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花 何庭奎
摘 要: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育是一種公民教育,數學課堂是素質教育課堂,它給學生帶來的不僅僅是解更多的數學題,還應該通過數學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許多基本素質,使學生在面臨各種問題情境(特別是非數學問題時)能夠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問題,能夠運用數學的知識與方法去解決問題。如何使農村中學的數學教育更好地體現公民教育和素質教育呢?針對農村中學數學教育的薄弱環節,結合具體實際,提出一些看法以及一些做法。其中包括如何更新學生觀念、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何創設適合學生的教學
背景。
關鍵詞:農村中學;數學教學;做法
在“以人為本”“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新課程理念中,數學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僅是讓學生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還應當幫助他們發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啟迪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與城鎮的中學生相比較,農村的中學生基礎較差、知識面不廣、接受新知能力較弱、反應能力較慢。因此在教育教學中許多教師都有這樣的同感:講了很多遍的問題,學生還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這是學生的問題嗎?本人一直在農村中學任教,針對農村中學生的特點及教師經常出現的同感,我對此作了一些研究,摸索出了以下幾點做法。
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農村中學的學生,從小生活在農村,見識少、所學知識均為書本知識,對于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現象一無所知,他們覺得所學知識對自己的將來沒有什么作用,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一方面,農村超過80%的學生是留守兒童,大多數學生的家長都是半文盲,不懂得知識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樣教育兒女;另一方面,讀完大學需要一大筆費用,畢業后,從事穩定工作的工資還不如打工的父母掙得多,不能滿足日常的各種開銷。所以農村的學生有一種“讀書無用論”的思想。針對這一系列阻礙學生學習的客觀條件,教師應多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帶他們去做一些有利于學習的活動,給他們講解和他們生活有關的應用問題,
告訴他們知識的重要性,幫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讓學生發現知識存在于社會,存在于生活,和我們的生產、生活等密切相關,并不是自己和家長所想的一無是處。從而使學生產生求知欲,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的正確學習觀。
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學數學是較為枯燥的一門學科,農村學生相對縣城學生基礎差些,而且進入初中后科目增多,壓力增大,這樣就有很多農村中學的學生不喜歡學數學。對于這一情況,教師應該采取一些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學習數學。
1.熱愛學生,增加情感投入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熱愛自己的職業,熱愛自己的學生,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以愛心為鋪墊,縮短師生間的距離,讓學生覺得老師是他們學習的指導者、引路人、朋友。
2.化枯燥為有趣,數學多為抽象、枯燥、乏味的,這也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率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盡量將書本上的知識變為生動有趣的問題。如,在學習一元一次方程這一節中的方程的定義時,我們可以來做一個游戲。游戲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學習方程的求知欲。這樣,我們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識轉變到一種游戲上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游戲中理解了方程的定義。
3.引導動手,誘發求知欲望
動手能力就是實際操作能力。俗話說:“手是腦的老師”“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手腦并用的操作活動是十分必要的。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會非常活躍,他們通過動手、思考,產生許多新的想法、新的問題,學習的效果會非常明顯,對所學的知識也更容易掌握,印象會更加深刻。
4.利用中學生心理特點“好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中學生正處在對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齡階段,教師可抓住這一心理特征,大膽創設能讓他們好奇的實際問題。
三、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
1.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
預習是學習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農村中學90%以上的學生不會用這一方法進行學習。因此,教師有必要教給他們預習的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教會他們“做記號”,如,有效數字這一內容不懂,就在這一地方做上記號,以便在上課時,認真聽教師講,從而真正理解這一內容。
2.教會學生聽課
聽課是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多數學生在“聽”課時不懂方法,學習效果也就不明顯。如何充分運用有限的課堂時間進行有效的學習呢?在課堂學習中要堅持做到“耳到、心到、手到、眼到、口到”。首先,在聽課過程中必須專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點,做筆記。在上課時,教師強調的某些問題(或多次提到的問題)即為本節重點,學生在聽課時,要學會做筆記,將知識點記下來,以便課后復習鞏固。第三,在課上,對預習中做記號的知識點,應“認真聽,多提問”,保證做到聽懂自己做記號的知識點。第四,積極回答教師上課的提問,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經思考亂回答。第五,認真完成課堂練習,將所學知識當堂鞏固,以便發現自己在這一節課中不懂的地方,多思考多提問。
四、以發現學習形式代替傳統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數學教育中,以“例題+練習”的模式開展,久而久之,學生對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就會消磨殆盡,很難提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了。針對這種情況,我在教學中結合傳統模式采取發現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歸納、總結(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這樣的做法比學生死記硬背的效果更好,有利于激發智慧,提高學習興趣。例如,在《整式的乘法》一課的“單項式乘以單項式”教學中,如果教師先把單項式乘以單項式的法則引入,再以大量的練習題鞏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大,并且學習的效果也不會很好。對此,我以教材的例子作引導,提問學生,怎樣計算3×105×5×102(要求學生寫出計算過程),請學生板演過程和結果:=(3×5)×(105×102)=15×107=1.5×108[轉換成之前學的同底數冪相乘的
形式]
引導提問:如果把數字換成字母,如:ac5·bc2,該如何計算呢?
ac5·bc2=(a·b)(c5·c2)
得出結果之后,讓學生觀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話把單項式乘以單項式的過程表述出來【單項式乘以單項式,把它們的系數、同底數冪分別相乘】。
引導提問:對于只含在一個單項式的字母,如:4a2x5·(-3a2bx2),又該如何計算呢?
4a2x5·(-3a2bx2)=[4×(-3)]·(a2·a2)·(x5·x2)·b=-12a4x7b
讓學生根據計算結果回答提出的問題(對于只含在一個單項式的字母,連同它的指數作為積的一個因式)。
引導提問:你從上面的練習中能得出兩個單項式相乘有怎樣的法則嗎?
然后讓學生做充分的討論,最后總結出與書本上相似的法
則。這樣做學生在發現中學會了歸納猜想的方法,重要的是這個過程引發了學生學習動力,從而產生興趣。因而,枯燥、單一的法則經過發現后變得有吸引力了,學生在練習時更加得心應手,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五、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
長期以來,“教師教,學生學”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傳統模式,這樣的教學法已不再適應新的教學觀,應將教師的作用從“教”轉換到“導”。“導”就是引導,如,啟發式教學法、談話法、教具演示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充分地使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盡可能讓學生自己發現、分析、歸納、總結知識。此外,應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使之成為數學教學的有力手段。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作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我深知教無定法,在培養學生的同時,作為教師要不斷探索,以找出更好地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的方法,努力培養高素質、高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總之,在當代的教育教學中,農村中學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設備,結合教學方法,總結教學經驗,努力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力,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農村中學的學生也可以在相對落后的教學條件下,取得非常好的成績,成為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義堂,田保軍,王碩旺.新課程理念與教學策略.中國言實出版社,2003-07.
[2]張筱瑋.中學數學理論與實踐.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04.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