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教學語言是教師教書育人不可缺少的媒介。體育雖然是一門以運動和鍛煉為主的學科,需要教師的動作示范,但是不管是組織教學活動,還是傳授體育知識、講解動作、消除學生不良思想等,都離不開教師簡潔明快且具有感染力和激勵性的語言。為此,本文從體育教學語言的作用入手,對當前大學體育教師在教學語言方面的欠缺展開分析,進而提出體育教學中恰當使用語言藝術的幾點做法,以期與廣大同仁一起商榷,共同促進大學體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大學體育;教學語言;藝術性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傳遞信息、表達情感、交流思想最重要的方式,也是人們學習知識不可缺少的手段。在教學活動中,語言是師生雙方進行交流溝通的主要工具。體育課上,教師不僅要為學生準確示范動作,使他們掌握運動技術和技能,還要詳細地為學生講解動作,對他們進行科學的指導。因此,要求大學體育教師應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要使自己的教學語言具有感染力和藝術性,這樣才能更科學地指導學生的運動實踐,才能使他們更準確地掌握各種體育訓練的動作要領,逐步增強自己的身體素質。
一、體育教學語言的作用
(一)規范學生動作
體育教學中,教學語言最基礎的作用就是向學生講明學習任務、表述動作名稱、講解動作要領和要求等,以便使學生掌握正確的運動技術和技能,進行科學的體育訓練。因此,體育教師生動形象、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講解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尤其是各項體育運動專用術語,更是能夠規范學生動作。比如,教學“側向滑步推鉛球”時,教師可以抓住重點,圍繞“蹬、轉、挺、推、撥”五個字來簡明扼要地講解動作要領,并進一步闡述:“腳用力蹬地、轉體挺腰,準備推球、手腕和手指撥球,”抓住動作關鍵點,學生就能更好地掌握投擲鉛球的“最后用力”的開始姿勢,不僅規范了自己的運動動作,也避免了因動作不規范帶來的傷害。
(二)鼓勵學生參與
激勵性的語言可以產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為教師在課堂上采用激勵性的語言,可以使學生始終保持對體育運動的興趣,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比如,體育教師可以向學生講明學習目標、某一運動技術的意義和價值,肯定他們的進步,為他們指出努力的方向和學習的榜樣。這些激勵性的語言既能夠端正大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態度,也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鍛煉熱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精神飽滿地參與到體育教學活動中,并獲得良好的發展。
(三)評價學生表現
在體育教學中,學生掌握了某個技術動作,或者進行了某項體育鍛煉后,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即便是獨立意識強的大學生,也希望看到教師的反饋,以此來確定自己對某一動作的完成情況。一般來說,教師正面、積極的評價有兩種功能,一是調節功能,即學生通過老師的診斷和分析來判斷自己的訓練是否有不足和偏差,并以此為依據找到原因,規范和完善自己的動作;二是動力功能,即教師通過及時的評價和反饋給予學生肯定,使他們受到鼓舞,進而強化學生對學習和練習的積極性。
二、大學體育教師在教學語言藝術方面的欠缺
當前,一些大學體育教師在教學語言藝術方面存在著不足之處,比如語言缺乏感染力,缺乏說服性與指揮性,缺乏生動性與靈活性。
(一)語言缺乏感染力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經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體育是一門以運動為主的學科,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動作要領,進行各種體育鍛煉,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具有科學性和規范性,還要有一定的感染力,這樣才能夠啟發、激勵、引領和影響學生。但是,不少體育教師認為體育課就是讓學生掌握各個運動技術和運動項目,課堂上只是死板地講解動作要領,缺少與學生的溝通;還有的教師平時不注意自身語言能力的培養,評價學生時多用簡單粗暴的語言,或者以批評訓斥為主,導致學生無法與老師產生親近感,繼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語言缺乏說服性與指揮性
在教學活動中,語言既是教師教學的工具,也是一門溝通藝術,如果教師能夠生動、形象、科學、正確地講解知識或技術,可以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愉快地學習知識和技術、技能等。不少大學體育教師雖然能夠科學、規范地講解體育知識,但是缺乏精湛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廣博的科學知識以及對體育理論知識的深入研究,也缺乏語言的堅定性,導致上課時只是照搬教材內容,教學時無法寓理于例,語言平直無趣,缺乏說服力和指揮性,難以服眾,從而導致體育教學效率低下。
(三)語言缺乏靈活性
學生都喜歡語言風趣幽默、語氣溫和、和藹可親的老師。雖然體育教師具有豪爽、堅強、坦誠、講義氣等性格特點,但他們也具有不善言辭和羞于表達的特點,尤其是男性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往往一臉嚴肅且語氣生硬,講授的內容也較為枯燥和抽象,很容易讓學生產生距離感,甚至限制了他們個性的發展。同時,也有不少大學體育教師為了打破“嚴肅有余、活潑不足”的課堂形象,在語言方面并不注意,教學語言口語化,甚至“土語化”,如一些教師將“踝關節”表述為“腳脖子”,就是不嚴謹的。這就說明教師在語言的運用上缺乏靈活性。
三、如何在體育教學中恰當運用語言藝術
面對當前教育改革的浪潮,體育教師應更新體育觀念,不斷提高自身教學語言的運用藝術水平,以情感性語言感染學生,以堅定性語言指揮學生,以生動性語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一)以情感性語言感染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師的語言之所以可以影響學生的心靈,離不開情感性的語言,古人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為此,教師應該充分運用情感性的語言,藝術地處理語調節奏的頓錯變化,以飽滿的情緒和熱烈、真誠的情感來打動學生,感染學生,使課堂產生一種強烈的“磁場”,使學生喚醒沉睡的智力潛能,激活整個心理及意識,并能夠從體育教學中獲得健康的、昂揚的情感體驗。例如,在學生難以掌握某些動作,產生放棄的想法時,教師可以用充滿激勵與認可的語言來鼓勵學生,使學生受到教師的感染,樹立信心,迎難而上。
(二)以堅定性語言指揮學生
體育教師從事的是體育運動方面的教學工作,假如其教學語言拖沓煩冗,或猶豫不決,那么則難以使學生受到堅定性語言的指揮,從而不能即刻服從命令,那么體育運動的效率也難以得到保障。為此,教師需要以堅定的語言來進行體育教學,尤其是在發布口令時,更需要十分堅定的語調與語氣,堅定到學生無法拒絕。例如,隊伍的調動,隊列的練習,以及完成動作時的某些要求,都會運用到口令和指示。這要求教師的口令洪亮清晰,指示要及時,語氣要短促有力,只有這種十分堅定的語言才能給學生一個堅定的信號,使學生第一時間遵從口令要求,使體育運動高效、規范。
(三)以靈活性語言調動學生
所謂靈活,就是語言該生動時生動,該嚴肅時嚴肅,要運用靈活,才能調動學生。體育運動的技巧與規范是比較生硬的,假如教師語言枯燥,索然無味,不但使學生不感興趣,也會使學生難以理解。為此,教師應該運用符合學生認知能力與身心特點的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來講解動作規范,化難為易,使學生通過這種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更好地理解動作規范。例如:在教學生太極拳動作時,學生對其中抽象的動作難以理解,教師便可以運用一些生動形象的語言來降低難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白鶴亮翅”可以形象地用“美人照鏡”來引導學生,這樣能使學生更易于接受,掌握動作更快。當然,教師在教學中,糾正錯誤動作、評定動作質量以及科學術語的運用均要正確,切不可為了追求生動形象而不顧體育術語,例如:“送髖”不能說成“挺肚子”,這樣,既能避免學生形成錯誤概念,又能收到語言美德教育效果。
四、結語
有人提出:一個優秀的體育教師應該既是體育技術大師,又是語言大師。的確,體育教學中,教師恰當運用語言藝術,不僅有利于學生運動技術技巧的掌握,還對于學生的參與和表現起到了激勵與反饋的作用,因此恰當運用教學語言藝術是十分關鍵的。本文就如何在體育教學中恰當運用語言藝術進行了論述,更多的體育教學語言藝術還有待我們進一步發掘,希望教師能正視語言的力量,不斷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以此促進學生的技能發展與身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