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智超, 張貴軍, 楊 皓, 張蓬濤
(河北農業大學 國土資源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1)
退耕還林工程對淶水縣農村經濟的影響
葛智超, 張貴軍, 楊 皓, 張蓬濤
(河北農業大學 國土資源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1)
摘要:[目的] 針對學術界就退耕還林工程對農村經濟影響的不同看法,根據河北省淶水縣1997—2010年統計年鑒數據和實地調研,分析退耕工程對農村經濟的影響。[方法] 用灰色關聯模型對農村經濟進行關聯分析。[結果] 在退耕還林工程影響下,淶水縣土地利用結構發生轉變,產業結構、農業結構得以改善,農民收入增加;第三產業、大農業中的林業與農村經濟的關聯度較高,其分值分別為0.75和0.66,但種植業、牧漁業等第一產業對農戶增收影響較少。[結論] 今后需進一步升級農村產業結構和農業內部結構,優化農村勞動力從業結構,推進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退耕還林; 農村經濟; 產業結構; 農業結構; 灰色關聯分析; 河北省淶水縣
退耕還林政策自1999年開始實施以來,已取得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1],2007年國務院決定將退耕還林工程轉入鞏固成果階段,提出了確保退耕還林成果得到鞏固和退耕農戶長遠生計得到有效解決兩大目標。農戶生計可持續發展依賴于農村經濟的發展,然而對于退耕還林工程對農村經濟產生的影響學術界存在不同觀點,侯軍歧等[2]研究認為退耕還林會在短期內降低農戶的經濟收入;謝旭軒等[3]提出退耕還林對農戶的種植業收入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林業和養殖業短期內難以成為替代收入來源,外出務工收入明顯增加,但退耕還林在其中發揮的直接促進作用并不顯著;張貴軍等[4]研究認為退耕實施并未加重退耕區的貧困程度,退耕補助的發放也未改變該區域的貧困狀況;李曉明等[5]對合肥市郊區3縣退耕還林的效益評估表明,退耕后農戶依舊以農業收入為主要部分,雖然生計狀況得以改變,但對土地的依賴程度未根本改變;易福金等[6]認為退耕政策對于農村農業結構和從業結構未有顯著影響;何家理等[7-10]研究則認為退耕工程促進了農村產業調整與農村勞動力就業,對農戶生計呈現正相關的影響,增加了收入。基于此,本文以河北省山區貧困縣淶水縣為研究對象,分析了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后該地區農村經濟狀況,揭示退耕工程對農村經濟的影響,運用灰色關聯模型探究社會經濟各產業與農民收入的關聯,提出現階段在退耕成果鞏固階段的主要問題,為河北省淶水縣退耕成果的鞏固提供可行意見。
1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淶水縣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地處太行山東麓,東界涿洲、高碑店,南與定興、易縣為鄰,西與淶源、涿鹿、蔚縣交界,北與北京市門頭溝區、房山區相接,總面積1 650.5 km2;地域狹長,自西向東偏斜,素有“淶水一條線”之稱。地貌類型差異較大,東南部為平原、中部為丘陵、西北部為山區;其中山地占全縣總面積的74.3%,丘陵占6%,平原19.7%;全縣轄15個鄉鎮,284個行政村;2010年全縣總人口35.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22萬人;農業人口所占比例為82.38%,農民人均年純收入3 769元。
本文數據來源于1997—2010年淶水縣統計年鑒和273份環京津貧困區農村經濟調查數據。
2退耕還林對農村經濟影響分析
退耕還林工程通過專項補貼激勵農戶參與工程實施,促使農戶坡耕地還林還草。這種激勵政策,直接促使農用地利用結構發生變化,促進了農用地資源的重新配置。本課題選取了退耕前的2001年、退耕過程中2005年、退耕任務結束后的第一年2007年以及2010年4個時點對各地類進行對比分析(如圖1所示)。

圖1 淶水縣土地利用結構變化
由圖1可知,耕地與林地在2001—2005年和2007—2010年這兩個時期內表現出了此消彼長的趨勢,2001—2005年退耕前期耕地面積減少林地面積相應增加,但是退耕后期2007—2010年“退林復耕”的現象明顯。產生以上變化的原因有:一是退耕林農獲得的退耕還林政策補助的比較收益在大幅度下降,退耕還林的補助標準越來越無法滿足退耕林農的生活需求;二是近年來糧食價格上漲,種糧補貼增多,退耕補貼相對較少,以致于林農種樹收益與種糧收益差距明顯,農民為了經濟利益擴大耕種面積將已退耕為林地的土地復耕;三是國土部門與林業部門之間耕地保護與退耕還林兩項政策在基層執行時,往往不能落實貫徹,存在拆東墻補西墻現象。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后,區域內耕地面積減少,林地面積相應增多,造成了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致使非農行業就業人數占農村總勞動力的比重逐年波動上升。二、三產業相對于第一產業的高產出使農民的人均年純收入逐年提高(圖2)。

圖2 淶水縣農村就業結構變化
通過對淶水縣農戶的的實地抽樣調查,退耕后農戶收入結構中非農行業收入占61.07%;所調查的農戶家庭中,從事非農行業的從業人員占51.31%,從事職業主要以建筑、采礦、運輸和餐飲業為主。相對于農業生產,外出務工為農戶提供了更為豐厚的報酬。表1顯示了1997—2010年淶水縣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狀況,可知淶水縣退耕還林工程開始實施后農戶人均年純收入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退耕前1997年農戶人均年純收入為1 828元,退耕啟動時的2002年農戶人均年純收入為2 142元,而到2010年農戶人均年純收入達到了3 769元,退耕前年均增長4.76%,退耕后年均增長8.32%。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造成農村勞動力的大量剩余,促使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發生轉變,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表1 淶水縣農民人均純收入變化 元
通過對淶水縣1997—2010年全縣各產業年產值情況的定量分析(圖3)可以看出,退耕前農村經濟收入中第一產業產值略高于二、三產業,但總體水平差別不大。退耕后第一產業在農村經濟中所占比重呈波動下降趨勢;退耕前二、三產業在農村經濟中所占比重維持在65%左右,2002年退耕工程實施后二、三產業所占比重持續上升,到2010年其值為76.16%。在退耕前農業生產是淶水縣農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退耕工程實施后,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村產業結構相應變化,在確保糧食產量穩步增長的前提下,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規模化水平,以現代農業為依托,充分發展特色農業,農業產值得到一定提升,但相比于二、三產業提升幅度不大。當地依托“野三坡”等旅游資源優勢發展服務業、特產加工業,極大程度地豐富了二、三產業。淶水縣二、三產業比重逐漸占據農村經濟的主導地位,農村經濟由農為主型轉變為非農為主型。

圖3 淶水縣產業結構
在退耕還林工程的影響下,淶水縣農村產業結構發生轉化,同時農業內部的產業結構也進行了轉型,詳見圖4。
從圖4可以看出,退耕前種植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保持在55%以上,在2002年退耕后種植業的比重逐年下降,多維持在50%以下;退耕前1997年淶水縣林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僅占6.71%,而2002年末達到了10.18%,但此后林業產值所占比重逐年下降,2010年達到最低點僅為3.35%;退耕前淶水縣牧漁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保持在30%左右,但2002年開展退耕還林還草后此項比重持續上升且保持在40%以上。
發生以上轉變的原因主要有三點:(1) 退耕的實施直接導致耕地面積減少,相應的種植業產值降低,年產值由1999年的59 298萬元減少為2003年的28 439萬元。(2) 隨著耕地面積的減少當地以設施蔬菜、林業、畜牧養殖為三大主導產業,規模化水平提高,食用菌種植規模達到6 600萬棒,優質果品基地規模達到4 300 hm2。特別是作為名優特產品的麻核桃,被評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3) 由于林業資源的蓄養緩慢,生產周期較長,不能在當下便產生經濟效益,因此,林業產值不能在退耕后便立刻提高林業產值,需要多年的生長才會見效。

圖4 淶水縣農業內部結構
3淶水縣農村經濟轉型的灰色關聯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政策性地改變了淶水縣的土地利用結構,由此引發了淶水縣產業結構以及農業結構的調整,帶動了農村勞動力從業結構的轉型并促使農村經濟轉型。
為探究淶水縣農村經濟轉型過程中各行業生產與農村經濟的關聯程度,本文依據淶水縣1997—2010年統計年鑒,對主要產業收入與農民收入情況匯總進行灰色關聯分析。
灰色關聯分析法是灰色系統理論中的一種分析方法,依據各子因素序列與母序列曲線形狀的近似程度來做發展關聯的分析。灰色關聯分析的具體計算步驟如下[11-12]:
(1) 原始數據的無量綱化。
(1)

(2) 計算絕對差值。
(2)
(3) 求關聯系數及關聯度。

(3)
式中:ξij(t)——第i個子因素xi對于母因素yi在t時刻的關聯系數;Δmax——絕對差值Δit(t)的最大值絕對數;Δmin——絕對差值Δij(t)的最小值絕對數;Δij(t)——比較時刻因素間的絕對差值數;ζ——分辨系數, 0.1≤ζ≤1,本文取0.5。

(4)
式中:γij——第i個子因素對母因素的平均關聯度。
(4) 關聯序列排序。各子因素與母因素間的關聯程度,主要通過關聯度的大小排列次序描述的,考慮的不僅是關聯度的大小。它反映了對于母序列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各子序列與母序列關聯度的“優劣”關系。
根據公式(1)—(4),經過計算得出淶水縣主要產業收入與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的關聯度(見表2—3)。

表2 淶水縣農村產業收入與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無量綱化后數據

表3 淶水縣農村產業收入與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的關聯度
由表3可知,三大產業與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的關聯序為: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農業產業與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的關聯序為:林業收入>牧漁業收入>種植業收入。由灰色關聯分析的原則可知,關聯度大的產業年收入與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關系密切,對于農民人均年純收入貢獻大。由關聯分析結果可知,三大產業中的第三產業收入和大農業中的林業收入對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的關聯度較高,關聯度分別達到了0.75和0.66。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農民離開土地外出打工逐漸形成風氣,同時農民解放思想,從事農副業,可取得更為豐厚的回報。這說明在今后淶水縣的產業調整中應當進一步加大對第三產業的投入力度,如結合淶水縣豐富的旅游資源,發展相關服務業和產品深加工。
通過林業收入與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的高關聯度可以看出,退耕工程的實施不僅僅有利于改善津京地的生態環境條件,而環境的改善所帶來的綜合生態效益,也有利于整合當地特有的旅游資源,促進農村經濟的綜合發展,因此,退耕還林成果的鞏固是極其必要的。第二產業收入、第一產業收入、牧漁業收入、種植業收入對農民收入的關聯度相對較低,這些產業收入對農民生計改善的貢獻較少,尤其是種植業僅為0.49,反映了當地農業生產能力較低,且各行業未能利用退耕成果綜合發展,如大量的勞動力轉移至二,三產業,勢必會造成農業上的勞動力不足,而土地資源分布較為分散,無法規模利用,有很多閑置荒廢現象。因此,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僅要繼續強化優勢產業,同時要做到以優帶落,規避優勢產業沒落對農村經濟造成重大影響的風險。
4結 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兩點基本結論:第一,“退耕工程”的實施政策性地改變了淶水縣的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業結構,在很大程度上促使當地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豐富了農民收入方式,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對農民生活狀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改善作用。第二,就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來說,淶水縣農村產業結構和農業內部結構還不完善,種植業、牧漁業對農村經濟貢獻較少,有待進一步優化升級,與農村經濟關聯度較低的產業是今后淶水縣產業調整的主要方向。
為了鞏固退耕成果,促進農村經濟的改善,針對當前問題提出有關建議:首先,加大智力扶貧、技能致富的投資力度,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尤其是非農就業能力,依托當地豐富的旅游資源,發展餐飲、住宿及配套產品深加工,提升從業人員整體素質與旅游行業服務水平。其次,加大農業扶持力度,穩定農業中各生產要素的關系。通過穩定糧食價格,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控制種子、化肥、農藥、農業機具的價格,降低農民的生產成本,興建水利設施、道路等基礎設施方便農業生產。第三,抓特色產業,力促資源和產業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旅游玻璃器皿、礦產、建材和工藝品是淶水縣頗具特色的4大骨干產業,可通過產業集群與產業深化,推動集群發展,努力完善產業鏈條,以特色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計水平。
[參考文獻]
[1]張紅霞,趙武軍,余勁.退耕還林政策對陜北農戶收入影響的實證分析:基于米脂縣339個農戶的調查[J].商洛學院學報,2012,26(4):37-40.
[2]侯軍岐,王亞紅.退耕還林對西部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2,20(4):116-119.
[3]謝旭軒,張世秋,朱山濤.退耕還林對農戶可持續生計的影響[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457-464.
[4]張貴軍,張蓬濤.環京津貧困地區基于退耕的土地利用變化及其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10,30(4):298-303.
[5]李曉明,梅瑩,牛棟瑜.退耕還林工程效益評價與對策建議:以合肥市郊區三縣為例[J].林業經濟問題,2007,27(3):243-248.
[6]易福金,徐晉濤,徐志剛.退耕還林經濟影響再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6(10):28-36.
[7]何家理.秦巴山區退耕還林實踐經驗對后續產業發展的啟示:基于陜川鄂3省退耕還林效果與后續產業的調查[J].山地學報,2012,30(3):257-263.
[8]郭歡歡,李波,于海躍,等.退耕還林工程對農戶生產生活影響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1(12):110-114.
[9]聶森,谷建才,楊玉梅,等.退耕還林工程項目區產業結構變化趨勢分析[J].林業經濟,2011(3):65-67.
[10]孫芳,章杏杏,孟凡艷.政府退耕補貼行為對農牧交錯帶農戶收入的影響[J].林業經濟問題,2008,27(5):394-397.
[11]李朝甫,徐迎,譚躍虎,等.灰色系統理論在滑坡位移信息分析中的應用[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1(2):129-132.
[12]吳志偉,胡遠滿,陳文波.基于GIS技術的土地利用效益評價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2):75-79.
Influence of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on Rural Economy in Laishui CountyGE Zhichao, ZHANG Guijun, YANG Hao, ZHANG Pengtao
(CollegeofLandandResources,AgriculturalUniversityofHebei,Baoding,HebeiProvince0710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Aimed at the controversial views on the influence of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on the rural economy, 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yearbooks and field research data from 1997 to 2010,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on the rural economy of Laishui County, Hebei Province.[Methods] Utilizing the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method.[Results] The land use structure had changed and the industrial, and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were improved and the farmer’s annual income was increased du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The correlation degree of the third industry, forestry and rural economy was higher, and the score were 0.75 and 0.66 individually, but farming, fishing, animal husbandry included in the first industry had less impact on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Conclusion]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still need upgrading and the structure of rural labor force should be optimized so a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impoverished region.
Keywords:grain for green project; rural economy; industry structur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Laishui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88X(2015)01-0333-05
中圖分類號:S719
通信作者:張蓬濤(1971—),男(漢族),河北省保定市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土地經濟與評價相關教學與研究。E-mail:zhangpt@hebau.edu.cn。
收稿日期:2013-12-16修回日期:2014-02-18
資助項目:2011年河北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環京津貧困地區退耕農戶土地利用轉型調查及經濟收入轉型模擬研究”(114072172D); 2014年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河北省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耕地資源安全評價及保護機制創新研究”(HB14GL040); 2014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河北省(2014030718)
第一作者:葛智超(1987—),男(漢族),山西省臨汾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村土地利用。E-mail:ge268206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