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華 尹樹杰
摘 ? ?要: 新時期的師德文化對教師具有重要的影響,從教師社會價值、人生觀及教師的人格、地位、榮譽均有校正與激勵的作用。因此,如何提升師德修養和師德水平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 新時期 ? ?師德文化 ? ?教師影響
隨著文化多元化的發展,各種文化對人的影響越來越大。就從師德文化對教師的影響講,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師德文化能夠幫助教師排除干擾,清理心靈污垢,正確認識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和社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把握屬于自己的道德權利,形成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態度。教師勞動是一種社會性活動,其社會價值、人生觀、人格作用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還困擾人們。因此,要倡導師德修養,關注師德文化建設對教師的影響。師德文化對教師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對思想認識的清理疏浚
師德文化能夠幫助教師排除干擾,清理心靈污垢,正確認識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和社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把握屬于自己的道德權利,形成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態度。教師勞動是一種社會性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總是要面對與他人、與集體、與社會和國家等方面的道德關系。社會一般文化對這許許多多的復雜道德關系有不同角度的照察。例如在師生關系中,可能有人會堅信古埃及“兒童的耳朵足長在背上的,你不打他便不聽”的教條,主張體罰學生;有人可能從“人人生來平等”的理念出發認定學生是教師的太陽,如此等等。師德文化可以清理形形色色的觀點,具體規定對教師的思想行為的要求,使教師明確區分哪些思想和行為是善的,哪些是惡的,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應該的,哪些是不應該的。師德文化向教師提供確切的道德理論、道德規范,幫助我們形成深刻的認識、明確的態度和豐富的情感,使我們了解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價值,選擇正確的思想方法和行為方式。
由于各種外域道德文化蜂擁而入,我國原有道德文化體系和新型社會結構還處于交錯磨合中,造成一個時期以來某些人的“道德失范”。在這樣的背景中,我們凸顯師德史化,弘揚中華民族重視師德文化建設的傳統,可以使教師提高認識能力,明辨是非,解除思想認識中的疑慮或困惑,奮然前行。
總之,對教師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師的人格影響作用、勞動的關系、榮譽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許多模糊的認識甚至是錯誤的認識,要讓這些問題變得透明,需要依靠師德文化的獨特視角的照察、獨特方法的梳理。當師德文化結構合理,并且外征于事內顯于心時,所有上述問題都可迎刃而解。因此,倡導師德修養,關注師德文化建設,不能不首先注意師德認識功能的充分發揮,提高向善避惡、擇善棄惡的認識能力,強化道德觀念、道德情感和遵守道德的積極性、自覺性。
二、對教育行為的校正調節
調節教師的教育行為是師德的基本功能。這里所說的調節功能,是指通過評價、命令、教育等方式,指導或校正教師的行為,協調教師的各種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以服務于教育目標的實現。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面對復雜的矛盾關系,正確處理這些關系,選擇恰當的行為方式,需要一種調節機制,師德是幫助教師選擇行為方式的最主要和有效的調節機制。師德以其特有的形式向教師呈現明確的行為準則或規范,鼓勵和支持他們采取有利于教育目的實現、教育過程展開的行為,對于相反的行為則給予抑制和反對,從而促使教師和進入教育過程的其他各方建立協調一致的關系,順利完成教育任務。
在教育實踐中,調節教師行為的機制限于師德一種。它的特點是“法治化”,即依靠法制規范人的思想和行為。教育法制的完善,教育管理的法治化,構成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征,這意味著法律同樣是教師行為的調節機制,與師德在目的層面上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由于法律是以具體條文的形式呈現,由政府專門機構特別制定并按一定程序強迫推行,因此它的優勢和劣勢都表現在外部強制性和不可隨情勢而論的呆板機械性。與法律相比,師德對人行為的約束、調諧更具溫潤圓透的特點。
在教育過程中,國家的教學計劃、課程標準,學校的各種制度、條例或規定等對教師的教育行為有調節、約束、校正作用。這樣的調節機制和師德比較起來有兩方面的局限性,從另外的角度可以說是其優勢:第一,這些法律條例、規定一旦建立就不能隨意更變,因此它不能迅速準確地反映教育過程中的特殊矛盾,例如教師守則中可能規定教師不能遲到早退,不能明確說明在何種特殊情況下遲到早退是合理的、被允許的。第二,這些條例、規定“就事論事”,在內容方面缺乏廣泛包容性,因此對教師行為的調節在范圍上有限。例如,“教師不能遲到早退”、“不能擅自離崗”、“認真備課、講課”等規定,都是針對某種或兒種教育行為,而沒有“愛崗敬業”這一道德教條來得大方和游刃有余。
正因為法律和行政規范、制度無法完全調節教師的教育行為,所以才需要更靈活方便、廣泛有效的師德規范蒞臨“指導”。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法律、行政制度和道德作為調節教師行為的三個方面,不是互不相關、截然分離的;實際上,法律和行政制度等都需要道德的支持,具備道德的基礎,體現道德的精神,否則它們就是非人性的或反人性的東西。之所以在師德之外還要建立各種法律、行政制度,是因為師德的調節作用方式是有限的。
總體說來,師德的行為調節功能是通過社會輿論、教師個體的內心信念和社會風俗習慣的力量來實現的,其基本作用方式是訴諸人的內心的自覺自愿。所以,師德總是被人稱為教師的內心大法。
師德文化造成的社會輿論是調節教師行為的外在力量,但這種力量的最終實現需要教師的內心自覺。當教師的行為符合師德要求時,社會輿論就會給予正面評價,教師會有積極的情緒、情感反應,并強化已有教育行為;當教師的行為有悖于師德要求,社會輿論就會對其進行譴責或批評,教師會有消極的情緒、情感反應,傾向于糾正原來的錯誤行為。社會輿論作為一種外在的道德力量,發揮作用的方式和法律等比較有兩點差別;其一,它的強迫性是通過被強迫者個人的內心自覺實現的;其二,它一般是在法律、制度等強制手段無能為力時發揮獨特作用。例如,教師對學生實行“攻心為上”的“心罰”,貶抑學生的人格,當法律還不能懲罰他時,道德法庭會執行對他的審判。
三、對教師行為的激勵作用
道德不僅具有規范性,是社會約束個體成員的工具,而且具有主體性,是社會成員自覺把握自己和社會的手段,社會成員通過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可以實現人生的主體性超越,從一個道德境界向新的更高的道德境界躍進。在此過程中,追求道德進善取向的社會成員會得到社會道德文化的支持和協助,他的進善取向會被社會輿論鼓勵和倡揚,這就是道德對人的激勵功能。
師德文化對教師同樣有激勵功能。激勵功能主要是通過評價實現。比如社會主義的師德文化支持教師培養又紅又專的人才,所有具備此種道德取向的教師都會得到積極的輿論評價,被倡導、被贊賞、被鼓勵。教育領域中評選優秀教師、特級老師、模范班主任等活動,就具體體現了這一點。
有一點也許應該特別強調,即師德對教師進善取向的激勵,不僅僅局限在我們前面所說的“調節教師的道德行為”這一方面。師德的激勵功能有廣泛的表現,它不僅看教師的道德行為效果,而且看道德行為動機;不僅看道德行為,而且看道德思想觀念、道德情感、道德態度、道德意志等素質發展情況。這充分體現師德的豐富內涵。德漠克里特曾說:“不作不公正的事還不是善良的標志,應該甚至連不公正的意向都沒有。”只有道德的行為表現還不能說明擁有道德,師德的激勵就不單純指向教師的道德行為。
把師德單純理解成外在的教育行為規范是很可悲的,因為這樣的師德對教師來說只是一種束縛,是套在教師頭上的緊箍咒。而實際上,師德不僅告訴我們該干什么,不應干什么,而且明示我們如何干得更好,并使思想與行為統一。師德從不鼓勵我們為沽名釣譽而做表面文章,從不逼迫我們成為道貌岸然、具有雙重人格的偽君子;它提倡我們言行一致、心口統一,它鼓勵我們言為心聲、行為心表。教師真正擁有師德,表現為他自覺皈依師德,崇敬師德;社會真正形成良好的師德文化,表現為教師自愿投入師德懷抱,并使它成為自我追慕的精神財富。
任何一個教師,或者是教師集體,他的道德追求都是無止境的。師德的約束、規范功能是有限的,它只在教師道德發展的最初階段體現,師德的激勵功能卻伴隨教師進善過程的始終。孔夫子說自己七十歲已至“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境界,到了這樣一個境界,師德的約束性調節作用隱沒不彰,然而它的激勵性調節功能卻仍然生機勃勃。
總之,新時期師德文化對教師具有重要的影響,對教師的社會價值、人生觀、人格及地位、榮譽均有校正與激勵的作用。因此,提高師德修養和師德水平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時刻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李永強.加強道德建設的幾點做法.[J].吉林黨建,2005(3).
[2]毛旭剛.對教職工進行師德教育的作用淺談[J].吉林工會,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