》對“學力”的解釋是:“謂學問之所至也。”《自學·議論·引導教學論》一書中:“學力是一個具有綜合性內在結構的復合體,是一個由‘四基融合而成的有機體,缺失了‘四基中的任何一‘基或任何一‘極,都無以構成完整的、真正的、具有內生性的學力。”
初中生正處于由感性向理性,由半獨立半依賴向獨立過渡的重要時期,學力發展也處于關鍵時期。同時,《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也指出:“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引領學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歷史知識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與發展打下基礎。”這也為學力及其發展理論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據和理論支撐。
人們往往認為教師上課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讓教學手段和學生活動靈活交替使用。筆者認為,把教學重心從研究教法轉變到研究學法上,從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出發,按照從易到難、從表面到本質、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有目的、有層次地安排學習活動,深入學生中去,指導學法,讓學生的學習活動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非常重要。下面,結合自身在打造高效課堂過程中,有關學生學習方法與學力發展方面的幾點嘗試,說說自己的想法。
一、學生學會“閱讀”是學力形成的基礎
要學好歷史,就要學會快速閱讀教材,才能取得課堂的主動權。做到這一點,學生就能學得輕松自如,并逐漸掌握閱讀技巧。上課時,帶領學生讀書學習,已經有層次性、針對性地設計了問題來啟發學生什么內容須詳讀精思,什么內容要略看了解,什么問題要邊讀邊想,什么問題要讀后再想。因此,學生要跟著老師給的啟示,尋找知識的縱橫聯系、前因后果等,同時也要養成圈點批注、做簡要讀書筆記等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課文中絕大部分針對歷史名詞、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資料補充,部分不帶星號的引言或插圖等,只要快速掃描略看即可,而諸如歷史事件的起因、進程、影響,重要的歷史概念、歷史人物、歷史插圖等重難點知識,就要求大家詳細閱讀、認真思考。這樣天長日久的訓練,學生不僅會合理利用、科學分配課堂時間,還能養成快速讀、會讀書的良好讀書習慣,為日后自學能力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除了閱讀教材外,還有一個重要內容,則是史料,學會閱讀并分析之,從而論從史出。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都有史料分析,學會史料分析,同樣為歷史學力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學生學會“聯系”,是學力發展的必經路
歷史學科的清晰度有自己的學科特征,就是時間和空間的教學。教師在平時教學中,重視時、空梳理示范,并引導學生梳理,從而建構好歷史知識體系,不僅教師的歷史課堂清晰了,而且學生也在掌握基礎知識,同時學會了歷史學習的特性之一——線索性。
拉清線索,需要教師源于書本,高于書本,打破現有的教材單元內容,建構出教學單元內容,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縱橫聯系、整合。比如,在初三歷史復習時,教師可以用國別史,以時序性,引導學生建構出重要國家的知識體系,拉清發展線索。以近代英國史為例,可以按照世紀排序,分為15-16世紀、17世紀、18世紀、19-20世紀初四個階段,引導學生將具體大事或主要人物進行歸類整理,這樣線索清晰,重點突出,學生容易理解掌握。
2014年南通歷史中考題選擇題第26題:下列是英國在近代科學與思想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按其出現的先后排列,正確的是( )
①牛頓建立力學理論體系 ②莎士比亞創作《哈姆雷特》 ③瓦特改進蒸汽機 ④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機
A.①④③② B.②①④③
C.②④③① D.③④②①
這考查了其中15-18世紀的部分內容,如果在平時教學中,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就已自主拉清線索,此題自然能迎刃而解。以此為例,學生根據英國史范例,建構出他國的發展線索,如近現代美國史,在個人、小組、全班的合作下,最終按照美國幾個重要的總統順序,建構出美國史的知識體系。
在課堂上,學生嘗試知識遷移,不僅自主合作地建構了新知識,并將其納入了原有知識結構,獲取了研究問題的一種策略,而且有了探索、創新的機會,體驗了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歷史學力在潛移默化中,也得以發展。
三、學生學會“巧學”,讓學力發展變得事半功倍
常常有人錯誤地認為,初中歷史就是死記硬背,認為記憶力是天生而為。我個人認為,有良好的記憶力,是歷史學習中重要的學力,學生學會記憶歷史的方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理解和記憶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這樣的課堂才有可能實現構建高效的初中歷史課堂。于是,我總結概括了一些教會學生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
1.表格歸類法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復習,可以歸納出這樣的表格:
2.歷史地圖法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21課《第一次世界大戰》,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的組成國,可以充分利用地圖,并連線法,更加形象、更加快速地掌握,具體如下:
3.思維整合法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3課《收復新疆》,可以用數字歸納為:三個人物——阿古柏、左宗棠、曾紀澤;兩個策略——“先北后南、緩進急戰”“外交為主、武力后盾”;一個時間及事件——1884年設置新疆行省。這樣,突出重點,簡約知識,提高概括能力,也便于全體學生的掌握。
我深信,學生在結構化所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建構過程中,學會基本方法的運用,逐步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必將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學力;我們歷史教師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傾情投身歷史課堂教學改革,大膽探索,不斷創新,就一定能夠打造出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一片新天地。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更加有效,甚至高效;我們的學生才會放飛希望,得到快樂,收獲成功!
參考文獻:
李庾南.自學·議論·引導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51-256.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