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惠琴(山西省襄汾縣人民醫院婦產科 山西 襄汾 041500)
產后出血原因及相關危險因素65例臨床分析
賈惠琴
(山西省襄汾縣人民醫院婦產科山西襄汾041500)
摘要目的:探討臨床中導致產婦產后出血的原因及相關的危險因素。方法:選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之間于我院分娩的2143例產婦,從年齡、分娩方式、有無分娩史、妊娠胎數和分娩孕周方面統計產后出血的發生率,并分析導致產后出血的原因。結果:共65例孕婦產后出血,發生率為3.03%,原因包括凝血功能異常、軟產道裂傷、胎盤因素(包括胎盤粘連、胎盤前置與胎盤早剝等)和宮縮乏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宮縮乏力和胎盤因素,所占比例分別為50.77%和29.23%;年齡低于35歲的產婦、陰道自然分娩的產婦、經產婦、單胎妊娠產婦和孕周等于及大于40周的產婦發生產后出血的幾率遠小于年齡大于等于35歲、通過剖宮產分娩、無分娩史、多胎妊娠和分娩孕周低于40周的產婦,P<0.05。結論:引起產后出血的原因包括凝血功能異常、軟產道裂傷、胎盤因素和宮縮乏力,其相關危險因素包括年齡超過35歲、剖宮產分娩、無分娩史、多胎妊娠和孕周低于40周,因此對于存在上述情況的產婦,應當加強孕期保健和產前宣教,積極實施干預措施,保障順利完成分娩。
關鍵詞產后出血;危險因素;原因;宮縮乏力
對于孕產婦而言一種常見的并發癥就是產后出血,不僅可能使其受到嚴重的細菌感染以及發生休克,甚至還有致死的危險,嚴重威脅了產婦的生命安全。有關資料顯示,最近幾年我國孕產婦的死亡率呈現出增加的趨勢,而且因產后出血導致死亡者占了很大的比例,為了保障產婦順利完成分娩,必須針對各種危險因素加強預防措施[1]。筆者分析了產后出血的原因與相關危險因素,現進行如下報道。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之間于我院分娩的產婦2143例,其中發生產后出血的孕婦65例,發生率為3.03%,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和統計,其年齡20~39歲,平均( 27.5±1.2)歲;生產時孕周33~40周,平均( 37.9±0.5)周。所有產婦及胎兒均未死亡,且本次研究排除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肝腎功能障礙等疾病以及精神疾病的患者。
1.2方法
判斷產后出血的標準為:產后24h內,陰道出血量≥500ml。剖宮產者出血量≥1000ml。嚴重產后出血量胎兒娩后出血量≥1000ml。上述情況均可判斷為產后出血。計算出血量時應當針對分娩形式的不同采取相應的方法。若產婦為剖宮產,則應當先吸出羊水,接著采用負壓收集皿對其出血量進行統計;若產婦為陰道自然分娩,則采用容量法,并輔以面積法與重量法計算其出血量,完成分娩后將聚血盆放置于產婦的臀部來計量出血量,另外應通過面積法將處理產婦會陰與傷口處的產單及紗布的血量也加入其中,分娩后將會陰墊放置于會陰處,通過重量法計算其重量,求的出血量。
對65例產后出血孕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統計其發生產后出血的原因,并分析相關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分娩方式、有無分娩史、妊娠胎數和分娩孕周。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Epi Data將所有收集到的孕產婦資料和數據輸入計算機中,并建立數據庫,描述性分析和處理數據時采用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17.0,采用百分比的方式表示計數資料,并用x2進行檢驗。如果P<0.05,說明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1產后出血的原因分析
經過統計發現,產婦發生產后出血的原因包括凝血功能異常、軟產道裂傷、胎盤因素(包括胎盤粘連、胎盤前置與胎盤早剝等)和宮縮乏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宮縮乏力和產道裂傷,所占比例分別為50.77%和29.23%。具體數據見表1。
2.2產后出血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經過分析統計發現,年齡、分娩方式、有無分娩史、妊娠胎數和分娩孕周都是產婦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年齡低于35歲的產婦、陰道自然分娩的產婦、經產婦、單胎妊娠產婦和孕周等于及大于40周的產婦發生產后出血的幾率遠小于年齡大于等于35歲、通過剖宮產分娩、無分娩史、多胎妊娠和分娩孕周低于40周的產婦,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見表2。
目前,導致產婦產后死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產后出血,因為產后出血是在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所以產前需要定期進行檢查,及時發現相關的危險因素,以便加強產前干預,完善機械和藥物的準備,積極預防產后出血,使產婦的出血量降低,避免引起嚴重并發癥,威脅產婦的生命安全。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產后出血,發生率為3.03%,原因包括凝血功能異常、軟產道裂傷、胎盤因素(包括胎盤粘連、胎盤前置與胎盤早剝等)和宮縮乏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宮縮乏力和胎盤因素,所占比例分別為50.77%和29.23%。通常是孕婦本身的原因導致宮縮乏力,包括休息時間不充分、產前緊張,產程過長引起的肌肉乏力與體力下降等,另外生產時麻醉藥的吸入劑量也與此有一定的關系。胎盤因素主要是胎盤粘連,引發原因包括孕期出血史、宮腔手術史、多胎妊娠等。軟產道裂傷主要是因為產道擴張不良,與產前子宮收縮頻率過高、過強有關。凝血功能異常指在妊娠期或孕前已經表現出易于出血傾向,如患有血液病等,雖然發生率不高,但后果卻很嚴重,出血量較大。本次研究中,年齡低于35歲的產婦、陰道自然分娩的產婦、經產婦、單胎妊娠產婦和孕周等于及大于40周的產婦發生產后出血的幾率遠小于年齡大于等于35歲、通過剖宮產分娩、無分娩史、多胎妊娠和分娩孕周低于40周的產婦,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近幾年,剖宮產率逐漸上升,產后出血發生率也持續增高,許多產婦因為心理上的原因或者害怕疼痛而拒絕陰道分娩,這是缺乏分娩健康知識的結果,剖宮產術需要做較大的切口,所以出血量通常多于陰道分娩的產婦,所以臨床醫師和護理人員應當加強對產婦的健康宣教,向其講解與分娩有關的知識、注意事項和危險因素等,囑咐其定期產檢,盡量采取陰道分娩的方式,并且對高齡、早產、多胎妊娠、無分娩史的產婦加強妊娠管理,產前給予心理疏導,密切觀察產程,對于有產后出血風險的產婦積極采取預防措施,降低其死亡率[2]。
張方芳[3]等在《產后出血原因及相關危險因素135例臨床分析》中,為了分析引起產后出現的原因與有關危險因素,對135例產后出血產婦的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結果發現產后出血率為3.45%,其主要原因是胎盤因素( 37.78%)與宮縮乏力( 55.56%),陰道分娩的產后出血發生率低于剖宮產,新生兒體重、多胎妊娠、妊娠并發癥與合并癥、分娩孕周、產次、孕次、分娩年齡都會影響到是否發生產后出血( P<0.05),因此加強孕期系統保健與產前宣教,對高危因素進行篩查,管理高危妊娠產婦,情況允許時盡量避免剖宮產,能夠使產后出血導致的合并癥與產婦死亡率降低。
綜上所述,引起產后出血的原因包括凝血功能異常、軟產道裂傷、胎盤因素和宮縮乏力,其相關危險因素包括年齡超過35歲、剖宮產分娩、無分娩史、多胎妊娠和孕周低于40周,因此對于存在上述情況的產婦,應當加強孕期保健和產前宣教,積極實施干預措施,盡量在足月時進行陰道自然分娩,避免發生產后出血而引起有關并發癥,甚至導致產婦死亡,保障順利完成分娩。
參考文獻
[1]滑文美.剖宮產產后出血的相關危險因素調查及干預措施[J].血栓與止血學,2013,( 06) :267-269.
[2]雷紅,趙凌,孫莉君.產后出血相關危險因素的臨床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0,( 08) :1593-1594.
[3]張方芳,徐永蓮,劉興會,等.產后出血原因及相關危險因素135例臨床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4,( 02) :144-146.
【中圖分類號】R714.46 +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 2015) 12-01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