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姿 李 穎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叮咯嚨咚嗆》中傳統文化開發的得與失
劉 姿 李 穎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摘 要:本文以《叮咯嚨咚嗆》為例,分析該節目的優勢與不足,并在此基礎上探討綜藝節目中傳統文化如何融入,及融入傳統文化綜藝節目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傳統文化;綜藝節目;開發
發展戲曲藝術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既屬于我國傳統文化,又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但當前戲曲藝術在傳承方面,需要有力的保護手段和宣傳模式。央視《叮咯嚨咚嗆》節目突破傳統模式,通過明星體驗真人秀形式對戲曲藝術進行新形式的宣傳保護。本文在分析其優勢與不足的基礎上,探討在綜藝節目中傳統文化如何融入及發展。
《叮咯嚨咚嗆》是中央電視臺2015年打造的原創中韓明星跨界體驗類真人秀節目,每周日21:00播出一集,每集長度為70分鐘,共10期。該節目將戲曲文化與娛樂相結合,以弘揚傳統文化為主旋律,由北京愛享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參與制作,改變了以往的自給自足形式。該節目將10位明星嘉賓共分成3組,通過對京劇、越劇、川劇的學習,在最后一期進行比賽,設置現場觀眾投票,選出“最佳表演獎”。該節目將中國傳統文化穿插在娛樂節目中,在增添趣味的同時,讓戲曲不再是“古董”,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在當下的娛樂環境中覓得一席之地。
2.1 弘揚文化,避免戲曲流失之痛
《叮咯嚨咚嗆》區別于時下選秀,是一檔“秀文化”,以“尋找流失的年輕觀眾”為價值主張,弘揚傳統文化為主旋律,意在關注傳統文化的節目,這正是該節目在文化綜藝節目中成功的最大優勢。雖然有一部分嘉賓是韓國人,卻不乏受到迷戀韓國明星的青年們追捧。該節目把握契機,意在喚起年輕人們對傳統戲曲日漸消逝的熱愛。
2.2 藝術大師鼎力相助,打造頂尖團隊
節目組特請京劇大師梅葆玖先生進行指導教學,并設置娛樂圈內明星客串加盟。這些藝術界“大咖”們為該節目奠定了雄厚的人脈資源。另外,該節目由北京愛享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參與研發并投資制作,從節目模式到制作流程不斷創新,力圖將原創綜藝真人秀的制作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頂級的制作經驗和團隊理念不僅保證了節目質量,而且在融入中國傳統戲曲的同時,使節目更加娛樂化、年輕化、大眾化。
2.3 拒絕單一的錄制現場
著名傳播學者赫伯特·席勒在《信息與危機經濟》指出:“文化創作的過程幾乎不可避免地越來越多地采用市場方式和有組織的結構。”[1]《叮咯嚨咚嗆》拍攝場地分布很廣,3組明星學員分別前往京劇、越劇、川劇的故鄉,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并學習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作為錄制現場的梅蘭芳大劇院舞臺設計融入了中國特色元素,擁有國際水準的美國溫格爾反聲罩系統,創造出炫目的舞臺視覺、聽覺享受。
3.1 過分娛樂化覆蓋了傳承傳統文化的出發點
《叮咯嚨咚嗆》節目的出發點是將戲曲文化與娛樂相結合,以弘揚傳統文化為主旋律,但在節目設置上娛樂環節過多。網絡上出現撲朔迷離的金鐘國與熊黛林的“金熊戀”所引起的關注度更是大大超出了節目組為喚起人們對戲曲文化熱愛的初衷。將傳統文化完全駕馭在“娛樂至死”的基礎上是有待商榷的。
3.2 嘉賓在短期內對戲曲文化的了解并不全面
讓韓國人學習中國傳統戲劇,出發點十分新穎,具有創新性。當“京劇大師”裘繼榮先生給眾位明星講解什么叫“唱念做打”時,一句:“你吃飯了嗎?”在京劇里就有幾種念法,嘉賓不可能完全理解其概念。中國戲曲文化博大精深,并非僅靠幾日就能掌握其精髓。
3.3 山寨即視感強烈
在節目設置與游戲模式上,《叮咯嚨咚嗆》節目除了對原有的戲曲游戲環節進行設定之外,還借鑒了大量綜藝節目的游戲環節,致使觀眾形成審美疲勞,毫無新鮮感。
4.1 文化性和娛樂性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戲曲電視節目應以戲曲藝術本體為中心,尊重其藝術特征,明確其節目定位。通過受眾分析和研究,運用反饋機制調整節目編排,使節目、欄目、頻道三個層次有序互補,突出戲曲電視節目的專業性、地域性和多元性特點,形成整體化的營銷策略和品牌效應。媒體必須從不同層面與角度對傳統文化進行深挖細掘,高效率地發揮其潛力。
4.2 由“點”到“面”:受眾全覆蓋,彰顯文化內涵的吸引力
在全民追求娛樂消遣的形勢下,《叮咯嚨咚嗆》節目所彰顯的文化與媒體結合的新形式,有利于開辟出更多普及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渠道,重塑人們的精神家園。文化綜藝節目想要繼續保持高收視,墨守成規地使用傳統電視傳播顯然已經無法滿足受眾的需要。因此,臺網聯動、多屏跨頻逐漸成為綜藝節目傳播形式新的發展方向。對于未來綜藝節目的發展趨勢而言,在文化中指引娛樂,在娛樂中彰顯文化,這才是關鍵。中國戲曲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需要支持原創,把真正的中國文化通過新的形式傳遞出去,使其在世界文化的大舞臺上閃耀獨特的藝術光輝。
參考文獻
[1]張國良.20世紀傳播學經典文本[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