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鑫玲


[摘要] 目的 探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HD)的相關因素。 方法 收集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38例COPD患者(單純組)及38例COPD并發CHD患者(合并組)的臨床資料,同時選取40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分析老年COPD患者并發CHD的相關因素。 結果 合并組與對照組比較,血小板、C反應蛋白(CRP)、一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的百分比(FEV1%)、白細胞數、中性粒細胞數、纖維蛋白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或P < 0.05);單純組與對照組比較,白細胞數、纖維蛋白原、CRP及FEV1%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或P < 0.05);合并組與單純組比較,白細胞數、中性粒細胞數、纖維蛋白原、血小板、CRP及FEV1%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或P < 0.05)。COPD合并CHD患者FEV1%與纖維蛋白原、CRP、白細胞總數、血小板呈負相關(r = -0.662、-0.718、-0.396、-0.345,P < 0.01或P < 0.05)。白細胞數、血小板數、纖維蛋白原水平、CRP水平是影響合并組患者FEV1%的不利因素。 結論 氣流受限是CHD的危險因素,全身炎癥與CHD有密切關系,臨床上應加強對COPD患者相關心功能的監測,密切關注全身炎癥相關指標,便于及時治療,以減少致死率。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冠心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相關因素
[中圖分類號] R5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5)01(c)-0088-04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HD)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均是老年人常見病和多發病,兩者并發亦較常見。臨床上發現CHD合并肺源性心臟病占10.3%~25.6%,CHD合并COPD雖無準確資料統計,但百分比應較上述結果更高。COPD是一種常見、多發、高致殘率和高病死率的以氣流阻塞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其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發展[1]。COPD包括慢性支氣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由于老年人的特殊病理變化,臨床上老年人中COPD患者可并發CHD。有報道指出COPD是CHD的一個危險因素,兩者具有相關性,COPD可使CHD、中風等病更易發生[2-3]。為提高老年COPD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疾病的致死率,亦為臨床研究提供可靠數據,本研究回顧分析了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以下簡稱“我院”)COPD患者以及COPD合并CHD患者的臨床資料,以探討老年COPD患者并發CHD的相關因素,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76例COPD患者,其中38例為單純COPD患者(單純組),38例為COPD合并CHD患者(合并組);同時選取40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單純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65~84歲,平均(71.22±5.46)歲;合并組男23例,女15例,年齡65~85歲,平均(71.55±5.7)歲;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65~85歲,平均(71.75±6.11歲)。入選標準:①COPD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COPD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4]中COPD診斷標準;②CHD患者均符合1979年WHO頒布的診治標準;③并發CHD的患者均經心電圖、超聲心動圖或冠狀動脈造影證實。排除標準:肝腎功能不全、高血壓、糖尿病、免疫性疾病、其他嚴重的軀體性疾病等。三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觀測指標與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于清晨空腹取靜脈血液,采用全自動血球計數儀(茂名市安力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測定外周的血細胞數目,采用AU5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貝克曼庫爾特)測定血脂、C反應蛋白(CRP)、纖維蛋白原等指標。采用MS-SCT型肺功能儀(上海名元實業)測定受檢者一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的百分比(FEV1%)。CRP、纖維蛋白原及血脂指標測定均于受檢者冠脈造影前1周、病情相對穩定的情況下進行。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0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單因素回歸分析和多因素逐步回歸分析。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的血清學炎性指標及FEV1%比較
合并組與對照組比較,血小板、CRP及FEV1%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白細胞數、中性粒細胞數、纖維蛋白原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單純組與對照組比較,白細胞數、纖維蛋白原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CRP及FEV1%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合并組與單純組比較,白細胞數、中性粒細胞數、纖維蛋白原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血小板、CRP及FEV1%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結果見表1。
2.2 COPD合并CHD患者FEV1%與相應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COPD合并CHD患者FEV1%與纖維蛋白原、CRP、白細胞總數、血小板呈負相關(r = -0.662、-0.718、-0.396、-0.345,P < 0.01或P <0.05)。見表2。
2.3 COPD合并CHD患者FEV1%與相應指標的多因素回歸分析
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白細胞數、血小板數、纖維蛋白原水平、CRP水平是影響COPD合并CHD患者患者FEV1%的不利因素。見表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