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牽映
【關鍵詞】 化學教學;作業設計;批改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3—0111—01
作業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是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形式。化學作業是化學教學的基本環節,作為教學的一個載體和延伸,既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之一,也是學生鞏固知識、提高能力、培養學習品質的一條重要途徑。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作業的內容封閉僵化,形式和方法單一。在新課改下,如何優化學生的作業,讓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呢?
一、精選作業內容
設計化學作業時,教師要根據教學過程的具體情況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作業的內容,忌跳進“題海”精選作業內容,要在選題、編題上下功夫,不斷提高作業的選擇和編制技能。確保作業富有典型性、系統性、遞進性、探究性、真實性和開發性,從而達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大量的練習內容中挑選出最本質、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習題布置給學生。這樣的練習,量少質高,以一當十,可以起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作用。
二、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有關的作業
生活中處處有化學,也處處要用到化學。要把作業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有關的作業,引導學生動手、動腦。例如,《化學1》中“思考與交流:如何選用材料”、“實踐活動:是否應該停止使用鋁質飲料罐”;《化學2》中“社會調查:常用化學電池的種類、名稱等;廢舊電池的回收途徑和處理方法”。
化學學習的天地很廣闊,把化學學習的觸角伸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營養,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同時把作業設計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在社會實踐、家庭生活中鞏固化學知識,發展創新能力,培養化學素養。
三、實施分層作業
教師在設計和布置作業時,應充分考慮不同學生層次的實際。實施分層作業,有針對性地調控作業難度,注重知識層次,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使學生逐步提高。作業難度既有統一要求又能照顧不同類型學生實際,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的心理體驗,促進學生個性差異發展。如,在復習過氧化鈉與CO2和H2O反應時,可設計如下作業:
(1)2mol CO2和2mol水蒸氣與足量的Na2O2 反應后,過氧化鈉增重多少克?
(2)使1.6g甲醛完全燃燒后的產物全部通過足量的Na2O2 固體,求過氧化鈉增重多少?
(3)使mg只含C、H、O三種元素的某種有機物完全燃燒后,產物全部通過過氧化鈉,過氧化鈉增重恰好為mg,試確定該有機物的分子通式。
四、改進作業批改方法
1.批改方式多樣化。
作業批改的方式很多,教師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和作業的具體內容等情況,把堂上訂正與堂下批改、學生自批自改與教師批改、重點批改和全面批改及教師面批面改、學生小組批改或互批互改、師生研批等批改方法結合起來,靈活地、綜合地運用多種批改方式。
2.及時反饋與矯正。
首先,教師要及時收齊作業、檢查學生的完成情況,并及時把正誤信息及個別化、建設性、鼓勵性的評語反饋給學生。其次,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的作業情況,并作針對性、有重點的講評。對于學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作業的情況,教師應仔細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3.正確使用批改符號和批語。
教師批改作業不能僅僅簡單地運用“√”、“×”符號來作出評價,還應對學生作業作一些批語。因為批語是師生交流和情感激勵的平臺。作業批改中寫好批語,可以彌補“√”、“×”判斷方法的不足,從解題思路、能力、習慣、情感、品質多方面綜合評價學生,有利于溝通師生情感,從原來簡單的判斷走向師生對話和情感激勵,使作業批改成為師生交流、相互促進的有效機制。
新課程背景下的作業應該是課程動態的生長性的延伸,是對課程意義重建與提升的創造過程。對作業的認識,我們應該突破以往的框架,可以根據各個學校的特點和學生的發展狀況,構建各種各樣新的作業形式。如果每一個老師都能夠在作業設計上多花一番心思,那必然會培養學生做作業的興趣,提高學生的作業效率,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