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教學方法;學習興
趣;生活化;直觀性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4—0103—01
隨著課改的深入開展,課堂教學方法、手段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以往教師“滿堂灌”變成了學生的“自主探索”。下面,筆者從三個方面淺談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好每門課程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若只是單一傳授知識,必定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同時也違背了新課改提倡的教學理念。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選擇適當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讓學生對數學產生學習興趣。筆者考慮到小學生愛玩的天性,所以在教學中就投其所好,把游戲融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游戲中獲得知識和能力。
比如,教學“加減法”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筆者專門設置一堂課讓學生扮演小雞與老鷹,設置一定的小雞數量,在老鷹吃掉一個后,問旁觀學生剩余多少。在游戲的帶動下,學生們很快進入角色,積極動腦運算,教學效果明顯。一堂課結束后,學生自然期待下一堂數學課。當然,游戲教學不宜每堂課都進行,在帶動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可間斷地進行,以“吊胃口”的方式讓學生在期待中產生興趣。
當然,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愛上數學。
二、促使數學教學生活化
1.創設生活情境,促使數學教學生活化。在數學課堂教學時適時創設生活情境,引出數學問題,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比如,學習“相遇問題的應用題”時,讓學生同桌兩人為一組,將相遇問題應用題中的情節表演出來。如,同桌兩人站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兩地”,面對面地站著,喊“預備走”,一齊面對面走來(同時相向)。經過一定時間,兩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相遇)……學生興趣很濃,紛紛舉手示范。經過表演,學生對“兩地同時相向(對)、相遇”有了切身體會,理解得自然更加透徹。
2.走進生活,促使生活數學化。數學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教學時,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機會。比如,教學完“圓的基礎知識”后,引導學生思考:車輪為什么不能做成方形、三角形、橢圓形,而要做成圓形呢?又如,教學完“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問學生:“為什么電桿支架、自行車支架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長方形、正方形呢?”
三、增強數學教學的直觀性
作為抽象性的數學知識,若僅以口頭表述的方式傳授內容,學生有可能聽得云里霧里。以真實的情境再現課本中的數學知識,以實踐方式解決各項難題,方可突破數學“看得見、摸不著”的局限。因此,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直觀性原則。
例如,在學習“長方體的認識”時,筆者是這樣引導學生的:“我們過年都要為自己的家人準備禮物,為了避免損壞,我們需要做一些漂亮的紙盒子,把禮品放到里面。今天課堂上我們就通過做紙盒來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吧!”于是,一邊問學生怎么做,一邊示范課件,學生輕松愉快地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面、棱、頂點等知識,最后師生共同將準備好的材料展開、折疊,親手做好一個個盒子。這樣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拓展了學生的空間概念,不提升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又如,在學習“分數乘法的意義及計算方法”時,學生不理解算理。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筆者依據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一折、畫一畫、涂一涂活動,把圖形語言作為理解的基礎,將這部分內容直觀化。在折紙過程中將符號語言“■×■”與圖形語言相聯系,使學生理解為什么分數乘分數的算法是“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道理。
總之,小學數學是學生接觸數學的初級階段。而課堂是傳授知識的主要場所,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課堂中接受知識的熏陶,所以,突破傳統課堂的“灌輸式”教學,轉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活躍課堂教學氛圍,讓每位學生都精力十足地帶著興趣上課,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教師要考慮教學內容和自己學生的實際,靈活選用教學方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同時還能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真正愛上數學。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