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成
【關鍵詞】新理念 數學課堂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1A-
0032-02
在新課程改革大力推進的今天,教師必須要具有開拓創新的精神,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敢于突破傳統的教學理念,把學生的自主學習融入課堂教學中,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打造有效、高效的數學課堂。
一、營造鮮活、和諧的課堂
傳統、陳舊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大多是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教師沒有善于誘發興趣,沒有充分創設充滿活力、魅力無窮的課堂;課堂教學強調的是教師的教,教師指到哪里,學生就走到哪里。學生的思維被教師牽引著、束縛著,被教師的觀念所控制,這樣的教學只能讓課堂毫無活力,學生也只能是簡單地被動接受知識,享受不到自主探究所帶來的愉悅感。進而導致了學生書面成績很好,但動手能力差,創新精神明顯不足的現象。新課改提倡探究教學,倡導創新教學方法,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應以訓練學生創新能力為目的,在課堂教學中多營造鮮活、和諧的課堂,鼓勵學生敢于創新,使問題的答案不拘泥于某一定性結論。
例如,在一年級《10以內減法》教學中如題目:5-1=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要求學生數手指、擺棍子,在一定程度上學生也能算出答案,但課堂氣氛體現不出像交響樂般的講究旋律、節奏、音響的和諧;教師也走不進孩子那五彩繽紛、瑰麗神奇的情感生活,體驗不出、感受不到他們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教學時,筆者創設了以下的教學情境:“樹上有5只鳥,開槍打死了1只,還有幾只?”本來筆者的意愿是讓學生說出還有4只就可以了。結果卻大大出乎筆者的意外?!皯撌且恢灰矝]有了,因為全都嚇跑了?!贝蟛糠謱W生點頭贊同?!斑€有3只小鳥?!币粋€清脆的聲音在嘈雜聲中響起?!霸趺磿?只呢?不對,不對?!逼渌麑W生紛紛反對?!澳隳芨嬖V大家為什么還有3只小鳥嗎?”筆者用溫柔的語調鼓勵著。“因為5只小鳥是一家人,打死了鳥爸爸,嚇走了鳥媽媽,還有3只不會飛的鳥寶寶?!倍嗝淳实幕卮穑n堂氣氛完全被激活了,其他學生也都爭先恐后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開拓創新的教學方法,別出新意的教學過程,有力地調動了課堂氣氛,培養了學生善于探究、提問、質疑的好習慣。也體現了教師能正視自己的主導地位,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諧、快樂的教學課堂氣氛充分得以彰顯。
二、引導學生大膽猜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猜想是一種創新,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猜想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直觀思維,掌握探求知識方法的必要手段。課堂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各抒己見,敢于想象,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維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思維方式入手,引導學生大膽設問,讓學生去猜、去想,猜想問題的結論,猜想解題的方向。教學時,有經驗的教師經常出一些藏頭露尾的題目給學生練習,其實就是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大膽地設想。如在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筆者先給出結論“兩內項的積等于兩外項的積”,結論是否成立?如果結論是成立的又是根據怎樣的推理得出?如在( )∶8=9∶3的比例中,括號里的數應該填幾?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該是8×9=3× ,是否成立呢?首先讓學生想,再說出自己的根據和理由。通過這樣的設問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學生會在不斷地猜想、不斷地驗證中獲得提高,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想象力。
三、加強動手實踐,增強理性認識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弱,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圖形或物體,調動各種感觀參與實踐,同時教給學生操作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拼擺、畫圖、實驗等操作實踐,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增強數學素養,提升理性認知。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穩定性及四邊形易變性比較”這一知識點時,如果教師只是從概念入手,那是比較枯燥和抽象的,學生既無學習興趣,也無法深刻理解所學知識。教學時,筆者讓學生用彩色塑料條分別圍成三角形和四邊形,親手搖一搖、動一動,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這樣,學生對所學的概念的理解會深刻得多。又如,在《可能性》教學中,筆者利用學生感興趣又熟悉的拋石子游戲,讓學生分組游戲,記錄各組數據,分析比較得出可能性。加強操作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不僅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順應他們好奇、好動的特點,而且能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
四、構建輕松和諧的雙邊活動
在課堂上,師生的雙邊活動越輕松和諧,他們展示的越是真實的自我。課堂上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們時而竊竊私語,時而小聲討論,時而高聲辯論。他們爭相發言,有的居高臨下,提綱挈領;有的引經據典,細致縝密。針對學生獨具個性的發言,教師不時點頭贊許,對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則予以信任的目光和話語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自然敢于講真話、講實話,個性得到充分地張揚。如教學《三角形分類》一課時,在教學生明確什么是分類知識之后,筆者有意識地放手讓學生主動實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將幾組20多個不同的三角形亂放在一起,讓學生去分類,看誰分得合理。學生爭先恐后搶著去分類:有按角分類的,有按邊分類的,也有胡亂分的。此時,筆者再找學生說明這樣分的理由,對講不清理由的學生予以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發學習、主動實踐。與此同時,教師還注意學生的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抱著一種想學、樂學、會學的態度來學習數學。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敏銳地發現并抓住學生的思想火花并對數學思想加以點撥,使學生在思維活動中學會運用數學知識;教師還應掌握各種數學思想方法并積極參與數學模型的構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繼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