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明
摘 要:卓有成效的財務控制對于企業集團的整體經營能力和盈利能力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從常見的三種財務控制模式出發,分析企業集團財務控制實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思路和建議。
關鍵詞:企業集團;財務控制;控制模式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3-0158-02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資本的不斷擴張深化,集團公司已成為一種重要的市場經濟組織實體形式;集團公司是以產權關系為紐帶,包括多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經濟實體;在集團公司內部,通常按照管理關系分為母公司、子公司、關聯公司等。由于企業集團內部組織結構的復雜,尤其是在對子公司的管理控制上和處理母子公司的財務協同關系的問題上,存在著財務管控失效的問題,嚴重影響了集團公司經營的協同效應。只有在集團公司內部實施起卓有成效的財務控制,才能更好地發揮集團內各子公司間的經營協同效應,實現集團公司共同的發展目標。因此,如何加強企業集團內部財務控制的有效性,就成為了集團公司面臨的一個緊迫而重大的問題。
一、企業集團的三種財務控制模式
(一)依照管理權限劃分的三種模式
1.集權型控制模式。集權型模式指的是這樣一種模式:企業集團母公司相關部門對所屬子公司財務資源進行集中統一管理,子公司不享有財務決策權。該種模式的優點是:集團公司可以從整體層面上管控子公司的財務行為,從而優化集團公司總體的財務管理效率,使公司資源在集團公司內部得到有效配置。但這種模式的缺點是容易使各成員企業理財的積極性受挫,而且容易使成員企業在面臨復雜多變的環境時做出的反應滯后,因此而錯失發展良機。
2.分權制控制模式。分權制模式指的是母公司僅對成員公司的重大財務事項保留決策和審批權利,而由成員企業全權行使日常的財務決策權、控制權;該種模式的優點是:集團內各成員企業享有相應的財務決策和控制權,對公司理財的積極性高,可以在較短時間對市場的變化做出反應。但此種模式的缺點是集團內各成員企業各自為戰,難以實現經營的統一和協調;不能發揮集團公司的統一和協同優勢,該模式主要適用于資本經營類型的企業集團和某些對集團整體影響不大的子公司。
3.相對集中型控制模式。在相對集中型控制模式下,集權和分權是相對而言的,即該種模式是一種集權、分權相結合的模式。在不同的時期、情況下,有不同的側重,但都遵循“有控制性的分權”這一原則;即重大決策權集中,非重大決策權分散。具體來說就是母公司集中管理關系整個集團戰略層面的財權,如總的籌資權、投資權等。下屬公司在母公司的授權范圍內,實施相應的財權,如資金使用權、經營權等,并且上述權利的實施會受到母公司的管轄和監控。
(二)選用何種財務控制模式的影響因素
1.企業集團的發展戰略。理論界認為,企業的發展戰略可分為穩定型戰略、收縮型戰略和擴張型戰略。集團公司采取的總的發展戰略必然要求相應的財務控制模式與之適應;例如,在集團的擴張型發展戰略下,采用集權型控制模式就很有可能是不明智的;在擴張型戰略下,為了鼓勵下級公司積極開拓市場,就應當賦予下級公司較充分的財權。而在穩定型戰略下,通常認為母公司應當控制總的投融資方面的權利,而對具體的資金營運方面則可以下放到下級公司。
2.集團的發展階段。處于初創時期的企業通常傾向于實施集權類型的控制管理,而進入成熟期的集團企業則通常傾向于實施集權戰略下的分權管理。集團企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其財務控制模式也會有不同的選擇。
3.下屬公司的重要程度。對于集團內具有重大影響的成員企業,母公司一般都對其保持高度的控制權力,以使其發展方向和發展戰略符合集團公司整體的發展戰略,符合公司的整體利益。而對于那些非重大影響的成員企業,采用分權制控制模式,使下屬企業能夠根據市場狀況靈活調整發展戰略,通常能夠更大地為公司整體謀取利益。
4.下屬企業同集團母公司的關系親疏。典型的企業集團由四個層次組成,各個層次適用不同的控制模式。第一個層次是核心層,它完全統一于集團公司之中。該層次應當采用集權類型的控制模式,這種模式有利于貫徹實施集團整體的財務政策,以使其與整個集團的發展目標保持一致。第二個層次通常包括全資和控股的子公司,這些公司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其資本全部或大部分都由母公司控制,該層次適宜采取集權和分權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對公司整體有重要影響的財務決策應收歸集團公司總部,而日常的財務決策權則由企業自行行使。第三、第四層次,即參股企業、關聯企業,因集團公司對該類企業的參與程度低,財務決策一般由各企業全權行使,即采用最大化的分權模式。
二、中國企業集團的財務控制現狀
(一)內部治理缺乏
由于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特有歷程,中國多數企業集團的形成和發展并未完全按照市場原則來進行,這也導致了在企業集團內部組織結構松散,缺乏向心力、凝聚力,甚至在企業集團內部缺乏同一的利益觀念,因此也產生了一些特有的現象。如集團公司僅把下屬公司當作“提款機”,僅是收取每年賺取的利潤,而對下屬公司的經營情況不聞不問。同時,由于中國的集團公司母公司多為國有獨資公司,因此普遍存在著出資者缺位的現象,出資人對于公司的監督缺乏,導致管理層財務控制嚴重,以致最后損害了企業和出資者的利益。
(二)資金分散分布,利用效率低下
在財務控制的實務問題中,企業集團聚攏資金進行統一管理的需要和下屬公司分散占用資金的現實情況已發展成企業集團財務控制實務中的最突出問題。資金的分散和分布,嚴重影響了企業集團整體資金使用的效率,嚴重阻礙了企業集團的生產經營發展和盈利。母公司有對集團內資金實行集中管理的要求,而下屬子公司則希望資金能夠盡可能多地和長時間地留在本公司,很少考慮總體的資金使用效率。這種客觀矛盾使得企業集團的資金資源長期存在分散分布、沉淀和閑置的現象。隨著ERP系統的廣泛試行和管理模式的變革,未來期間這種矛盾有望得到妥善解決。
(三)財務信息失真、滯后
企業集團內部的各成員企業,由于內部交易往來頻繁,存在著內部的轉移定價問題,并且由于信息無法及時得到匯總,這使得無法及時地進行內部交易抵消和編制合并的財務報表,這使得企業高層無法及時獲得關于企業經營情況的財務信息。更嚴重的情況是,由于缺乏有效控制,且各下屬公司出于為自己利益考慮,很可能提供不真實的會計信息;會計核算的失真和不準確使得財務控制企業經營這一目的很難得到實現,財務控制的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四)過于依賴外部約束,忽視制度和激勵的作用
目前,企業集團的財務控制還普遍處于過于重視控制,尤其是外部控制的情況,而普遍缺乏集團內部的制度約束和內部激勵措施。這也使得集團的內部代理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代理人經常為了私人利益而損害公司的公共利益。同時,由于缺乏激勵,這也使得集團公司一直以來嚴密依賴外部控制的措施來實施財務控制,這樣不僅使得控制成本一直高企,控制的效果也一直以來不盡如人意。根據財務管理的相關理論,財務控制效果的實現應該是約束和激勵的有機結合和統一。企業集團僅采用控制措施來實現財務控制是不夠的,更關鍵的是通過在公司內部建立實施起健全的控制制度和合理有效的激勵措施,使得代理人和企業集團的利益趨于一致,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的目標。
三、企業集團加強財務控制的建議
(一)建立完善集團公司內部治理機制,建立健全內控制度
根據委托代理理論,公司的治理主要就是要解決出資者和管理者的信息不對稱和利益矛盾問題,企業的財務控制當然也要解決這一問題。由其是在中國特殊的經濟發展歷程下,中國集團公司內部治理的嚴重缺乏已經嚴重影響了集團公司整體利益的實現。因此,為了集團公司整體財務目標的實現,應根據出資者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協調經濟矛盾,建立合理的內部治理機制。要保證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等的有效運轉,使得各利益相關者的權利得到合理制約,理順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關系。同時,應在集團內部建設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以制度代替外部控制,從機制上來實現對集團公司的運營管理,這樣既可有效地降低集團公司的外部控制成本,也會更好地實現財務控制的目標。
(二)聚攏閑散資金,提高使用效率
目前情況下,資金的分布和使用問題是集團公司財務控制所面臨的最為突出的問題。為了實現在集團公司內部合理有效分配、使用集團資金的目標,提高集團資金整體使用效率,企業集團可考慮建立統一的資金調配中心,統籌管理集團內部的自由資金。通過資金調配中心的工作,把分散于各下屬公司的閑散、沉淀資金集中起來,在集團公司的層面上統一進行資金的分配工作,即統一進行對公司內部各部門的投資、對外的融資等,并統一調劑各下屬公司的資金缺口,使得分散在集團公司各個運營環節中的資金能夠得到統一和高效的利用,從而提高集團資金的總體使用效率。
(三)優化財務流程,強化財務控制
針對企業集團內存在的財務信息失真、滯后問題,可考慮通過業務、財務流程塑造,將企業集團的經營活動信息整合起來,并將財務控制合理地滲透到經營活動的各個層面。集團公司可以通過ERP計劃整合財務資源,實現對財務資源的集中管控。通過做到對企業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全過程控制,從而全程監控企業的資金流動,最大程度地減少財務信息的滯后程度。當然,上述的財務控制離不開集團內部健全的財務制度,集團公司應明確會計原始資料和信息在公司內部的傳遞制度,并嚴格集團公司內部各企業的轉移定價制度,以確保會計信息可以最大程度反映企業集團的真實經營情況。
參考文獻:
[1] 嚴妍.中國企業集團財務控制問題探討[J].時代金融,2012,(12).
[2] 章彩霞.現代企業集團的財務控制問題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3,(7).[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