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宇楊等
摘 要:家庭農場成為中國未來農業現代化發展主要的形式之一,湘西州是湖南省唯一進入“西部大開發”的地區,該州經濟基礎薄弱,農業經濟占據很大比重,推動家庭農場模式,可以促進當地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有效帶動湘西地區經濟增長。基于此,通過文獻研究及實地調研分析現有家庭農場模式特點、所需條件和湘西地區現有家庭農場實施條件,找到最適合該區發展家庭農場所用模式,并依據當前情況提出政策,供相關研究參考。
關鍵詞:湘西州;家庭農場;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4-0033-04
引言
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進入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唯一地區,是國家扶貧重點開發區域。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2008年湘西州扶貧開發取得顯著成效,農村貧困人口數量明顯下降,農村貧困率下降到10%,實現了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目標。2011年11月,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在湖南吉首啟動,武陵山片區核心地區湘西州抓住機遇,先行先試,以減少貧困人口為目標,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推進湘西州率先實現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的戰略目標。湘西州在國家與省的大力支持下,人民生活水平基本邁向小康社會。2013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這為發展家庭農場即現代農業提供了依據,家庭農場是以農戶家庭為基本組織單位,面向市場、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湘西州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生產資源和獨特的民族風情,農業是湘西州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近幾年農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因此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可促進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借助特有的資源優勢,是湘西州發展家庭農場休閑觀光農業的有效途徑,是實現農戶在家創業增收的美好愿望。
一、湘西州發展家庭農場優劣勢
(一)發展家庭農場的優勢
1.物種優勢
生物資源是農業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豐富的生物資源有利于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等多種新型農業模式的發展,也促進了農業在管理經營模式上向家庭農場轉變。湘西州的物種資源十分豐富,分布廣泛,經濟利用價值高,全州已記錄的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微管植植樹3807種,占全省種數的59%,且藥用植物、油脂植物、纖維植物、鞣料植物、淀粉和糖類植物、觀賞植物、維生素植物和色素植物等種類繁多。同時,湘西州地區因動植物自然豐富,食物充足,為動物棲息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所以動物資源種類繁多,占湖南省78%,是“天然植物園”、“天然動物園”、“藥物園”。
2.環境優勢
湘西州開發較晚,農藥化肥的使用有限,因此對環境破壞的程度較輕;而且從地理位置上說,湘西州處于雪峰以西,受雪峰山和武夷山兩個隆起地段的制約,中低山地占全區70%以上。該區域屬于亞熱帶山地濕潤氣候,具有溫和濕潤、冬暖夏涼、無霜期長的特點。地貌、生物氣候和土地利用情況的復雜性,導致了境內土壤類型的多樣性土壤類型多樣。地域分布的復雜性和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對于農業,特別是對于以產品多樣化,經營企業化的家庭農場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3.民俗優勢
湘西州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少數民族人口229.6萬人,占總人口的78.6%,許多少數民族保留著特有的生活方式,民俗旅游產業發展迅速,且毗鄰張家界等世界聞名的旅游圣地,每年有大量國內外游客到這里欣賞美景和體驗民風民俗。這給具有民族特色的農產品銷售提供了強大的平臺,同時隨著農家樂、田園觀光等活動的興起,以家庭農場模式經營的觀光農場也將成為民俗旅游的一個新亮點 。民俗優勢的另一個優勢在于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產業的興起,湘西州已發展出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市場知名度食品企業,如酒鬼酒、果王素、邊城醋業等等。這些食品產業的發展解決了農產品需求不足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湘西州農業的發展,有利于農業在生產經營模式上向家庭農場模式轉變。
(二)湘西州發展家庭農場的劣勢
1.區位劣勢
一是湘西州處于湖南西部,遠離海洋,交通電信等基礎設施還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低,不利與農產品出口;二是遠離以大中城市為主體的特色農產品消費群體;三是遠離交通運輸主干線,加上地處山區,交通基礎建設落后,不利于產品運輸和交流;四是雖處于湘、鄂、渝、黔邊區,但毗鄰的地區經濟較為落后,市場容量極為有限。
2.人才劣勢
家庭農產對農場主的素質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一方面家庭農場主不僅要有一定的耕作經驗,還要掌握一定的經營管理知識,另一方面家庭農場主還要像企業家一樣及時地了解農產品市場信息及與農業相關的政策信息。湘西州現階段來說,農民的文化素質還普遍不高,加上地理位置偏遠,大山阻隔,信息流通不暢,很難對新的生產方式和市場變化做出快速反應,而且傳統的小農思維也無法在生產和經營方式上做出大的改變,更別說大量的創新。
二、湘西州家庭農場發展模式選擇
(一)家庭農場的典型模式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出現“家庭農場”概念,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這是繼“包產到戶”后中國又一次農村利益格局調整。如今在上海松江、湖北武漢、吉林延邊、浙江寧波等地家庭農場已具備一定雛形,而在更早發展家庭農場的外國,如美國、加拿大、法國等國家家庭農場已經具備一定規模,成為農業生產發展主要模式。下表是當今家庭農場發展典型模式。
(二)湘西家庭農場發展的可行模式
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貴高原東側的武陵山區,與湖北省、貴州省、重慶市接壤。轄吉首、花垣、保靖、永順、龍山、瀘溪、鳳凰、古丈等八市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生物資源和水資源,由于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地處偏僻和歷史等因素影響,湘西地區經濟非常落后,是國家“西部大開發”地區和“連片貧困山區”,農業經濟占據該地區經濟很大的比重,家庭農場以農戶家庭為基本組織單位、以市場為導向、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專業從事農業生產,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家庭農場,對于促進湘西地區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方面有重大意義。
下頁表2是筆者在考察湘西州家庭農場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結合當地自然資源和經濟基礎提出的可實行模式。下文將集中闡述上述模式在湘西州地區實行的可實行性。
第一種:純養殖模式。湘西州境內河流、水庫眾多,草料資源豐富,傳統養殖基礎雄厚,具備良好的特色養殖基礎,黑豬、大鯢、蝦蟹、黃牛等特色養殖收益高且符合市場導向,而且養殖業是當地支柱產業和農民收入重要來源,在此基礎上發展純養殖模式的家庭農場事半功倍。以黃牛為例,湘西黃牛飼養量巨大,當地龍頭企業德農牧業公司擁有全省養殖規模最大、標準化程度最高的肉牛繁育基地,由德農牧業牽頭,提供資信擔保、統一購牛建欄、統一養殖保險、統一養殖標準、統一訂單回購以及免費選育配種等設配和技術上的支持,幫助養殖黃牛專業戶向養殖家庭農場過渡,而生產模式的轉變,大大解放農村生產力和提高農民收益,而德農牧業公司可以由農場收購到品質上乘的產品減少了自己培育所產生的額外成本,實現了企業和農戶的雙贏。目前湘西州有各類規模可觀養殖龍頭企業30余家,養殖加工企業10多家,飼料生產企業6家,養殖基地20個,具備飼料生產、肉類加工、流通運輸、銷售等相關產業完整的產業體系,湘西黃牛、湘西臘肉等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此類模式具有良好發展前景。
第二種:種養結合型,湘西州具有獨特的“三帶”生態特色資源,微生物發酵、土地富硒、天然亞麻酸三個生態自然帶,其中微生物發酵帶使得湘西白酒、香醋、醬油、酸菜成為湖南特色產品,而富硒帶和亞麻酸帶培養和開發出來的食品具備極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圍繞“三帶”資源進行研究和開發產品,由于環境不可模仿和技術不可替代,會使得該地區生產出的農產品很容易就具備其他地區同類型產品所沒有的營養和藥用價值,形成產品差異化,打造出名牌產品,占據市場份額。
第三種:依托特色人文文化的農家樂型。湘西地區具備良好的條件優勢,第一,該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地,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奇異的山水風光和神秘的趕尸文化使得湘西州在旅游觀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第二,該地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暖夏涼、氣候適宜。第三,自然、人文景觀奇多,民族文化豐富,該地有30多個少數民族,因為長期經濟發展落后和地處偏遠,使得當地少數民族習俗和文化保留較為完整。第四,客源市場前景好,該區以張家界為中心,向吉首、鳳凰等地區輻射打造旅游網絡,成為目前國內新興的一個旅游點,吸引了不少國內外游客前來。第五,國內休閑農業旅游熱興起,受經濟飛速發展和健康養生意識增強等因素影響,國內民眾現在熱衷去旅游地區體驗農村文化,從而起到邊旅游邊鍛煉。
第四種:專業經營型,湘西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工業化程度較低,得益于此生態環境保存良好,境內水源、土地等資源污染較少,而在所轄地域內某些偏遠山區,交通不便,農業發展結構單一、勞動力缺乏,缺乏發展經濟的條件,發展此類模式家庭農場能較快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完成資本原始積累,帶動當地經濟騰飛,以獼猴桃為例,永順松柏、花垣窩勺、鳳凰廖家橋、龍山里耶等地建有四大片專業化、規模化的獼猴桃生產基地,永順、花垣、鳳凰、龍山四縣市已經定位成獼猴桃生產企業所需的原料和銷售的農產品集中產地,而吉首市則成為獼猴桃產品主要研發基地。
三、湘西州家庭農場發展對策研究
盡管目前湘西州的家庭農場尚處在探索階段,但努力提高農戶集約經營水平、促進家庭農場發展已是大勢所趨。湘西州應立足農業基礎較好的有利條件,積極完善家庭農場建設。力爭在湖南省作出榜樣,為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作出積極貢獻。 結合前面對湘西州家庭農場適用模式的分析,現提出以下幾點可行的發展對策。
(一)完善土地流轉制度
結合前面分析的湘西州家庭農場發展條件,可以選擇參照以色列家庭農場模式。一方面,通過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轉服務平臺,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承包權流轉。緊緊抓住湘西州農村扶貧建設的有利時機,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與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建設結合起來,在現有土地流轉制度基礎上,加強對農村土地流轉的管理,創新工作機制,扶持農業專業合作社。另一方面,要逐步改變目前湘西州土地承包的分散狀態,可以通過加緊土地登記工作,摸清湘西州土地基本情況。同時,為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奠定良好基礎,要積極完善土地流轉制度,擴大經營規模,讓土地活起來,促進家庭農場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經濟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
(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湘西州著名“三帶”地區為優質富亞麻酸農產品生產打下了基礎,如獼猴桃和青椒等農產品。為充分利用資源,處在“三帶”區域的農場主可以改造一片土地專門種植富亞麻酸獼猴桃。當然,家庭農場建設在資金方面上就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在支持家庭農場的發展道路上,湘西州政府可以采取以下舉措保障家庭農場健康發展。(1)將每年預算內安排800萬元家庭農場發展專項扶持資金。如湘西州政府對家庭農場新增無性系良種獼猴桃園50畝以上每畝給予100元補助。(2)獲得市級、省級、國家級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分別給予2萬、5萬、10萬元獎勵。獲得無公害、綠色和有機等產品基地認證的,分別給予獎勵2萬元、3萬元和5萬元獎勵。(3)每年扶持10個家庭農場開展信息化建設,經驗收達標,每個家庭農場給予政府財政補助3 000元。整合方案由湘西州政府牽頭制定。
(三)組建家庭農場協會
針對湘西州單個家庭農場在資金、技術、市場信息等方面力量較為薄弱的現狀,可以參照日本家庭農場管理經驗,將多個家庭農場組合起來,成立家庭農場協會通過注冊登記,重點扶持符合登記條件的家庭農場,以合作經營和共同經營等方式,促進家庭農場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比如湘西州永順縣瑞豐祥現代家庭農場可以和周邊農場之間進行優化配置,它們發展特別是在種植、農技、資金信貸、配套設施利用等方面的合作。同時,支持發展農戶間合作型家庭農場,以共同利益為合作基礎,實行聯合生產和經營,擴大家庭農場規模優勢,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益。作為政府與家庭農場之間的橋梁,政府同時可以賦予農場協會一定職能,并由政府列出專門預算,通過向農場協會提供農技支持、融資信貸、市場信息等服務,提升其自我管理與營運能力。
(四)促進家庭農場經營結構多樣化
針對湘西州家庭農場主要以傳統種植模式為主的現狀,首先應該加大宣傳力度,轉變農場主的經營理念,推廣新型集約化農業經營結構。通過網絡、電視、報紙等媒介向農場主介紹諸如“循環經濟”、“生態農業”、“休閑農業”等新型農業生產模式,加大技術支持力度,鼓勵家庭農場開展多種經營。其次是要加快創建示范性家庭農場,通過政策支持,鼓勵農場在現有經營結構的基礎上,發展循環經濟,節約生產成本,實現農場生產的生態效益。最后是要加強引導,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可以以家庭農場農業生產經營為基礎,充分利用湘西州現有山水田園脈絡等獨特風光,使得家庭農場與農業旅游融合發展,在家庭農場中融入現代時尚、舒適、便利、健康元素,逐步打造集種植、餐飲、休閑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現代家庭農場。通過以興辦“農家樂”、“休閑農場”的方式,開展多樣化經營,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從當前湘西州對家庭農場的補貼來看,主要是以土地流轉補貼和農機補貼為主,對于農技培訓、農業保險、生產配套設施這一塊的補貼較少,甚至沒有。因此湘西州政府應該加大補貼力度,具體表現為以下三方面。(1)在稅收政策上,對新注冊登記的家庭農場進行稅收減免,特別要加大對農副產品的稅收優惠政策,對農場自產自銷的農副產品,其政策待遇要與其他經營主體相同。(2)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農業、水利、國土、交通、農技等部門要以家庭農場發展需要為目標,優先安排重點項目,保障農場發展有一個較好的外部環境。(3)在獎勵政策上,對創辦現代家庭農場,可以實行以獎代補政策,設立土地規模經營獎勵基金,對發展速度快,經營規模大,經濟效益好的家庭農場給予重點扶持。每年在各鄉鎮(街道)開展評比,對發展現代家庭農場成效顯著的鎮(街道)、村給予適當獎勵。
參考文獻:
[1] 劉鵬.湖南發展家庭農場的對策與建議[J].中國農技推廣,2014,(1).
[2] 黎東升.中國家庭農場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福建農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5-8.
[3] 顧海英.關于上海松江區發展家庭農場的思考[J].科學發展,2013,(12).
[4] 朱海濤.浙江省家庭農場發展對策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2.
[5] 屈學書.中國家庭農場發展對策研究[Z].2014,(8).
[6] 李凱.家庭農場發展對策研究研究——以信陽市為例[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14:6.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