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蓮華
摘 要:國內不少學者梳理過自主學習的理論:操作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言語指導理論、元認知理論、信息加工理論以及意志理論等。多年來我們致力于自主學習與實踐教學的研究與實踐,既輔助了課堂講授又延伸了課堂教學,收到良好教學實效,并從理論上探討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引導學生從自主學習方面和實踐過程相聯系,于實踐環節中促進學生品德和心理的發展有著更加顯著的現實促進意義。學生成長的同時也是自身活動范圍的擴展過程,從最初的家庭活動逐漸擴大至小伙伴之間的活動,進而到學生交往活動,隨著與社會聯系的緊密化,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也是活動開展的重要過程。在與外界相互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無疑會在學校方面、家庭方面和社會方面的影響下促進自我行為習慣與心理品質的完善。
關鍵詞:品德教學 自主學習 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c)-0193-01
1 心理在實踐活動中成長,又在實踐活動中表現
心理在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產生、形成,又在實踐活動中表現,一個人的心理品質在人們不斷的社會交往和實踐中形成。馬克思認為,單個人固有的抽象物與人的本質并不等同,從現實意義分析,人的本質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與個體的生存方式有著密切聯系,并于交往和實踐環節中不斷深化。作為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實踐中的人際交往過程至關重要,在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心理得以產生和改變。
恩格斯認為,階級地位對應的實際關系在不自覺的變化中與生產交換下的經濟關系相聯系,這是對個體道德觀念的充實過程。換言之,在個體所處的社會關系中,個體的品德發展與個體心理得以形成,并于實踐交往過程中呈現出對等的個體利益關系。對于個體言行善惡的判斷需要在交往和實踐過程中完成,無論言行是善惡或是美丑都是一種道德意識的呈現。此外,在長期穩定的社會交往與實踐環節中,個體的心理品質才能夠漸趨穩定。十八世紀時,法國思想家愛爾維修就指出若是處于孤島之中,則就不存在所謂的道德或是罪惡,這是由于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罪惡與道德并不具備明顯的現實意義。
2 學生的認知活動是一個不斷同化、順應達到平衡的過程
學生認知是一個長期進行的過程,學生的思想觀念會被轉變,逐漸與教學理念相一致。立足于學生的心理特征來看,學生學習需要一個開始、變化、完善、養成的過程。由此,近代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創造性提出了有關認知發展的理論。在皮亞杰看來,學生的認知活動是由固定的知識框架構成,是以信息加工、社會互助、信息吸收與合并作為主要落腳點。信息加工即行為框架。這些行為由于在趨于一致的條件下,不斷受到完善和總結。這里所講的信息加工,等同于模式。社會互助,即學生在進行認知活動時,充分受到環境的影響,進一步強化其行為框架,進行量的積累。信息吸收,即學生思想觀念中的模式,無法與客觀存在相一致,要求在原有模式上進行改變,完善新的模式,形成質的變化,讓學生認知與客觀存在相協調。信息總結,人們生來就有這項技能。每次與新生事物進行思想的碰撞時,人們就會用原有思想進行新的認知,如果相一致,則會得到平衡;如果不能融合,則會發展成為順應。皮亞杰始終堅持認為,學生不是源源不斷的從外界獲取信息,而是學生與客觀存在的事物進行不斷的碰撞、交流,最終形成一致的過程,是學生不斷完善認知模式、與新生事物相協調的過程。皮亞杰說:“動手做并在動作中理解遠比用語言更能表達自己”,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動手動腦,通過學生自己的實際操作活動來完成與環境中各種刺激的同化、順應的主動交流。
3 實踐是促使各種品德心理結構成分良好發展必不可少的環節
實踐是促使各種品德心理結構成分良好發展必不可少的環節,所有品德心理結構要素(認知、情感、意志、需要、動機、信念、行為、評價等)的良好發展,只能在學生與外在社會相互作用的實踐活動中實現。心理需要既不是擁有絕對性質的邏輯理念,也不是促進人類活動持續開展的最終推動者,而是以個體品德發展需要為主要內容的人的內在需要。心理需要產生于歷史,由活動主體發起,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和發展。因此,需要的創造過程與實踐過程具有同一性,需要不斷提升的同時滿足需要的手段也在不斷的升級,人新的品格和需要的形成源自于人自身需要對象的創新。馬克思曾表示,生產是主體與生產對象相互生產的過程,生產需要是生產主體需要的重要構成元素,主體創造對象的過程是促使主體對對象形成需要的過程。
學生品德發展需要的產生主要取決于:學生個人即品德需要形成的主體、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和行為準則即品德需要的客體、以及學生個人與道德關系和行為準則之間的關系,即主客體相互作用過程中,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和執行意向。所以可以說,學生的實踐生活既是促進學生品德需要形成的載體,同時也是促進社會道德轉化為學生內在品質的有力途徑。在與教育目的相符合或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需要的各類教育實踐活動中,學生的需要、興趣、愛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激發,導致學生在學習、工作、完成任務以及社交過程中,在滿足和達到外部既定的道德規范與需要的同時,其對社會道德規范的遵守、對個人人際關系的評價與調節以及對個人行為的改進的需要也在不斷擴大。進而,通過這樣的方式促使學生在特定的實踐活動中形成相應的品德。
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對自身品德認知進行修正、充實、完善、提高、強化與健全,通過實踐把理論知識與社會現實相聯系,促使學生的品德認知一步一步由低級向高級發展,達到新的水平,從而在情感上接受道德知識,并認為是自己的深切需要。信念就在主體不斷實踐的過程中一步步形成和鞏固起來,健全心理、和諧人格與個人品德的形成也必須在現實的實踐生活中才能完成。正如我國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年)所說:“生活與生活摩擦才能起教育作用”,如果“過的是少爺生活,雖天天讀勞動教育的書,不算是受著勞動教育;過的是迷信生活,雖天天聽科學講座,不算是受著科學教育;……過的是開倒車的生活,雖天天談革命運動,不算是受著革命的教育。”
參考文獻
[1] 胡秀琴.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探索[J].吉林教育,2010(30):56.
[2] 李明霞.中國傳統教學方法的時代價值研究[J].素質教育大參考,2013(1):4-7.
[3] 宋鎖宏.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中國農村教育,2012(4):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