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焰菁+廖小鳳
?眼提 要?演 著名愛國華僑領袖、華僑實業家陳嘉庚先生是中國近現代史上跨時代的偉人,他集政治、思想、社會、經濟、文教諸項成就之大成,具有崇高精神和高貴品質。陳嘉庚非常重視中華傳統文化與優秀民族文化,他的文化理念融匯到他的企業經營與辦學興教實踐中,有豐富的表現形式及深刻的內涵,對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承、保護與發展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眼關鍵詞?演 陳嘉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
?眼作者簡介?演葉焰菁?穴1973—?雪,女,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文化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為群眾文化;廖小鳳?穴1965—?雪,女,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文化館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江西龍南 341700)
一、問題的提出
中華優秀民族文化在當代的傳承主流是好的,但也出現了諸多缺失與扭曲之處。
有媒體稱:奢侈這個詞,在過去是一個貶義詞,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這個詞似乎慢慢變成了一個中性詞。如今的中國經過20多年迅猛發展,已經造就了一大批富翁。這些富翁,在享受生活的同時,用大量的金錢為自己添置了許多奢侈品。不僅是富豪奢靡,就連一些行業也不例外。隨著經濟的增長和富裕程度的提高,奢靡浪費之風有愈刮愈烈之勢。據央視公益廣告報道,目前全國一年浪費的食物價值已超過2000億元,夠2億人消費一年。奢靡浪費是全民行為,稍富即闊比比皆是。
也有人指出,社會不同程度存在不自知,不自省;正統價值觀分裂,誠信缺失;人際疏離,群體散亂;社會秩序不明晰,公共自制力不高等現象。
這一系列的文化現象都讓筆者陷入沉思。近日閱讀陳嘉庚文獻及有關研究文章,有所體悟,筆者以一名群眾文化工作者的角度,從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視野探究陳嘉庚民族文化觀的表現、影響及現實意義,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保護與發展或許有值得借鑒之處。
二、中華傳統文化對陳嘉庚的影響
著名愛國華僑領袖、華僑實業家陳嘉庚先生是中國近代史及東南亞近代史上很有影響力的杰出人物,這位中國近現代史上跨時代的偉人,集政治、思想、社會、經濟、文教諸項成就之大成,具有崇高精神和高貴品質?穴統稱為“嘉庚精神”?雪,集中體現為“前半生辦學,后半生紓難”的民族憂患意識和家國紓難精神。
據不完全統計,陳嘉庚在僑居海外近60年間,所捐獻的教育經費總值在1000萬元以上(相當于現在的人民幣一億五千萬元),1961年臨終前還把300多萬元獻給國家。
陳嘉庚無私奉獻的同時卻秉持勤儉之風,家庭生活非常簡樸,“我之個人家庭,年不過數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過。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萬元,他無所有。”(所引陳嘉庚話語俱見《南僑回憶錄》,岳麓書社1998年)1940年,陳嘉庚回國考察。其中有一次下榻青海距西寧數十里某市鎮招待所,這是陳嘉庚先生第一次享用算是高檔的住所,“兩房一廳,布置極顯華麗,床帳被褥地毯桌巾,均為余生平所未享過”。陳嘉庚簡樸之生活與同時期南洋一帶華僑資產階級奢華的生活形成了鮮明對比。
陳嘉庚先生生活儉樸,可一生辦學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毅力之堅,實為罕見。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文化力量支撐著他?其實,這樣一位享譽南洋的大實業家,出國前就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九歲入私塾,至十七歲夏師亡輟學。性鈍,惟頗知勤學。”21歲時陳嘉庚又再次補課,“余廿歲冬完婚,廿一歲在家復從塾師補習多少。”
多年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堅不可摧的中華民族文化觀深深植入陳嘉庚的精神世界,它集中體現為忠、公、誠、信、毅、義、廉、勤、儉等,儒家思想色彩濃厚。陳嘉庚自己曾說:“無論個人、社會、國家、事業的發展,全賴‘忠誠信義四字。”愛國主義謂之“忠”,傾資辦學謂之“公”,實事求是、言信行果謂之“誠信”,百折不撓、持之以恒謂之“毅”;維護民族文化不忘本源之“義”,不貪名、不貪功之“廉”,“無事要找事做,有事趕緊做”之“勤”,“金玉非寶,節儉是寶”之“儉”。陳嘉庚的言行為之作了最好的詮釋。
三、陳嘉庚民族文化觀的主要表現及其實踐
(一)締造文化搖籃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正是甲午海戰之年,陳嘉庚就捐獻兩千銀元,在家鄉創辦惕齋學塾,以警醒國人對教育的重視。對于早年創辦集美小學,陳嘉庚有著深厚的民族情結,“民國光復后余熱誠內向,思欲盡國民一份子之天職,愧無其他才能參加政務或公共事業,只有自量綿力,回到家鄉集美社創辦小學校,及經營海產罐頭蟲豪廠。”
1914年3月,為適應鄉村教育所需師資,創辦集美高初兩等小學校,此后為適應多層次辦學需要又相繼創辦女子小學、師范、中學、幼稚園、幼稚師范,同時重視實用化的職業技術發展的需要而創辦了水產、商科、農林等。為了綜合培養人才又在校內建起電燈廠、醫院、科學館、圖書館、大型體育場。
陳嘉庚痛感福建文化教育的落后和人才的匱乏,1919年他開始籌辦廈門大學,于1921年投資一百萬元創辦廈門大學,經營費用三百萬元,所有辦學費用由他一人承擔。1929至1932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風暴,在危機和日本帝國主義傾銷的雙重重擊下,陳嘉庚的企業一蹶不振,每況愈下,維持廈大和集美學校的經費日漸困難。1930年,一些親友勸他停辦學校或縮小學校規模,他堅持不肯,說:“兩校如果關門,自己誤青年之罪小,影響社會之罪大,一經停課關門,則恢復難望。”一直堅持到1937年,他因無力維持,將辦了16年的廈門大學無償獻給了政府,改私立為國立。他原先認捐的開辦費和經費總計四百萬元,全部兌現,實現了他矢志以教育報國的愿望。
在新加坡,陳嘉庚對于當地華僑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熱心。他竭力推廣中國文化,積極倡辦華文學校,先后創建南洋華僑中學及南洋女子中學等。
他所創辦的學校,被稱作“文化搖籃”。他百折不饒創辦文化搖籃,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忠、公、誠、信、毅等民族文化觀。
(二)積極支持國內的愛國運動
陳嘉庚身在海外,卻異常關注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命運。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在新加坡成立,陳嘉庚被推選為主席,積極籌款救濟難民,還發起抵制日貨運動。近一年,就募集南洋華僑款項3.6億多元,從盧溝橋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4年半期間,共計捐款約15億元,極大地增強了國內的抗日力量。
1938年10月,他以華僑參政員身分給國民黨參政會提出了著名的十一字提案:“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這對國家民族的存亡表明了自己的鮮明態度。
1940年,66歲的陳嘉庚還親自率領慰勞團回國訪問。他參觀了重慶、成都、延安等地,與國共兩黨都進行了接觸。1941年,日軍占領新加坡,陳嘉庚被迫輾轉到印尼等地避難,由于得到華僑的掩護,得以安全地度過3年多恐怖時期。在此期間,陳嘉庚在沒有任何資料可供參考的情況下,憑著驚人的記憶力,詳盡地描述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經歷,寫成《南僑回憶錄》。
1947年,陳嘉庚組織“新加坡華僑各界促進祖國和平民主聯合會”(簡稱“民聯社”),積極聲援民主黨派關于制止內戰的斗爭。
陳嘉庚身在海外,無時不關心抗戰之事,利用自己獨特的身份,一方面募集資財,另一方面又親歷親為,深入抗戰一線考察,為抗日貢獻了自己畢生的力量,體現了他的民族大義思想。
四、陳嘉庚民族文化觀的影響及當代價值
(一)海外華僑在僑鄉捐資興學蔚然成風
在陳嘉庚先生大力倡辦學校的精神影響下,海外華僑在僑鄉捐資興學蔚然成風。有資料顯示,抗戰前廈門市有小學39所,其中17所與華僑捐資直接有關;中學11所,其中有5所有關。晉江地區從1918年至抗戰,僑辦的小學有100多所,中學20多所。晉江縣解放前夕,有200所小學4所中學,其中90%的學校得到華僑資助。據該縣政府1935年的統計,全縣當年教育費約47.4萬元,而政府撥款僅有3萬元,其余均出自華僑捐贈。表現尤為突出的,有陳嘉庚女婿李光前先生,除了在經濟上支持嘉庚先生辦學,還在家鄉南安梅山創辦國專小學、國光中學等。李尚大先生在安溪創辦慈山學園。劉玉水先生在家鄉惠安創辦荷山中學及六所小學。陳嘉庚族親陳文確、陳六使、以及外甥李成義等也對發展家鄉教育事業給予大力支持。
據《廈門日報》2002年10月24日報道,該市海外僑胞在國內改革開放以來捐資興辦文化教育事業達3.8億元人民幣,涉及3所大學、28所中學、33所小學、9所中等專科學校等共73所學校。正式成立教育基金會28個,擁有基金3547.5萬元人民幣,凈資產4438.67多萬人民幣。
?穴二?雪傳承和創新了中國傳統文化
陳嘉庚先生不僅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加以豐富、發展與創新,其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他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始終以主流文化的民族精神作為指導,將自己與祖國、民族的利益連在一起,同呼吸共命運,時刻激發民族情感。另一方面,他在發展實業中,就表示“我金錢取諸社會,亦當用諸社會”,同時提出“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的人本觀念。他知行合一,將營業所得奉獻給國內外文化教育與公益事業。當實業失利將收盤之時,他不畏外力威脅,堅持對學校資助,寧可賣掉大廈,也決不出賣廈大。他在實業尚未完全獲利之時就捐資辦學,乃至最后全力無私奉獻,傾資辦學。
陳嘉庚先生回國定居后于1956年在廈門創辦華僑博物院,親擬《倡辦華僑博物院緣起》一文,指出:“博物院是文化教育機構的一種,與圖書館、學校等同樣重要,而施教的范圍更為廣闊。”他興建集美紀念碑,除了運用閩南惠安石雕工藝文化,還創新意,配有宣傳國計民生、文化體育衛生等青石浮雕,借以提高國民科學文化意識。他還提倡運動健身,支持舉辦運動會,增強國民體質,講求衛生習慣,大量印發《驗方新編》和《住屋與衛生》等小冊子,啟迪民眾科學防治疾病。
(三)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集美學村自創辦以來培養了無以計數的專門人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1921年創建的廈門大學,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華僑創辦的大學,目前是我國五個經濟特區和眾多的僑鄉中唯一的一所國家教委直屬的綜合性的大學。多年來,廈門大學的發展凝聚了海內外華僑華人和各界人士的心血,形成了“愛國愛校、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優良傳統和“僑、臺、特、海”的辦學特色,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
五、結語
綜觀陳嘉庚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其核心是心連社會,情系中華,其顯著特點是把國家民族利益看作高于一切。他認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對一切有利于國家民族的事都大力支持。在短短幾十年人生歷程中,嘉庚先生干出了別人難于成就的驚天動地的事業,使國家民族受益,讓人類社會添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實現“中國夢”有深刻的闡述,習近平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需要每一個人“善其身”,需要強烈的民族精神,只有國人凝心聚力,才能“托起中國夢”。
在種種不良文化傾向和不良文化現象面前,在托起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當下,嘉庚先生早年“國家之富強,全在乎國民”和“忠、公、誠、信、毅、義、廉、勤、儉”的民族文化觀,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在當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眼參考文獻?演
?眼1?演陳嘉庚.南僑回憶錄?眼M?演.長沙:岳麓書社,1998.
?眼2?演莊國土.從民族主義到愛國主義:1911~1941年間南洋華僑對中國認同的變化?眼J?演.中山大學學報,2000,(4).
?眼3?演北京集美校友會編.回憶陳嘉庚?眼M?演.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
?眼4?演黃金陵,王建立.陳嘉庚精神文獻選編?眼M?演.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眼5?演王增炳.陳嘉庚教育文集?眼M?演.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眼6?演陳碧笙,陳毅明.陳嘉庚年譜?眼M?演.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眼責任編輯:上官濤?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