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燕
摘要: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共財政體制隨著經濟發展進行了多次調整與完善,高等院校發展規模愈來愈大,使得高等院校財務管理工作變得更加繁重,為了踧踖財務行為的標準化與規范化,我國教育部與財政部不斷提高對高校財務的監管力度,并在2012年底發布了《高等學校財務制度》,對之前的財務制度從多個方面進行了補充與改進,不僅能夠促進資金利用率提高,還促進了高等院校教育事業的穩定、持續發展。本文主要從兩個方面探討高等院校新會計制度對高等院校會計賬務處理的影響,一是公務卡改革對會計處理的影響,二是會計科目改革對會計處理的影響。
關鍵詞:高等學校 新會計制度 財務處理 影響
高等院校會計制度是在公共財政體制以及高等教育體制之上而進行改進、完善的,它對我國高等院校財務管理進行了制度性規范,之前所應用的會計價值度主要針對高等院校會計行為以及財務管理進行規范,不過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持續發展與進步,它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公共財務體制和高等教育體制。而新會計制度的推出則對諸多問題進行了處理與解決,并且新會計制度的推出對我國高等院校會計賬務處理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高等院校公務卡改革對會計處理的影響
所謂的公務卡指的是在獨立賬戶體制下,財政預算企業員工存有的、通常用于財務報銷業務及財務支出的信用卡。此為公務業務全新結款模式,公務卡運作可歸納為“個人持卡支付,銀行授信額度,單位報銷償還借款,財務監管”。基于財務單位需求,省級財務預算的各大高等院校詳細推廣公務卡報銷機制,公務卡機制已經成為國家財政支付機制的一種擴展。在國家財政集中支付機制在各大高等院校實施全方面推行后,高等院校的公務卡在報銷上產生了很多問題,高等院校公務卡在報銷操作上會需要深化改革。
(一)便于高等院校財務借款報銷流程的簡化,避免刷卡不還現象
公務卡在沒有推廣之前,員工借款時需要填寫相應的借款單據,部門及財務經理都要蓋章簽字,然后財務部門對此項借款進行操作,如果借款數額比較大需要用現金支票去銀行兌換現金,操作過程比較復雜。選擇公務卡結算款項之后,不僅不用財務職員從銀行提取及保管數額龐大的資金,也不用持卡人預先借款,只要在指定范圍內刷公務卡就可以,最后根據刷卡票據到指定銀行還款就行。借款報銷流程切實實現了便利與高效的功能。針對持卡人刷卡之后不及時報銷還款的現象,公務卡擁有銀聯卡最基本的特性,要在指定時間內還款,否則就會生成滯納金,并且對持卡人信譽會造成影響。同時因為滯納金需要持卡人擔負,持卡人害怕造成經濟損失,會在免除利息的限定日期內,及時到財務單位進行還款報銷。
(二)便于財政部門對高等院校財政支出的監管
高等院校實施公務卡機制后,財政單位可根據高等院校公務卡支持信息系統對高等院校持卡人的刷卡消費信心進行監管與審核。公務卡支持信息系統主要包括持卡人姓名、卡號、信用額度、消費明細、消費地點、還款期限等基本信息。在持卡人的基本信息資料出現變動時,持卡人、銀行、高等院校三方要在第一時間進行溝通,對公務卡支持信息系統的基本信息進行及時的更新及維護,進而有效杜絕現金支付結算模式數據不透明造成的誤導。這對公共財政的深化變革,強化高等院校財政支出的監督與管理,從而使高等院校的財務管理不斷的透明化。
(三)便于高等院校財政資金使用率的提升
因為公務卡與信用卡的結算方式相同,在消費日到還款日是沒有利息的,通常周期為20天-50天間,在沒有利息這一期限內,代表著高等院校可以無償使用信用資金,也就是說高等院校在免除利息的這段時間內提供充足的、沒有利息流動資金的貸款。如果高等院校謀劃得當,就可超額補充日常流動資金,達到理想的資金使用成果,進而使這部分資金的使用率得到提升。一般公務卡的透支額度為兩萬到五萬不等,在公務卡機制推行之前,此部分資金全部是由院校支出,公務卡機制在高等院校得到大規模推行后,持卡人數量會不斷增加,因為此部分資金銀行擔負,因此高等院校資金墊付數量就會減少,利息收入呈現上漲趨勢。
二、會計科目改革對會計處理的影響
在《高等學校財務制度》中,對會計科目進行了補充與更新以及適當調整,下面主要針對會計科目改革對會計處理所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
(一)會計科目改革利于財務工作規范化開展
在《高等學校財務制度》中,對符合我國高等院校會計核算的科目進行了保留與繼承,在結合我國高等院校當前發展狀況的基礎上對會計科目進行了適當的調整與完善,對已經不再發揮作用的會計科目進行了刪除,比如新添了應收賬款這一科目以及其他應收款科目,將之前的“應收及暫付款”科目進行了刪除。這是因為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與進步,財務管理工作復雜性持續上升,應該對其進行規范化調整,并且基于高校實際收費狀況,需要將應收款與暫付款進行分類管理,因為這兩種款項的性質是不同的,如果混在一起會增加財務工作量,并且會持續出現分類不明確的狀態,新制度中對會計科目這一模塊的改進與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明確了財務工作范圍、內容,有利于財務工作規范化開展。
(二)會計科目改革能夠真實的反映高等院校的資產狀況
在過去的幾十年,固定資產在中國高等院校的資產結構中占有非常高的比重。不過在傳統會計科目制度下只是根據經營與事業收入提取相應的固定資產維修及購置的部分資金。原有會計科目制度暴露出很多不足與缺陷,具體表現為:第一,在高等院校收付實現的會計科目制度背景下,提取購置維修資金的方法不能實現更好的執行。第二,固定資產不能在第一時間折舊導致報廢的資產不能及時處理。由于眾多因素的存在導致高等院校的真實固定資產與賬冊資產存有很大偏差,不能反映高等院校的真實財產狀況。
在固定資產上新會計科目制度進行了改進,有了全新的標準規定,它要求高等院校每個月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不包括文物文化資產),在對固定資產使用壽命進行評估時明確其分攤成本。基于此,在財務管理上就能避免傳統制度下存有的不足,能夠真實反映固定資產現狀。首先,折舊是基于固定資源原有價格實施的,固定資產在使用上就能打破原有會計科目規定的時間期限問題。并且,固定資產在計量上也更加的準確、真實,針對已折舊的固定資產它的凈值計量將會記錄為0,正在使用的所有固定資產記錄都能切實反映公允價值的凈值,從而使固定資產的準確性、真實性提高。
(三)會計科目改革利于培養學生成本的精確計算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民眾對教育重視度的提高,高等教育發展逐漸大眾化。但對于高等教育學校如何收費、收費體系是否合理并不是很清楚。并且在高等院校中會開設不同專業的學科,比如文科學科、理科學科,兩者之間的收費標準是不一樣的,并且不同等級院校之間,比如本科院校和職專學校,兩者之間的收費標準也是不同的,這就直接導致了培養學生的經濟成本存在很大不同。但基本上所有高等院校在進行會計核算時都是按照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進行核算,此類制度的基本功能是對高等院校的預算資金流動方向進行體現,為國家預算監管提供便利,但并沒有充分考慮到不同院校之間的財務管理差異。
新會計制度的出臺對此類問題進行了妥善處理。首先,它把高等院校的教學經費與科研經費進行獨立核算。然后將基建會計化為“會計大賬”這一類下,采用固定資產折舊計提制度,這樣就可以將學生的培養經濟成本進行了明確,有利于培養學生成本的精確計算。
(四)會計科目改革利于引入新的財務指標
《高等學校財務制度》的推出有利于引入新的財務指標,比如將適用于企業管理的相關財務指標引入到高等院校的財務會計工作中去,進而切實提高高等院校財務部門的工作質量與工作水平。通常而言,同一類型的高等院校培養學生的經濟成本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在應用新會計制度之后,可以將不同高等院校之間的培養成本進行對比。此舉有利于加強對高等院校的監管,可以促進培養學生成本的合理化,并且還能夠切實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水平與教育質量。
三、結論
總而言之,全新高等院校財務制度的執行是對傳統財務管理機制的一次深化變革,財務管理中的收支調整、預案管理機制、財務管理機制的創建、資產管理的強化、財務風險監督與預防體系創建都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力,所以各大高等院校要與當前時代發展趨勢的步調保持一致,積極進行創新,對原有體制進行深入變革,加強對財務風險的監管,不斷提高高等院校的財務管理水平,改進與完善高等院校的財務管理機制,實現高等院校的正常運作。
參考文獻:
[1]彭華.高等學校新會計制度的創新及意義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0(9).
[2]張利民.淺析高等學校會計制度[J].經濟師,2010(2).
[3]張艷.談高等院校會計制度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J].企業家天地,2011(3).
[4]梁茜.新舊高等院校會計制度比較[J].經營與管理,2012(1).
[5]郭慧麗.新舊高等院校會計制度比較及實施建議[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1(5).
(作者單位:商丘師范學院財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