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琴
摘 要:課堂習作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但真正讓學生能夠容易接受的方法,卻困擾著許多老師。從文本素材入手,以再現生活素材為切入點,輔以視頻素材、專題素材等學生習作的原料,通過引導、默讀、觀察、發現、描寫等教學技巧,來展現習作課堂教學的點點滴滴,同時,通過課堂反思來提升課堂教學的內在含義,達成學生習作水平的快速掌握。
關鍵詞:素材;作文;小學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古人這句話,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素材”在寫作中的重要性。素材是文章的血肉,許多學生因缺素材乏而失去寫作之泉,每到作文時就去搜腸刮肚,或者胡編甚至抄襲。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老師不乏在寫作指導課上,引進豐妙的寫作資源,讓學生在重溫生活之時,便可寫出有血有肉的文章來。
一、文本素材切入,起“畫龍點睛”之筆
小學高段語文的習作教學,素材非常重要,而學生習作的第一素材,首先來自于文本,只要將文本素材很好地納入習作課堂的內容之中,就會為學生打開習作之門,甚至會有源源不斷的素材涌現在學生的筆端。有時候,一篇好的文本素材的引用,對一堂習作之課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直擊課堂:對話描寫】
出示《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節選: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兒圍著一張桌子吃晚飯。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對他說:“大伯,您跟爸爸哪兒都像,就是有一點不像”。
“哪一點不像呢?”伯父轉過頭來,微笑著問我。他嚼著東西,嘴唇上的胡子跟著一動一動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們半天才說。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著說,“我小的時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樣,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來,碰了幾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說,“您怎么會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哦!”我恍然大悟,“墻壁當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學生活動1:默讀片段,談談“我的發現”。
從內容上引導,主要寫的是我和伯父的對話;從對話表達上引導,三種形式的提示語都用上了。
學生活動2:觀察標點,聽寫鞏固。
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標點符號的使用——提示語在前面,“說”的后面是冒號;提示語在中間,“說”的后面是逗號;提示語在最后,“說”的后面是句號。緊接著聽寫一段簡短對話,如,老師大聲宣布:“下午沒有上課,學校舉行游園活動。”“耶!”同學們歡呼起來。“請安靜!”老師取出一張紙,“現在我來說說游園活動要注意的事項。”
學生活動3:靜觀啞劇,描寫對話。
劇情大意:剛過半山腰,小女孩累得直喘氣,面對奶奶的疼惜、爸爸的鼓勵、哥哥的故意嘲諷,最后鼓起勇氣咬咬牙爬到了山頂。
學生活動4:抓住特點,師生品析。
引導學生主要從語言的個性表達與標點符號的使用上評析。
【反思課堂】
1.借文本引導。教學不是告訴而是引導。從閱讀課文對話入手,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感悟對話描寫的特點,實質上是引領學生親歷了自主學習過程。這樣,學生的理解方能深刻,才能更好地掌握其中內在的東西,真正做到“把發現留給學生”。再者,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體會提示語的幾種不同形式和標點符號的使用方法,這是強化感知。接著聽寫對話,這是引導學生在運用中掌握。
2.觀文本見效。當學生靜觀惟妙惟肖的啞劇表演,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下自主地想象著劇情,一幅幅饒有情趣的畫面不僅浮現于他們的腦海中,更活化于他們的心田,為下一環節的動筆表達現“立竿見影”之效。這都源于文本素材最初的鋪墊。
二、生活素材尋找,溢“真情實感”之意
生活即文章,生活是作文的源頭活水。作文即生活的表達。介紹家鄉的民風民俗,無論是形式,還是主題,都來源于學生的生活,是生活表達的需要。讓寫作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讓學生體會了生活與習作的樂趣。
六年級下冊第二組習作要求:請你將調查了解到的家鄉民風民俗加以整理,寫成一篇文章。本次習作設計的流程是:觀察生活,收集素材;表達生活,聚焦素材;回歸生活,延伸激勵。設計了習作準備信息卡(二選一):
(1)洞頭的元宵節(有獨特的乞巧、觀漁燈、跳貝殼舞等習俗);
(2)洞頭“八大巧”;
厚積才能薄發,寫作更是如此。沒有豐厚的、充分的準備,怎能薄發呢?因此,寫作前針對本次作文的主題,布置準備訓練,讓學生通過調查訪問收集素材,并作簡單的梳理,既破除了作文的神秘感,也克服了正式作文時的盲目性。
三、視頻素材牽引,顯“新鮮不俗”之感
現代科技和電腦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教學電算化不再是神秘的東西。習作教學也一樣,通過電腦播放一些視頻素材來輔助課堂教學,可以大大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原本比較抽象的東西,變得更加直觀、生動。學生只有對習作素材既有了直觀的概念,又有了含義的理解,才會發揮無限的想象,只有這樣,才能夠寫出好的文章。
【課堂回放:暢想溜冰鞋】
首先,讓學生帶上自己的溜冰鞋作簡要的介紹,并談談有哪些值得改進的地方。
其次,教師播放“火箭溜冰鞋”視頻引路,約90秒,里邊的鏡頭極其新奇,學生邊欣賞邊稱贊。
視頻大致的內容為:“火箭溜冰鞋”的設計基于普通溜冰鞋,可以監控足部動作,更易于控制。人們的腳部能夠充分控制溜冰鞋,上面裝配著由隨載微處理器控制的兩個輪轂電機,動力由鋰電池組提供。
如果你希望讓兩個輪轂電機工作,只需腳跟稍向后傾斜,使橡皮車輪接觸地面即可;當你需要攀爬樓梯和臺階時,腳尖向前傾斜,便能像穿著普通鞋子一樣正常行走。
“火箭溜冰鞋”最大時速可達到19公里,行駛路程取決于型號選擇。不同型號的售價在249-599美元之間。所有型號鋰電池每次完全充電需要1.5小時。
同時,人們可以通過一款手機插件監控你的溜冰鞋以及它的性能,還可以實現路線跟蹤、溜冰診斷、電池狀態分析和玩游戲,此外,手機插件還能讓人們與其他使用者建立社交互動。
1.引導學生談談觀后感,注重引領學生關注某一畫面所展現出來的某一功能而令你震撼的。(若需要可重播視頻的某一鏡頭)
2.引導學生關注語言描述上更吸引觀眾,讓學生在比較中感受采用修辭手法能把溜冰鞋介紹得更形象生動、充滿神奇。
再次,激發學生頭腦風暴暢想未來溜冰鞋。
1.自主表達:運用一定的修辭方法描寫自己想得最神奇的那一點。
2.合作交流:從暢想得是否奇特與語言表達是否準確生動這兩方面進行評價,并鼓勵學生自行修改。
最后,讓學生欣賞一篇老師自己寫的作文《暢想未來的溜冰鞋》,并激勵學生課后寫作。
【反觀課堂】
“火箭溜冰鞋”確實很有創意,具有啟迪作用,也為后面的“暢想”埋下了種子。
任何“暢想”都源于現實,源于對現實的思考。窮則思變,陋則思改。
“一個人能讀能寫能說,怎么教都能教好。”這是杜殿坤教授多次講過的話。讀老師寫的文章作用何在?示范!示范就是影響,就是引導,是最好的引導!
四、專題素材啟發,達“豁然開朗”之效
習作的素材有很多,專題素材無疑是最重要的,無論是什么題型的作文,所給的材料都不可忽視,特別是專題素材的提示,更是素材的精華之所在。只要徹底掌握了專題素材提示的內涵,離文章的主題也就基本上不遠了。
書籍是良師益友,你喜歡看怎樣的書呢?情節跌宕的故事書、科幻神奇的科技數、趣味橫生的漫畫書……
如,作文《我喜歡的一本書》節選:
書,曾為兒時的我們,講述孫悟空和白雪公主的故事,伴我們進入夢鄉;書,還用連環畫描繪一個個妙趣橫生的人物,給予我們歡笑與夢想;書,甚至不厭其煩地解答著我們接連不斷的“十萬個為什么”,將宇宙的奧秘展現在眼前。
以上所給的材料,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所給的題目,還可以幫助我們打開思路。提供專題材料,易于理解題目、便于打開思路。
習作課堂教學沒有成功的奧秘,只有將各種素材不斷地豐厚學生的識海,植根于學生的心田,才能收獲溢滿珠璣的華章。
參考文獻:
[1]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課例[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2]裴海安.名師這樣教語文[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09.
[3]葉昂龍.小學作文“自主式”教學設計[M].寧波出版社,2003.
[4]周韓林.小學語文名師經典案例[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
[5][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02.
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