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邕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和體驗式教學方法在新聞教學中的實踐運用探討
王 邕
[摘 要]結合新聞教學實踐以及新聞傳播類課程的特點,從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背景出發,集中闡述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對新聞課程的教學要求和意義,以及體驗式教學方法在新聞教學中的必要性,目的是更好地指導新聞教學實踐。
[關鍵詞]建構主義;體驗式教學;新聞教學;實踐能力
[作 者]王邕,碩士,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中文系教師。
新聞傳播是多學科交叉的一門學科,它吸收了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新聞學等學科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研究范圍廣泛。其所包含的新聞采訪、新聞寫作、廣播電視新聞學、攝影攝像、電視節目策劃等課程都具有很強的實踐操作性,屬于文科應用型專業。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的新聞教學存在理論脫離實踐、理論嚴重滯后于新聞實踐的問題,一直被新聞工作者所詬病。筆者結合自己近三年在高職高專和本科院校的新聞教學實踐,談一談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和體驗式教學方法對新聞教學實踐的重要指導意義。
新聞傳播類課程的很多重要理論、技術和工作都來源于新聞實踐,相當多的業務知識都具有直接應用性和極強的實踐性,歸納起來,新聞傳播類課程具有以下特點:
(一)實踐性
例如新聞采訪和寫作課程,需要教師和同學在課上或者課下進行采訪實踐,并且進行新聞寫作分析總結,學生和教師才能獲得實際寫作水平的提高。新聞攝影和攝像,更是需要學生和教師到室外進行實踐指導操作,才能完成教學任務。電視節目策劃的作業或者答卷,需要學生自行策劃一欄新聞消息類或者新聞專題類節目,而不是刻板的書面試卷能讓教師評估自己的教學結果。
(二)操作性
新聞攝影和攝像的課外實踐課程,讓學生實踐操作單反相機或者各類攝像專業器材,拍成的照片需要后期計算機軟件處理,拍成的視頻需要非編器材和軟件進行處理合作配音,才是完整的電視片視頻。這一切都有賴于學生的動手操作。類似于傳媒編輯的技術工種,也是各大電視臺、電臺和網站的技術人員必需的技能。新聞專業的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比其他文科專業的學生要求更強更高。
(三)綜合性
新聞傳播也是一門綜合性課程,需要把新聞理論和新聞業務課程結合起來,比如一檔完整高質量的新聞專題片,必然是融合了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新聞編輯、電視策劃、播音主持理論的綜合產品,而每一個環節都是學生和教師在前期的新聞教學中傾注心血,而在后期的新聞制作的成果作品中體現出學生和教師的綜合新聞素質。
20.世紀90年代末,建構主義認知理論進入中國,對我們的教育產生了很大的沖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成為各個教學單位積極探尋的模式。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奠基者是心理學家皮亞杰。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文化情境中,主動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建構意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而不是外部信息的被動接受者。教師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依據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教學設計應遵循以下守則:
(一)以學生為中心
傳統的課堂教學都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一言堂的主講為主,輔助提問個別學生問題,起到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然而在建構主義理論中,要在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中,都體現學生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筆者在新聞教學實踐中,采取分實訓組的方式,課堂經常以問題為導向,讓實訓組在課堂進行討論,然后每組派一個同學來闡述本組的討論結果,形成課堂爭論,鼓勵學生主動自覺學習。在課外的新聞實訓中,讓組長起帶動作用,組員配合組長完成新
聞實訓作品,如制作報紙、新聞短片或一檔廣播節目,讓學生的新聞理論學習和新聞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二)注重情境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
筆者在新聞教學實踐中,經常構建報社或者電視臺、電臺甚至網站的管理機制,讓學生扮演記者、攝像、編輯、播音員、主編、總編、策劃、制片等不同角色,打造類似新聞媒體的工作環境,教師指導學生扮演好各自的崗位角色,使學生更快融入職業角色素養的塑造中,更好地掌握本專業的理論和業務知識。學生畢業后也能很快適應媒體的高效率運作,適應性強,就業率高。
(三)強調協作學習
筆者從大一學生剛開始接觸新聞專業課程時,就讓學生自行分實訓組進行學習,在實訓中互幫互助,團結合作,強調團隊合作精神,平時的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也以組的方式提交,“85后”和“90后”的大學生們在實訓組的磨煉下,學會了合作,學會在實訓組中既體現個性又展現個人在新聞業務上的才華和能力,學生實訓中的新聞作品也能作為實習作品,在他們的就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如某學生在校園電臺播放的廣播作品就被昆明電視臺的制片人看中,該學生后來成為昆明電視臺一檔少兒節目的主持人。
(四)利用各種信息資源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課堂實踐中鼓勵學生多想問題多思考,避免不得要領的重復理論知識要點,在學生面對實訓作品制作的困難或者問題中,給予點醒,使學生記憶更深刻。新聞教學以各類新聞視頻、新聞媒介事件為例子,豐富多彩的新聞教學內容為主線,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學習掌握理論和業務知識。新聞課件在新聞教學中也必不可少,發揮了積極的意義。
面對日益競爭激烈的大學生就業市場,要提高新聞傳播類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必須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要培養一批懂理論、精實踐的應用型新聞人才,才能實現學校的專業培養目標。而體驗式教學的重點就在于讓大學生在真實或者虛擬的環境中去感知、理解、領悟、驗證教學內容,并不斷反思,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知行合一的能力。
所謂的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再現或者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或者教學形式。體驗式教學被認為是實現學生素質實質性發展的理想選擇,在培養學生情感、啟迪思維、發展想象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通過設計特定的情境,引導學生參與主動學習,通過參與,讓學生自己悟出事情為什么是這樣的,或者還可以怎樣等問題,使學生形成生動、形象而且深刻的記憶。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體驗式教學更直觀、具體和貼近實際,體驗式教學是一種聯系教與學、學與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獨樹一幟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有效克服傳統課堂缺乏互動的教學缺陷,還能彌補教師實踐的一些局限,值得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落實到新聞教學實踐中,筆者采取新聞實訓組的方式,學生在采訪實訓中了解了采訪的艱辛付出和協作的長處,在報紙制作實訓中體驗編輯和排版工作的煩瑣和細致創意,在電視策劃實訓中感受非編工作的連續性和整體感的銜接,逐步提升了學生的新聞業務水平。
(一)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
在教學中加強新聞實訓的內容,一邊講理論,一邊強調實踐運用,新聞采訪課可以采取現場課堂模擬新聞采訪現場的方式,讓學生現場采訪,然后各組討論采訪過程的優缺點,讓學生領悟更深刻。課堂實訓采訪中學生為主體,老師為輔助,參與點評。
(二)圍繞教學內容設計教學實踐活動
上報紙編輯學的時候,結合課件內容,對報紙編輯新聞實踐的每個環節進行模擬,課堂帶學生改錯案例,起標題,集體課堂作業,學生共同參與,記憶生動,開動腦筋。在課外組織學生分組做報紙,課外的實踐促進教學內容更完善,也提供更多的教學案例版本。如每一屆學生做的報紙存在的問題,表現出的優點都可以作為下一屆學生作業的經驗教訓。
(三)實現教師角色的轉換和實行多元考評考核標準
教師由原來的主講者變為輔助者、幫助者,不再是課堂唯一的主宰,而是新聞教學的一個參與者,與學生地位平等,更利于溝通和幫助學生進步。與此相對應的,新聞教學成果不應該以一張閉卷考試試卷來體現,可以通過新聞作品的展示來評分考核或者考評,激發學生學習新聞業務知識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岳同森,王大海.建構主義教學方法在程序設計課程中的應用[J].合作經濟與科學(下),2011(6).
[2]肖海平,傅波華.體驗式教學:素質教育的理想選擇[J].教育理論研究,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