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銀川
【關鍵詞】 數學教學;生活化;生活情境;生活問題;課外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4—0098—01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小到日常購物,大到國際國防工程等數據的處理。因此, 在教學中,注重數學教學生活化便成了數學教師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下面,筆者就如何讓數學教學生活化,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一、創設生活情境,讓數學教學生活化
在數學教學中可綜合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科學、有效地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例如,在教學“體積和體積單位”時,筆者事先沒有告訴學生今天要學什么,而是以聊天和談話的方式開頭。
師:我的女兒特別喜歡穿我的鞋子和衣服,你們在家是不是也是這樣呢?
生:是的。
師: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覺?
生a:很大。
生b:像袍子一樣。
......
師: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呢?
(學生感到很好笑。)
師:你們笑什么?
生c: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
生d:爸爸會把我的衣服撐破的。
......
師:你的衣服,爸爸為什么穿不上?
(學生沉默。)
筆者乘機引入新課: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體積和體積單位”,同學們通過學習,就會知道爸爸為什么穿不上你的衣服。這樣導入,學生必會興趣盎然地學習數學知識。
二、探究生活問題,讓生活數學化
數學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用理論指導實踐,是學生認識世界的一次質的飛躍。所以,教師必須堅持“實踐第一”的原則,讓學生用數學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并能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數學知識真正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比如,在一次野外植樹勞動中,筆者所在的五年級共有師生79人參加,要派一位學生去商店買果汁,商店規定:單盒買每盒2元,買40盒裝一箱9折優惠,買50盒裝一箱8.8折優惠。筆者問怎樣買才能既讓每位學生都能喝到一盒果汁,并且又最省錢?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唯一,筆者讓學生思考,分組討論,最后得出了下面幾種買法:
1.買單盒79盒:2×79=158(元)。
2.買40盒裝一箱,再買單盒39盒:2×40×0.9+2×39=150(元)。
3.買50盒裝一箱,再買單盒29盒:2×50×0.88+2×29=146(元)。
4.買40盒裝兩箱:2×40×0.9×2=144(元)。
通過計算和比較,大家發現買40盒裝兩箱,既讓每位學生喝到一盒果汁,又最省錢。這樣,不僅能體會到學習數學很“好玩”,還能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
三、組織課外活動,體會生活中的數學
1 .做一做, 指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計劃生活。如,在學習了 “ 普通計時法 ” 和 “24 時計時法 ” 的互換后,我讓學生用兩種計時法記錄自己雙休日中一天的活動情況,再嘗試為自己設計一份合理的作息時間表。在練習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兩種計時法的聯系和區別,并且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時間的寶貴,學會了珍惜時間。作為教師,應堅持給學生提供綜合實踐的機會,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并逐步養成從數學的角度認識生活、感受生活的習慣。
2 .找一找,培養從數學角度觀察生活的意識。生活本身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生活中客觀存在著大量有價值的數學現象。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從買東西、玩、家庭生活等多個方面的生活中 “ 找 ” 數學,進而促使學生主動地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思考生活問題。如,在購物時計算一下要花多少錢,在玩樂時比較一下遠近,在家里統計一下家庭開支情況等。
總之,筆者認為,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和生活實際,讓學生多觀察生活,多提取生活中的數學,讓他們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進而真正“愛”上數學。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