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珍
摘 要: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提出:培智語文教學必須著眼于學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為核心組織課程內容。由于培智學生生理的缺陷導致其形象思維相對占優勢,教學中努力開掘語文教學與學生生活情境的聯系,建立學生“知識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橋梁,才能引導智障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關鍵詞:培智;生活化情境;多感官;實踐
人是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方式吸收外界的信息。有智力障礙的培智學生,他們由于生理的缺陷,受思維的限制,所以,他們接受的信息都是直觀、平面的。長期的生活習慣導致他們語言、思維的形成發展緩慢,大大地限制了他們的認知活動,使他們的思維長期停留在直觀形象的低級階段。因此,在教學中,我嘗試改變封閉的語文教學環境,豐富學生的生活情境,創設情境教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一、在生活情境化的教室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科學大師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智障學生由于受智力以及生活環境等方面的影響,生活經驗少,生活和文本之間的距離是一個不容逾越的思維障礙,因此,只有創設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生活情境,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到類似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體驗品味,才能在頭腦中形成更鮮活的形象,從而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
【教學片段一】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到了這個教室,你們高興嗎?
生:高興。
師:你們看看,看到了什么?
生:面包、牛奶、雞蛋。
生:不一樣的課桌椅。
師:你們喜歡這樣的教室嗎?
生:喜歡。
……
【賞析】
看著一張張興奮的臉,一雙雙發出異光的眼神,學生肯定是喜歡這樣的學習環境的。這里有不一樣的“課桌椅”,不一樣的“教室”,他們就像來到了真實的“一鳴真鮮奶吧”。看到這些真實的東西,學生是多么的高興。他們的學習興趣多高呀!這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輕松、和諧地進入了課堂,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氣氛,學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來學習知識,使學生體驗到身邊“熟悉的風景”中蘊涵著許多語文知識,感受到語文是多么的有趣和有用。
二、在生活情境化中,讓學生多感官地參與新知的學習
心理學研究研究表明,人的學習83%通過視覺,11%通過聽覺,3.5%通過嗅覺,1.5%通過觸覺,1%通過味覺。這一結果說明,多種感官的參與,能有效地改善學習。因此,在學習活動中要讓學生有各種感官參與的機會。創設生活情境,就是讓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參與下更好地學習。
【教學片段二】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來學習“面包”這個詞語。
師出示實物“面包”。
師:看一看“面包”的形狀,顏色。
生:圓圓的,方方的。
生:黃黃的。
師:摸一摸“面包”的感覺。
生:軟軟的,黏黏的。
師:聞一聞“面包”的氣味。
生:香香的。
生:牛奶味道。
師:嘗一嘗“面包”的味道。
生:甜甜的。
師:說一說“面包”吃在嘴里的味道。
生:很好吃。
生:我喜歡吃。
【賞析】
學生在多感官的參與中,就認識了面包,記住了面包。在這里,教師將教材內容與學生親身體驗過的活動相結合,使學生能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當中,發現語文就在自己身邊,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又提高了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在體驗中學習語文,真是其樂融融。
三、在生活情境化的不斷訓練中,提高運用語文的能力
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使學生把知識轉化成能力。智力障礙學生由于其生理的缺陷,能力的形成較緩慢,因此,加強實踐訓練,對智力障礙學生來說尤為重要。為便于教學及智力障礙學生的理解與掌握,在教學中,可模擬現實生活的場景,讓學生在模擬場景中進行反復練習。
【教學片段三】
師(裝扮成售貨員阿姨):小朋友們,你們要什么?
生:我要吃面包。
生:我要吃蛋糕。
生:我要吃雞蛋。
師(售貨員阿姨):小朋友,你們要喝什么?
生:我要喝牛奶。
……
【賞析】
2007年頒布的《培智學校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中指出:“著眼于學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為核心組織課程內容,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緊密相關的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針對智力殘疾學生的語言特點,加強聽說能力的訓練,把傳授知識與補償缺陷有機結合,使學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會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質和文明的行為,為其自理生活和適應社會打下基礎。”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語文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為學生創設應用語文知識的機會,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為他們將來適應社會打下基礎。在這里,老師成了生活中的“售貨員阿姨”,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進行運用,對他們進行說話的訓練,提高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為他們以后的生活打下基礎。
總之,教師要充分創造條件,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構建“生活化”的語文課堂,把鮮活的生活題材引入課堂,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語文將不再抽象、難懂,它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緊密結合,讓學生真正親近語文,使語文知識內化到學生的生活當中,領悟學習語文的價值和意義,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編輯 黃 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