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用學視角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研究
魏黎,程家才
(滁州學院外國語學院,安徽滁州239000)
摘要:對語用學的基本理論,包括指示語、語用預設、會話含義理論、言語行為理論、禮貌原則、關聯理論和順應理論作了簡單的介紹。歸納了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存在的不足。闡述了語用學翻譯理論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解釋力。在語用學理論指導下,提出了豐富理論知識,提高實踐水平;傳授語用知識,增強語用能力;輸入文化知識,提高跨文化意識;檢測語用文化知識,規范評價尺度的教學體系。
關鍵詞:語用學理論;大學英語;翻譯教學
近年來,中國經經濟發展突飛猛進,與外國溝通合作的機會增多。在此背景下,翻譯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然而,已往的譯者多是英語專業學生。為了滿足國家對翻譯人才的需求,非英語專業畢業生也應具備較強的翻譯能力,因此,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同時,自2013年12月以來,CET4和CET6進行了改革,首次將翻譯作為一個單獨題型考查,所占分值為15%,這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并未受到足夠重視,教學中還存在許多問題,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尚不盡人意,因此,用先進的理論指導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迫在眉睫。
(一)指示語的研究
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指示語的含義是模糊的和變化的,必須在語境中才能確定其意義。[1]如果沒有指示語這種表達方式,就很難理解交際雙方的關系以及話語和語境的聯系。然而,要真正理解其意義,必須關注語境因素,否則僅從語義學的角度是無法理解的。如,“I will wait for him in that place”讀者必須知道I,him,that place在特定語境中的所指信息,才能明白話語的真正含義,否則只能獲得字面意義。
(二)語用預設的研究
預設稱為先設或前提,指一種潛在的已知信息,或者是交際雙方共同認知的背景知識。[2]在交際過程中,假設聽話者的知識水平對說話者來說至關重要,說話者必須明確哪些是斷言信息,哪些是背景信息,才能確保準確無誤地傳遞信息。語用預設傳遞的是說話者對聽話者知識水平的假設,它把說話者和聽話者聯系起來,牽涉到兩者的目的、理念、立場等。
(三)會話含義理論的研究
語言學家Grice H. P.指出,使用語言時要遵守合作原則,即量的準則、質的準則、關聯準則和方式準則。[3]量的準則要求交際者提供適量的信息;質的準則要求所提供的信息應當是真實可靠的;關聯準則要求所提供的信息要相關;方式準則要求交際者提供清晰明確的信息。
(四)言語行為理論的研究
英國語言學家Austin J. K.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指出有些話語并不傳遞信息,而是通過言辭行事,比如警告、威脅、命令等。他提出了“言語行為三分說”:“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4]以言指事指言語行為闡述的只是字面涵義;以言行事指言語行為在不同語境中可傳遞暗含信息;以言成事指話語結束后,受話者伴隨一定的反應或動作。
(五)禮貌原則的研究
禮貌問題歷來是國內外研究的焦點。英國語言學家Leech致力于禮貌現象的研究,他認為禮貌原則應包括六條小的規則,即得體準則(損害別人的話少說,有利于別人的話多說),寬容準則(損害自己的話多說,利己的話少說),贊揚準則(多贊揚別人,少貶低別人),謙虛準則(多貶低自己,少贊揚自己),贊同準則(多尋找與別人的相同點,少關注彼此的差異)和同情準則(多憐憫別人,少厭惡別人)。[5]
(六)關聯理論的研究
Sperber和Wilson認為,語言的交際是認知推理—互明的過程,交際雙方配合默契的原因是有一個最佳的認知模式—關聯性。[6]語言交際中,聽話者試圖得到充分的語境效果,而又不用付出太多的認知努力,即交際雙方渴望產生最佳關聯。根據關聯理論,言語交際是明示—推理的過程。說話者和受話者任務不同,前者需要表達清楚目的,后者需努力推出此目的。
(七)順應論的研究
Verschueren指出,語言使用是說話者和聽話者不斷選擇的過程。他認為,語言“選擇”指語言具有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7]變異性強調,語言具有多種形式可供選擇;商討性指可以靈活選擇語言,無需遵守刻板的規則;順應性指為了順應交際過程,可從一系列語言形式中選擇最恰當的。
國家教育部于2007年組織有關專家制訂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非英語專業英語教學提出了三個層次的要求。翻譯教學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達到以下最低標準:遇到熟識的題材,能利用工具書完成漢英互譯,且譯文基本忠實原文,其中,漢譯英達到250字/時,英譯漢達到300單詞/時。[8]然而,目前大學英語教學重聽說讀寫,輕翻譯,使得翻譯教學面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一)外部問題
1. CET4和CET6指揮棒的作用。四六級考試出現翻譯題型始于1996年,但是此部分所占分值少,難度較小,因此沒有得到教師和學生的足夠重視。[9]久而久之,在四六級考試指揮
棒的誤導下,教師不愿多花時間和精力教翻譯,學生也缺乏學習翻譯的主動性。令人欣慰的是,2013年12月CET4和CET6進行了改革,首次將段落翻譯作為一個專門的題型進行考查,翻譯材料選材廣泛,牽涉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此次改革明確了翻譯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必將推動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研究和發展。
2.缺乏專門的翻譯教材。長期以來,幾乎所有的大學都未為非英語專業學生訂購專門的翻譯教材。非英語專業學生多數只有讀寫和聽說教材,教材很少對翻譯理論和技巧進行系統的講解,翻譯部分基本以課后題的形式出現,且多是簡單機械地鞏固已學的詞匯,因而并不能稱之為翻譯。
(二)內部問題
1.教師方面。一是很多大學英語教師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欠缺。他們未系統學習過翻譯理論知識,而且畢業就從事教學工作,實戰經驗不足,因此翻譯教學只能照本宣科,不能給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二是教學方法陳舊。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多以教師為中心,但教師很少給予理論指導,而是偏重詞匯、語法和翻譯技巧的講授。課堂上,教師一般要求學生做口頭翻譯,或給出譯文讓學生自己檢測,但學生的翻譯能力并未因此得到較大提高。此外,課后翻譯作業也往往強調無語法和詞匯錯誤,很少關注語篇連貫、邏輯清晰等因素。
2.學生方面。一是對翻譯不夠重視。很多學生認為聽說讀寫是關鍵,翻譯無關緊要。因此,在翻譯學習中,部分學生缺乏興趣,處于被動地位,從不主動探索。二是缺乏跨文化和語用意識。很多學生片面地認為翻譯就是字對字、詞對詞的轉換,因此只要掌握語法和詞匯就足夠了。但是中西文化存在差異,如果只重視語言形式的對應,翻譯出來的句子可能佶屈聱牙。同樣,在不同的語境中存在一詞多義現象,需要學生多積累、勤思考,才能譯出準確的譯文。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不足之處如此之多,引入有效的翻譯理論對其進行指導,從理論高度設計出合理的教學體系刻不容緩。
作為一種專門研究語言的理解和使用的理論,語用學不僅關注說話者對信息的傳達,還關注受話者對信息的理解和轉化。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既關注譯者理解原文的過程,也關注譯者在譯文中表達原文意義的過程。從這一角度看,兩者具有共同的關注對象。[10]正如呂俊所說,語用學與翻譯結合,讓譯者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理解翻譯中的問題,從而為翻譯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指導。[11]將語用學理論,指示語、語用預設、會話含義理論、言語行為理論等引入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將從一個新的角度為教學提供指導,從而克服以往教學中的各種不足。
(一)指示語與翻譯教學
言語交際涉及兩個過程,說話者對信息的傳達和聽話者對信息的理解,指示語在這兩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語境、說話者、受話者等因素,推理出指稱與所指的關系,同時注意文化、社交的適當性。例如,Shortly before Congressman James Langevin cast his vote last month to relax federal rules on funding of stem cell research, the Rhode Island Democrats told his colleges…。原文中的the Rhode Island Democrats根據上下文指的是前文的James Langevin,翻譯時若將其作為他人處理,譯文將與原文相悖。指示語的意義離不開語境,教師應啟發學生關注語境的意識,切不可過分注重字面意義而造成譯文對原文的偏離。
(二)語用預設與翻譯教學
語用預設對翻譯過程有重要影響。從翻譯角度看,預設對語境具有敏感性,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能堅守以前實踐中形成的預設,而應該考慮到當前的語境因素,形成恰當的譯文。例如看到game這個詞,譯者首先會利用之前形成的預設將其翻譯為“游戲、比賽”,但是在新的語境中game可形成新搭配,從而具有新的外延。如,“Game theory is the science of strategy”,應當譯為“博弈論是有關策略的科學”。
(三)會話含義理論與翻譯教學
會話含義理論要求翻譯時,譯者始終忠實于原文的會話含義。具體說來,合作原則對翻譯規定了特殊的要求:量的準則規定譯者不得毫無根據擴充或節減原作內容;質的準則表明譯者應忠實傳達原作信息,切忌錯譯、亂譯;關聯準則強調譯者應注重兩方面的關聯:原文上下文的關聯和譯文與譯文讀者的關聯;方式準則規定譯者用精煉清晰的語言傳達原文內容,不允許隱晦難懂。[2]
但是,有時為了修辭的需要,說話者常常有意地、巧妙地偏離合作原則,從而產生言外之意。在此情況下,如果原文背離了合作原則,譯者翻譯時也需要相應地背離,至于語用意義則留給讀者去推理,譯者無需代勞。如:
A:昨天晚上吃的什么?
B:就吃了些東西。
B的回答明顯背離了“量的準則”,因為其傳遞的信息顯然不足,語用意義是B不愿意告知A相關信息。翻譯此對話時,譯者即使知道乙晚上吃的是什么,也應把乙的話直譯過來,切不可畫蛇添足。
(四)言語行為理論與翻譯教學
言語行為理論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努力透視一定語境下的言外之力,進而用明晰或隱晦的方式構造表達同樣言外之力的譯文。例如:“Saturday meant most adults were at home on the route. So were school-aged children. I thought this might mean more exchanges as I made the rounds today.”
文段描述的是垃圾工人的心理活動,從上下文信息可知這是垃圾工人苦中作樂的美好想象。“made the rounds”、“more exchanges”可分別翻譯為“挨家挨戶收垃圾”、“搭上幾句話”,從而將原文的意圖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五)禮貌原則與翻譯教學
禮貌原則提出了交際者應遵循的六條小的規則。但是中西文化的不同致使人們對禮貌的領悟存在較大差異。例如,中國人被夸獎時,很自然地會回答:“慚愧,慚愧!”如果直譯成“I feel ashamed”,英美讀者將稀里糊涂;如選用歸化策略意譯為“Thank you!”,則變得規范地道。禮貌原則對翻譯教學的借鑒意義為:教師課堂上應適時引導學生弄清中外表達禮貌方式的差異。分清哪些禮貌信息是原文的重點,因而譯文中必須很好地體現出來;哪些不是原文的核心,并且直譯會讓讀者不知所云。前者通常選用異化策略,而后者多選用歸化策略。
(六)關聯理論與翻譯教學
假設S是譯者對原文的解讀,T是譯文讀者對譯文的解讀。根據關聯理論,成功的翻譯應是T=S,但是實際翻譯中譯者是沒法做到這一點的。[12]翻譯要考慮兩個層面關聯性的對應:原文和譯文的關聯以及原文讀者與譯文讀者的關聯,尤其
后者是譯者努力的方向,即使譯文讀者付出較少的努力獲取與原文讀者一樣的語境效果。
為此,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把英語學習當成認知過程,還要鼓勵學生尋找關聯,并把此當做學習的目標。[13]例如,翻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句話,譯者不僅要通過認知推理得知它的真正含義——化詞匯的形象與語用含義關系不大。如果把“瓜、豆”的形象傳達出來,將讓讀者無法理解。所以,譯文應把原文的暗含信息翻譯出來,即,“As you sow,you will reap.”
(七)順應理論與翻譯教學
從順應理論出發,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釋翻譯過程,即譯語要順應語境關系,順應語言結構,順應翻譯的動態過程,且這一過程是有意識的。[2]語境關系順應強調,譯文讀者有著與原文讀者不同的文化心理、社交規范等,因此翻譯時要選擇順應譯文讀者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的表達。語言結構順應強調,譯語與原語在語碼、語體、詞匯等方面存在差異,翻譯要選擇符合譯語語言結構的表達。動態順應強調,譯語不能只順應語境關系或語言結構,而應實現二者之間的動態順應。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學體系是當務之急。結合目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不足,在語用學翻譯理論指導下,現提出如下教學體系。
(一)豐富理論知識,提高實踐水平
傳統重詞匯、語法和翻譯技巧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翻譯教學的要求,刻板的教學方式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為了更好地駕馭翻譯課堂,教師必須先提高自身的理論和實踐水平,即扎實的翻譯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水平缺一不可。為此,教師應做到以下兩點:首先,成立翻譯研討小組,每周至少開一次研討會,互相交流翻譯教學和科研心得,提高理論修養。其次,積極尋找機會,從事翻譯實踐工作,豐富實踐經驗。
(二)傳授語用知識,增強語用能力
語用學研究如何通過語境來理解和使用語言,脫離了語境,翻譯這種輸出型活動的正確性和得體性就無法實現。所以,教師在翻譯課堂上應有意識教授學生語用知識和能力。正如冉永平所說,語用能力或知識是可教的。[14]
首先,教師不僅要強化學生的語言能力,更要有意識培養他們的語用能力,鼓勵他們在翻譯中自覺掌握和運用指示語、語用預設、會話含義理論、關聯理論等語用翻譯理論,避免產生誤讀和交際失敗。例如,公司每年生產10萬只玩具。
譯文1:The company turns out 100,000 toys every year.
譯文2:The annual output of the company is 100,000 toys.
此例教師可啟發學生關注語境因素。根據順應翻譯理論,為了得體,譯文需要追求語境關系順應。如果是日常語境,譯文1較為合適,但如果是商務場合等正式語境,譯文2則更合適。
其次,創造合適語境,組織互動式活動,通過反復練習達到理解和掌握目的。例如,miss這個單詞可有不同的含義。教師可引導學生自己創設語境,如在等車的場合,“I miss the bus”,表達的是“錯過”的意思。
(三)輸入文化知識,提高跨文化意識
翻譯過程中,文化差異不容忽視。在運用禮貌原則、關聯論、順應論等理論指導翻譯時,譯者必須充分考慮文化因素,合理采用歸化和異化策略。首先,教師應積極向學生輸入西方文化知識,并與中國文化進行對比。其次,鼓勵學生課下看一些英文讀物或電影,要求以讀書報告的形式比較中西文化差異。最后,啟發學生用目的語思考,發展學生的移情,引導他們主動去了解西方的文化,從而避免母語的干擾。例如,“望子成龍”,直譯過來是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但是這一譯文無法為外國人接受,因為龍雖在中國是吉祥物,在國外卻被視為兇惡殘暴之物。根據關聯翻譯理論,譯文要能使譯文讀者在付出較少的努力的情況下得到一樣的語境效果。所以教師可引導學生用歸化的方法翻譯此句,即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
(四)檢測語用文化知識,規范評價尺度
測試形式和內容易影響包括翻譯教學在內的語言教學,但是語用知識和語用能力以及文化知識等很少出現在外語測試中。為了更好的評價學生的翻譯水平,并用評價結果來指導翻譯教學,在考試中應加入語用社交等方面的內容,檢測學生語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例如,可給出原文,讓學生在各種語境中選出或給出準確的譯文;也可考查案例分析題,讓學生分析其中的文化沖突。
翻譯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當前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教學體系。將語用學理論和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相結合,在翻譯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用意識和文化意識對翻譯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教師需要提高自身能力,不僅注重語用和文化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能力的培養,同時用合理的評價標準檢測教學效果,重建適應高校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體系。
(注:本文系滁州學院橫向項目“語用學視角下大學生英語翻譯能力培養研究”,項目編號:KT201429)
參考文獻:
[1]曾文雄.語用學的多維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65-67.
[2]曾文雄.語用學翻譯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3]Grice,H.Paul.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Cole and J.L.Morgan (eds.).Syntax and Semantics[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4]Austin,J. K.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5]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1983.
[6]Sperber,D. &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Oxford: Blackwell,1995.
[7]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 FLTRP,2000.
[8]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9]郭士香.關于大學生英語翻譯能力的思考[J].沈陽大學學報,2002,(1):69-71.
[10]張新紅,何自然.語用翻譯:語用學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J].現代外語(季刊),2001,(3):285-293.
[11]呂俊.普通語用學的翻譯觀[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7):42-46.
[12]李演,羅選民.關聯與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1):40-42.
[13]劉邵忠,高旗.語用學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1,(2):94.
[14]冉永平.語用學:現象與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