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培(重慶市奉節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重慶 404600)
淺談新發傳染病的特點與消毒隔離現狀
王世培
(重慶市奉節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重慶404600)
摘要全球新發傳染病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已經對人類的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本文對不同的新發傳染病進行了討論,并對新發傳染病的消毒隔離措施的進行討論。旨在為醫院的傳染病監管提供可參考依據,加強監管力度。
關鍵詞新發傳染病;消毒隔離;現狀
新發傳染病對人類的健康有著非常大的威脅,近50年來,已經有40余種新發傳染病被發現。不同的傳染病具有不同的傳播方式,且種類非常繁雜,流行范圍非常廣,致死率非常高。新發傳染病非常不容易被控制,很容易造成全球性傳染。因此,對新發傳染病的特點和消毒隔離現狀進行討論是非常有必要的。
新發傳染病( emerging communicable diseases)主要是指近30年來人類新認識到或新發現的能夠導致地域性衛生公共問題的傳染病。例如非典型肺炎( SARA)、艾滋病、霍亂、流感等等。
2. 1病原學特點:新發傳染病種類非常繁多,1980年至今已經有將近50種。新發傳染病的致病原主要為病毒,近50種疾病中有超過三分之二的疾病致病原為病毒。不同的傳染病有不同的病原體和傳染性,最新發現的病原體主要有朊病毒、新型冠狀病毒、西尼羅病毒等等,最新發現的便是埃博拉病毒[1]。
2. 2人獸共患性:在近年來發現的傳染病中,有超過80%的疾病存在人獸共患特性,例如禽流感、非典型肺炎等等。動物在新傳染病的發生與傳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人類與感染的動物接觸或進食感染的動物則會導致人類被傳染,而人畜之間的傳染很容易導致病毒發生變異。例如艾滋病,艾滋病最初是非洲靈長類動物之間的傳播疾病;而埃博拉出血熱則是非洲野生動物中流傳的疾病。人類在進食這些感染的動物后則會被傳染[2]。
2. 3傳播方式繁多:近年來人們發現,新發傳染病的傳播途徑非常繁多。例如攜帶西尼羅河出血熱病毒的禽類會在遷徙的過程中將病毒傳播至世界各地。攜帶SARA病毒的禽類也可以通過遷徙將病毒傳播至世界各地。在2003年,出現了第一例因輸血感染瘋牛病的患者,這也是人類首個因輸血導致感染的病例,顛覆了人類以往的常規認知[3]。
2. 4潛伏期較長:新發傳染病具有較長的潛伏期,且疾病傳播速度非常快、病毒變異速度非常快,因此對其流行趨勢很難進行把控。例如瘋牛病,瘋牛病的致病原為朊病毒,所有消滅病毒的物理方式、化學方式均無法消滅朊病毒。必須將其放置于136攝氏度的高溫下滅活2h才能達到徹底滅活的目的[4]。且患者感染病毒后其潛伏周期能夠長達20多年,一旦患者發病期存活期僅為半年到一年。且病毒在傳播的過程中會隨著周圍環境的改變發生改變,同時也會隨著周圍環境的改變出現新的宿主,改變速度非常快。人類在抵抗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了抗藥性,大大加重了防治工作的困難性。
3. 1區域隔離:區域隔離室最早也是最常見的隔離方式,其中包括建立隔離室、隔離病區、隔離醫院等等,根據患者日常生活狀況將患者接觸的環境劃分為清潔區域、半污染區域和污染區域,并要嚴格根據劃分區域進行醫療操作。在以往的隔離工作中,人們僅僅是將傳染病醫院或傳染病區進行隔離,但近年來,隨著新發傳染病的不斷出現,此種隔離方式已經無法達到隔離的目的。在新發傳染病傳播期間,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也會限制與疾病爆發國家的交通往來,防止疾病進一步傳播。
3. 2 A系統隔離:此種隔離方式是根據疾病傳染、傳播性的強弱采用類目為特點的隔離方式。類目隔離對呼吸系統傳染疾病有著非常好的效果,例如非典型肺炎、流感病毒等等。
3. 3加強標準性預防:在非典型肺炎肆虐期間,主要采用了標準性預防原則對進行控制,此種方式可以減少職業暴露和交叉感染的發生率[5]。
3. 4遵循分級防護標準:此種防護方式主要是針對個人進行,其可分為三個等級。一級防護也稱之為普通防護,醫務人員在工作中應該穿工作服、戴好帽子、手套、口罩,做好身體防護。二級防護也稱之為加強防護,通常針對于進入留觀室和專有病區的工作者。工作人員在一級防護的基礎上要加戴乳膠手套,穿鞋套。三級防護為嚴密防護,在為患者進行救治的過程中,醫護人員要在二級防護的基礎上加戴面罩和防護器。
3. 5消毒:根據傳染病不同的傳播途徑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消毒和滅菌是切斷病毒傳播的主要方式,同時也是阻止疫情呈現流行性的主要方式。有效的消毒措施能夠降低疾病的傳播速度,阻止疾病蔓延。
在未來新發傳染病的防治工作中要加強對醫護人員專業性的培訓,提升醫護人員的專業水平。同時需要從人員、設備等方面來改善現有醫療體系質量,提升醫療系統綜合實力,建立更有保障的醫療隊伍。對在職的醫護人員要進行在職培訓,強化其在職期間的專業能力,并要不斷與國內外醫療組織進行交流,了解新發傳染病的發展狀況,正確掌握疾病的特征、處理方式。同時要加強傳染病的防護教育,讓群眾進一步了解疾病,增強群眾的防護意識。
參考文獻
[1]Clara J Witt,Allen L Richards,Penny M Masuoka,et al. TheAFHSCDivision of GEIS Operations Predictive Surveillance Pro-gram: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and re-sponse to disease outbreaks[J]. BMC Public Health,2011,11( Suppl 2) : S10.
[2]陳春陽.淺析新發傳染病的特點與消毒隔離現狀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 13) :252-253.
[3]趙月峨,王淑蘭,史套興.新發傳染病出現的機制和影響因素分析.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08,26( 3) : 157-159.
[4]王宇明,胡仕琦.新發感染病[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 43-45.
[5]張斯鈺,羅普泉,高立冬.中國重點新發傳染病的流行現狀與應對策略[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2,16( 10) :892-893.
【中圖分類號】R18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 2015) 12-00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