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元斌
【摘要】新課程改革在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同時,也要求教師自主、合作、探究,形成研討氛圍。于是,集體備課應運而生,并逐漸成為各個學校教科研的一大亮點,而集體備課的核心是學案設計和形成。課改的主陣地在課堂,那么如何讓教師教得輕松,讓學生學得愉快,讓課堂真正成為教師展示魅力的舞臺,成為學生發展個性的樂園,奏響和諧的樂章,必須借助學案的有效指導,因此一份熟諳文本、研透學情、教法靈活、學法新穎、教具準備齊全的高質量的學案自然成為集體備課的重頭戲。筆者認為,可以按照以下幾個程序進行研討,集思廣益,最大限度地激發學案潛能,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新課標;集體備課;學案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2.4 【文獻標識碼】A
一、初定學案
期初由備課組長主持召開年級教師會議,統籌安排,分單元或者分課型定出主備課人,明確任務。在同一備課組教師認真研讀、分析、討論教材文本基礎之上,由主備課人借鑒以往教學實踐經驗,充分吸納其他教師的建議,結合學生實際,構思好學案初稿,并形成文字材料,下發給其他教師審閱。在這一過程中要做到三個落實:
(一)落實備課內容
首先,要認真研讀文本,明確教材的編寫意圖并確定好教學的三維目標;其次,要按照新課程標準把握好教材的重點、難點,理出教學思路,規劃好教學設計;再次,要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各種資料,進行篩選和取舍,整合好教學資源;最后,作業設計既要與文本內容緊密銜接,對課堂知識鞏固和拓展,又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
(二)落實學情分析
就是要依據學生的知識層次和學習情況,對教學設計作出科學合理的安排。特別是在布置預習的時候,應該接近學生,詢問他們對教材的閱讀感悟和心得,了解他們對教材的疑惑,對課堂的期待,以期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三)落實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按照這一宗旨,必須明確的是: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鼓勵者。因此,教師在落實學情分析后,要對先前的教學設計、策略作出相應的調整。教法也應該因人而異,因體例而異,因文本而異,因寫作方法而異,靈活多變,不可千篇一律。
二、討論學案
先由主備課人對學案初稿進行個性化的解說,其他教師在聽取后展開討論商榷,或提出質疑,或刪除修改,或作出補充,或改進優化。看三圍目標定位是否準確,看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突破,看過程是否科學,看教法學法是否有效,看雙邊活動是否充分,看學生主體地位是否得到體現,看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模式是否真正得到落實。重點是談不同的意見和改進之處,各抒己見,在此基礎上進行甄別取舍,概括整合,提煉出有益的修改意見,以便對初稿優化重組。
三、再生學案
任課教師根據集體討論意見再結合本班實際情況對學案初稿進行再審核,再修改,最后定出學案原型。這一過程中既要尊重討論的基本意見,又可以有個性化設計。
四、試講學案
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設計再好的學案也必須經過課堂教學的檢驗,才能夠去偽存真。一般情況下由主備課人試講公開課,同一備課組成員參與聽課,要根據教師對課堂的駕馭情況,結合學生在課堂的反應、學習的氛圍、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等方面對再生學案作出科學合理的評價。看目標落實是否到位,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化解,過程是否合理,學生主體地位是否彰顯。對課堂的情況做好全方位記載,從而對學案的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進行全面評估。在此基礎上對學案微調,由本人或者其他老師試講,同組老師觀摩評估。在觀摩——評估——微調這一動態過程中使學案更趨完美,既體現它的共性又彰顯它的個性。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提高,既能為以后的學案構建積累經驗,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也可由大家在自己所任班級分別試講公開課,同組老師聽課評課,重點是發現按照學案進行授課時的不和諧的音符,待所有教師講完后再集體對學案進行再討論,再評估,再修改,完成再創造。
五、反思學案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過程中離不開不斷的教學反思這一重要環節。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是膚淺的知識,所以我們一定要提倡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對于集體備課而言,集體反思學案是另一項核心內容。反思學案的內容可以是多方面的,除了以上談到的在上課的基礎上進行二次、三次學案修改外,還可以就教學中的成功之處,一節課中學生的亮點講出來,大家分享,為以后寫學案積累素材。也可以反思借助學案授課時遇到的困惑,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并對其作深刻探究和剖析,大家共商應對之策。這樣不僅提高了學案的質量,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反思,教師能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編輯:李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