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淑蓉
【關鍵詞】 數學教學;“五步一體”;教學模式;
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4—0046—01
“五步”,即“補基、激疑、導思、歸結、應用”五個相互聯系的環節。“一體”指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這一主體教學目標。“五步一體”教學模式的實質是:以“目標導引,步步跟進”為原則,將數學學科的特點、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理特征作為教學的基本前提,遵循實踐性原則,進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新知的獲取逐步分解到“補基、激疑、導思、歸結、應用”這五個基本環節中,并將這五個環節作為基本立足點來調控課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課堂教學在師生雙方的良性互動中順利展開。
一、“補基”,即補足基礎知識
在學習新知前,教師應依據教材知識體系的特點和學生當前的認知水平,設計相應的診測訓練題目。通過診判活動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并對學生認知的不足進行相應的訓練,使全體學生進入學習新知的最佳狀態,為新舊知識的過渡和遷移打好基礎。
教師的診測活動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1.知識準備訓練(補足基礎知識);2.心理狀態準備(調整心理狀態);3.技能方法準備(熟練技能技巧)。
二、“激疑”,即激發學生質疑
1.“激情”。布盧姆提出的決定教學效果主要因素的第二個變量是情感前提,即學生學習新知的情感意志態度,主要是動機、興趣與意志。教師以此為出發點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通過看圖片、聽音樂、講故事、做游戲等活動,營造輕松愉快、積極和諧的學習氛圍,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動機,為下一步教學做好準備。
2.“設疑”。巴甫洛夫的反射定律說明,適時的刺激是形成學習動機的主要因素。所以,教師應在學生情感意志達到相應水平時,適時出示問題刺激學生,引發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這里要注意的是教學目標的設置必須做到“問題化、層次化”。用這一系列化的問題目標來調控課堂,使“問題”的逐步解決和目標的逐層達成成為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的主線,從而實現課堂結構的最優化。
三、“導思”,即引導學生思考
“形成正確的數學思維,構成科學的數學思維模式,形成優質的數學思維品質”是初中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本環節中教師要依據目標要求恰當地選取引例,并以引例為載體,指導學生按“解讀題意—排列條件—整合思路—構建模型—嘗試解答”的程式展開思維。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點、引”作用。同時要最大限度地鼓勵和調動學生,讓他們積極參與、認真思維、相互合作、踴躍發言、大膽嘗試、敢于創新,實現師生雙方的良性互動。在這一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分析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歸結”,即歸納總結知識
數學科目是結論性很強的學科,很多數學結論具有強大的“工具”作用,所以必須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掌握。對結論的理解往往蘊含在學習實踐過程中,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在學習實踐的基礎上細心觀察、認真分析、體會總結。因此,教師在本環節中要有意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尋找規律,使學生形成“真理來自實踐”這一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觀。
五、“應用”,即應用所學數學知識
培根說:“數學是通向科學大門的鑰匙”,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數學的巨大作用。我們學習數學的目的最終是為了應用,為了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說本環節是實現學生由知識向能力發展的重要環節。教師要抓住這一教學關鍵,在設置應用題目時要注意題目的梯度,要注意向生活實際靠攏,使學生學會用所學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同時,應注意練習題目的開放與創新,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合作式、創新式”學習,真正實現用科學知識指導生活實踐、在生活實際中加深對知識理解的目的。
總之,補基、激疑、導思、歸結、應用“五步一體”教學模式中的五個環節相輔相成,互為條件。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必須注意教學目標達成的重要途徑,要狠抓“五個環節”的課堂落實。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