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立(浙江建德市第一人民醫院 浙江 建德 311600)
56例胰腺囊性腫瘤的臨床診斷及治療
何景立
(浙江建德市第一人民醫院浙江建德311600)
摘要目的:探究胰腺囊性腫瘤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方式。方法:選擇2004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56例胰腺囊性腫瘤患者,且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診斷與治療方法。結果:28例胰頭部囊腺瘤,7例術后死于消化道大出血,7例隨訪4年后失訪,14例隨訪18個月正常生活。7例囊腺癌單純活檢后4個月后死亡,7例粘液性囊腺瘤,內瘤術后,5個月內轉移死亡。結論:術前行影像學檢查是主要診斷方式,不僅可行明確局部切除漿液性囊腺瘤,還可行根治性胰腺囊性腫瘤切除術。
關鍵詞胰腺囊性腫瘤;診斷;治療;囊腺癌
胰腺囊性疾病種類較多,其中假性囊腫較為常見。當今醫學影像技術不斷發展,各類胰腺囊性腫瘤的檢出率顯著增高。胰腺囊性腫瘤種類較多,包括良性與惡性的各種病變,臨床無特異性表現,因此臨床診斷與鑒別診斷較為困難,但其預后效果顯著優于其他胰腺惡性腫瘤,臨床上得到廣泛關注[1]。在胰腺腫瘤中胰腺囊性腫瘤是較為特殊類型,約占胰腺腫瘤的3%。胰腺囊性腫瘤病理類型不同,其臨床特征與預后效果也具有顯著差異。本組研究回顧性分析了56例胰腺囊性腫瘤的臨床資料,現報告如下:
1. 1一般資料56例胰腺囊性腫瘤患者中,男28例,女28例,年齡為35~71歲,平均年齡為( 46. 2±6. 3)歲。42例為胰腺囊腺癌,7例胰腺達實性囊性腫瘤,7例胰腺粘液性囊腺瘤。28例腫瘤位于胰體頭部,28例位于胰體尾部。最大腫瘤直徑為20cm在胰體尾部,為實性囊性腫瘤,最小腫瘤直徑為7cm在胰體頭部,為胰腺癌伴梗阻性黃疸。其中21例表現腹塊,28例上腹隱痛不適,7例梗阻性黃疸。
1. 2方法
1. 2. 1實驗檢查3例梗阻性黃疸伴有總膽紅素與直接膽紅素升高。56例患者經血常規、血生化、糖鏈抗原( CAI99)與癌胚抗原( CEA)檢查均顯示正常。
1. 2. 2影像學檢查
56例患者均經CT檢查,42例顯示胃或十二指腸受壓。28例胰頭部與28例胰體尾部囊性腫瘤,分界清晰,囊壁厚度不均,部分伴有囊內乳頭狀突起。在胰頭部28例患者中,7例具有顯著"雙管征"21例具有輕度肝內外膽管擴張。
1. 2. 3手術方式28例胰頭部囊性腫瘤患者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腸切除術,28例胰體尾部囊性腫瘤患者中,14例行脾胰體尾切除術,7例行單純活檢,7例冰凍活檢顯示"良性",經Rou-en-Y內引流。
28例胰頭部囊腺瘤,7例術后死于消化道大出血,7例隨訪4年后失訪,14例隨訪18個月正常生活。14例脾胰體尾切除患者,胰腺癌隨訪6年后失訪,實性囊性腫瘤隨訪4年正常生活,7例囊腺癌單純活檢后4個月后死亡,7例粘液性囊腺瘤,內瘤術后,5個月內轉移死亡。
在臨床上胰腺囊性腫瘤是較為常見的,且缺乏臨床特異性表現,常會出現誤診現象。本組中7例患者經冰凍活檢呈"良性",后經Bou-en-Y內引流。術后5個月轉移死亡。因此急需增強對胰腺囊性腫瘤的診斷與臨床認識。在對本病診斷過程中實驗檢查臨床價值有限,CAI99與CEA等腫瘤指標陽性率較低,相關研究顯示,檢查細胞酶、CAI99與CEA時可有助于診斷腫瘤良惡性,但經穿刺可使惡性腫瘤種植轉移或胰漏,陰性患者還會誤導治療,因此需謹慎使用。
當今胰腺囊性腫瘤主要診斷方式為B超與CT,不僅可顯示腫瘤形態、位置、有無浸潤或轉移,還可對腫瘤與血管關系進行判斷,以助于估計腫瘤切除率[2]。囊腺癌通常表現為囊壁薄厚不均,囊內具有實質性腫物或乳頭狀突起,囊外有浸潤,若存在囊壁鈣化則表明易發生惡變。本組中無此癥狀。大部分胰腺囊性病變的均為假性胰腺囊腫,假性胰腺囊腫可能惡變,因此在胰腺囊性病變未將囊性腫瘤排除時,應及時采用腫瘤根治術。在B超與CT結合,MR與GI輔助檢查下進行診斷,以提高術前診斷率[3]。
胰腺囊性腫瘤對化療與放療不敏感,因此只可經手術治療。從病理學分類胰腺囊性腫瘤包括漿液性與粘液性。通常學者認為漿液性為良性病變,粘液性可分為囊腺瘤與粘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瘤易惡化,通常將其看做為癌前期病變[4]。部分學者認為囊腺瘤惡化則會轉化為囊腺癌,因此除漿液性囊腺瘤可行局部切除,其余均應行根治性胰腺囊性腫瘤切除術。位于胰頭部腫瘤可行十二指腸切除術,位于胰體尾部腫瘤可行脾胰體尾切除術。臨床手術過程中,切取囊壁行冰凍活檢,通常不能表現出腫瘤的良惡性。只有將腫瘤完整切除行全面系列切片檢查才能準確診斷。本組中7例患者均經冰凍活檢顯示為良性,后經Rou-en-Y內引流,后經根治性腫瘤切除術,導致5個月后廣泛轉移死亡[5]。因此筆者認為在胰腺囊性腫瘤未排除惡性情況下,推薦應用根治性切除術。
胰腺囊腺癌腫瘤體積較大,且與周邊組織器官有粘連或侵蝕,行壓迫推移,其正常解剖關系喪失,看似未能切除的晚期腫瘤,若未緊密固定,只需仔細分離,則可順利經根治性腫瘤切除術治療[6]。因此行囊性腫瘤切除術時不應參照胰腺實體腫瘤的觀念,輕易不接受切除治療。因此,臨床治療胰腺囊性腫瘤過程中,需外科醫生提高對其認識水平,積極實施根治性切除術。
參考文獻
[1]Sahani DV,Kambadakone A,Macari M,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ystic pancreatic lesions[J]. Am J Roentgenol,2013,200 ( 2) :343-354.
[2]戴夢華,徐濤,張太平,等.胰腺囊性腫瘤良惡性的影響因素[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0,11( 16) :831-834.
[3]朱躍強,白人駒,孫浩然,等.胰腺常見囊性腫瘤的影像表現特征及其鑒別診斷[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1,27( 5) :1001-1005.
[4]呂少誠,史憲杰,梁雨榮,等.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胰瘺的防治[J].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電子版,2011,05( 2) : 217-220.
[5]陳梅福,劉劍鳴,呂新生.胰腺囊性腫瘤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2,21( 3) : 345-349.
[6]徐明月.術中超聲在肝膽外科的應用價值[J].軍醫進修學院學報,2012,33( 4) : 420-422.
【中圖分類號】R735. 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 2015) 12-0076-01
作者簡介:何景立( 1980. 02-),男,漢族,河南商丘人,碩士,醫師,消化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