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浩 鄧 艷
(湖南農業大學 湖南長沙 410128)
農科類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教育模式探討
趙世浩 鄧 艷
(湖南農業大學 湖南長沙 410128)
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于大學生價值觀與擇業觀也帶來了一定的改變,在就業環境日益激烈的形勢下,為了實現自身價值與夢想,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了自主創業的道路,國家對于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扶持力度也逐年加大,并通過良好的政策,為大學生的自主創業提供有力的保障。為提升大學生自主創業的能力,我國各大院?;径家鸭訌娏藢Υ髮W生的創業教育工作,而構建和完善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正是大學生創業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農科類 大學生 創業教育模式
1.缺乏完善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現階段我國的大學生創業教育普遍存在著課程體系不完善,整體結構松散的問題,農科類大學生創業教育也是如此。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起步較一些歐美國家晚,而我國大學生基數又十分龐大,在早期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創設時往往是照搬歐美發達國家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甚至創業教育課程的教材也是直接翻譯歐美國家的課程教材,缺乏對國內大學生創業環境的調研,在國內外大學生創業主體差異性上也沒有充分進行考慮,這也使得我國的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效果不理想。近年來,很多院校意識到了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并且也開始根據國內大學生的創業心理與能力特點進行了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但在體系的系統性上,仍有待加強。
2.創業教育模式僵化。
一些農科類高校在大學生創業教育過程中,以提高院校就業率為主要目標,以此來提高院校招生率,而在實際的創業教育模式上卻十分僵化,缺乏創業教育模式的改革,沿用固化的創業教育模式,創業教育課程仍以教師的創業知識講授為主,盡管在授課方式與課件的表現形式上有了一定的創新,但對整體教學模式沒有進行有效地改良。同時,在創業教育的渠道上也十分單一,大多數創業教育內容都在課堂中完成,學生缺乏適當的創業體驗,對于創業只停留在理論知識上,也難以形成創業所必須的良好心理素質與能力條件。
3.創業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創業教育對高校師資隊伍有較高的要求,需要構建一支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而當前我國高校從事創業教育的教師隊伍絕大多數為就業工作干部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這些老師具有較深厚的理論功底,但是實踐經驗非常匱乏,對于創業過程中的實際問題缺乏感性認識,在傳授創業知識和指導學生創業實踐的過程中難免有紙上談兵的感覺。尤其農科類院校,大學生創業大多為涉農項目,對實踐能力往往有很高的要求,而創業指導教師在農科類知識或實踐經驗上的不足,將很難有效的指導農科類大學生創業,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發展。
4.大學生創業實踐不足,創業孵化機制不完善。
建立完善的創業孵化機制是保障大學生創業實踐與創業成功率的關鍵因素,目前許多農科類院校在創業孵化機制的創建方面并不重視,給與大學生創業實踐的機會也嚴重不足,創業孵化基地的利用效率相對較低,這也導致了大學生創業教育理論知識無法在實踐中得到很好的演練,也無法積累足夠的創業經驗,一旦走出校門自主開始創業活動,很可能會因為創業知識理解不足、實踐經驗缺乏而導致創業失敗,這也是造成我國大學生創業失敗率較高的現狀的一項主要原因。
1.創建系統完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農科類高校在創業教育模式的構建過程中要注重結合我國大學生的能力特點以及大學生實際創業環境的變化,對課程體系進行不斷的完善。要擺脫歐美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框架,對于其有益的部分加以利用,對于與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實際需求不相適宜的部分,要予以剔除,以此來保障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與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相適應。同時要加強課程設置的系統性,增強整體結構的嚴謹性,通過創建完善系統的課程體系,保障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的開展效率,提升創業教育模式的科學性。
2.打破傳統模式,拓寬創業教育渠道。
農科類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的構建要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將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拓寬創業教育的渠道,課堂教育在傳授學生基本的創業理論知識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創業意向的收集,可以讓學生嘗試制作創業方案,組織以小組為單位的課堂創業討論,以及創業活動的模擬演練,在課外為學生創造一些到涉農企業參觀體驗以及校內創業嘗試的機會,或是布置相應的實踐任務等形式,增加學生的創業體驗機會,增強學生對創業知識的消化與理解,并結合一些其他的渠道,如社會實踐活動、農場勞動體驗等,對學生的創業綜合素質與能力進行鍛煉。
3.加強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注重實踐經驗的傳授。
“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對于農科類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的構建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教師隊伍的組建過程中,應注意對教師的實踐經驗的考量,多吸收一些經驗豐富的教師加入到隊伍當中,并且要對教師隊伍進行相應培訓,組織教師進行創業實踐的先行體驗,使其能夠掌握指導學生進行創業實踐的關鍵點與有效方法。高校也可以多邀請一些擁有豐富創業經驗的成功人士來校進行創業經驗的講授,對學生進行實踐經驗的傳授與指導,來彌補教師隊伍實踐經驗的不足。
4.完善大學生創業孵化機制,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創業實踐機會。
農科類院校要加強創業孵化基地的建設,完善大學生創業孵化機制,提高孵化基地各項資源的利用效率,為擁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業實踐機會。同時高校還應該結合社會中的各種有利資源,建立起大學生創業社會實踐基地,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場地、資金、政策方面的支持以及專業的創業指導,使大學生在學校與社會環境下的創業實踐中充分得到鍛煉,并將理論知識與創業實踐有機結合,提升大學生創業實踐能力,從而增加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
總結:完善農科類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提高農科類大學生自主創業能力,是促進我國農業科技領域的技術創新與發展,提高我國農業相關行業的科技含量的有效途徑,對于充分發揮農科類大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與創新能力,推動我國經濟整體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需要學生、高校以及社會共同付出努力,保障大學生創業教育能夠順利的開展,進而推動大學生創業教育良好的發展。
[1]劉曉東,馬聰,張劍.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現狀與模式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06)
湖南省教育廳2015年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地方農業高等院校農科類大學生成長階段規律研究》(項目編號:15C0684)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