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投資對于經濟周期的發展有明顯的影響,通過分析,山西省的投資周期和經濟周期具有同向波動,投資保持著相對高位波動的特征。政府主導型投資對經濟周期具有緩沖效應,能夠有效減緩經濟下滑的趨勢,因此,山西必須強化投資作用,促進經濟轉型發展。
關鍵詞:經濟周期 投資 結構轉型 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3-077-04
投資對于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固定資產投資力度逐步加大,對經濟發展的貢獻顯著增強,對山西經濟變動周期具有一定的作用。為進一步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山西省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十二五”期間全省將繼續加大投資的力度,促進山西轉型跨越發展。因此,確定合理的投資規模和結構,對于調整經濟結構,避免經濟的大起大落,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具有重要作用。
一、山西經濟周期與固定資產投資
資本和資本積累是現代經濟發展中的關鍵要素,對經濟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所謂經濟周期,是指國民經濟總量增長呈現周而復始變化的狀況。它既可以用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主要產業增長率來表示,也可以由投資增長率來表示。投資也是國民經濟的總量之一,因而在正常情況下,用它的增長率表示的經濟增長周期顯然和其它總量增長率表示的周期相一致。因此,投資增長周期不過是經濟增長周期的一個側面而已,它本身就是經濟增長周期的內容。綜上所述,投資作為外因對經濟周期波動具有重要的影響,如何選擇一個合理的投資規模和投資方式成為政府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這也構成了本文研究的重點內容。目前,山西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斷增強,全省投資規模、投資結構、投資效率均明顯提高,經濟增速和質量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
(一)GDP和固定資產投資總量保持同步增長
從1978年至2011年,全省投資總量保持不斷增長的趨勢(見圖1),增速也逐年加快。特別是2000年以來,山西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2011年投資總量突破7000億元,是2000年的11.8倍,積極地推動了經濟增長。2011年全省GDP首次突破了萬億大關,達到11237.55億元。從投資發展歷程看,總體也呈現出加快的趨勢。1978年,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僅為21.5億元,由此增長到100億元用了九年,年均增長19.4%;從100億元增長到500億元用了11年,年均增長13.9%;從500億元跨過1000億元大關用了五年,年均增長12.6%;從1000億元突破2000億用了三年,年均增長28.7%;突破3000億元用了2年,同比增長25.1%,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別突破了5000億、6000億和7000億元,投資速度和規模明顯加快,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見表1)。投資增速的加快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的增長,表明全省經濟仍然處于快速發展期的上升階段,經濟在未來幾年仍將保持快速增長。
(二)GDP和投資的周期波動基本同步
從投資增長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投資也出現了很明顯的波動,從圖1中可以看出,全省投資波動振幅較大,對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影響。從波谷—波谷的周期看,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的投資波動明顯的歷經了3個周期:1981—1995年為第一輪周期,1995—2008年為第二輪周期,2008年至今為第三輪周期,其中2009年到2010年有一個小的波動周期,主要是與2008年底我國采取了大規模投資政策有密切關系。根據這個分析來看,總體來看,我國投資周期和經濟周期的契合度非常高,投資運行和經濟周期運行基本同步,投資減少則經濟下滑,投資增加則經濟上升。但是投資變化總是快于經濟增長變化,主要是因為我國是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政府會主動選擇投資拉動,投資增速快于經濟增速。
(三)投資率明顯提高,GDP增速加快
投資率是投資總量與同期GDP總量之間的比值,是反映一個地區積累水平的重要標志,適度較高的投資率是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改革開放以來,山西呈現出投資率逐步加大,GDP增速逐步加快的態勢。
(四)固定資產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保持較高水平
從經濟增長貢獻率來看,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巨大,除1998年和2009年兩年經濟下行造成投資貢獻率有些異常外,從其他年份的發展來看,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始終維持在較高水平。特別是2000年以來,山西加大了投資的力度,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很高的水平,2001年到2011年十年間,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平均達到55%,是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其中2006年和2010年兩年的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70%以上的水平,說明這些年的投資的貢獻明顯高于消費和進出口業務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五)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固定資產投資速度明顯快于GDP的增速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采取了積極的財稅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投資規模明顯擴大,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明顯提高,經濟增速保持平穩較快的增長。從圖3中明顯看出,2008年以來,每個季度的投資增速均高于GDP的增長速度,對于穩定經濟形勢,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
從圖3中可以明顯看出,投資對經濟周期具有明顯的緩沖作用,隨著經濟周期的探底,我國采取了大規模投資政策以后,投資先開始加快上升,經濟仍然處于低位探底狀態,隨著投資逐步進入實體經濟,投資作用逐步顯現,經濟開始企穩回升,當投資波動處于窄幅波動時,經濟波動也逐步平穩,處于穩定均衡狀態,因此,可以說投資是先于經濟波動的,是經濟周期波動的主要原因。
(六)產業投資保持增長趨勢,產業結構有所優化調整
總體來看,全省三次產業的投資都保持了增長的態勢,不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增加速度較快,所占比重不斷增大。1990年至1994年,全省第二產業投資所占比重保持高位,第二產業的產能得到不斷釋放,隨之經濟滑坡,經濟進入低谷,投資隨之轉向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產值保持增長,所占比重逐漸增加。進入21世紀后,我國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第二產業的投資再次快速增長,產值不斷增加,對第三產業造成一定程度的擠壓,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促使全省進行產業轉型,第三產業投資在政府引導下有所恢復,保持一定的上升趨勢。2011年,在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二、三產業投資分別完成271.2億元、3348.58億元和3753.27億元,產業投資比例由2009年的4.4∶43∶52.6轉變為3.68∶45.42∶50.91,投資結構有所優化。(見圖4)
二、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周期變動的數量分析
現階段,投資仍然是山西省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投資的力度影響著經濟發展的速度,對經濟周期的變動具有重要的影響,并且投資的結構對未來經濟產業結構的影響巨大。從現狀來看,山西投資快于經濟增長的速度,也就是說投資可能對經濟周期具有重要的先導性影響。
(一)固定資產投資和經濟增長之間的數量關系
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作用。經濟總量在周期變動過程中,投資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進一步探明投資對經濟總量擴張的作用力,先對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根據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確定,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根據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經濟總量的變化不是投資的Granger原因,而投資是經濟總量變化的Granger原因。由此可以認為,經濟總量的擴張,或者說經濟周期的變動原因中投資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為進一步探明二者的數量關系,根據時間序列的變動,通過逐步回歸法的檢驗,發現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的影響時效是2年,也就是說,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影響的滯后期為2年,當期的投資對2年以后的經濟擴張具有顯著影響。并且二者的數量關系為:
GPD=4.3266+0.8085 AI(-2)
(t=13.0651) (t=38.4833)
從t統計值的效果來看,方程比較合理。從圖1中的投資增速和GDP增速來看,當投資增速出現下滑趨勢時,GDP增速一般在2年后出現下滑,并且增長相對緩慢。從數量關系上分析,投資對GDP的彈性系數高達0.8085,說明投資對GDP的貢獻率保持較高的水平(見圖3)。為此,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的穩定可持續發展,從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創新驅動是今后經濟增長轉型的主要方向之一。
(二)行業投資效率有所變化,工業制造業效率較低
山西由于獨特的資源稟賦,能源重化工業投資保持較高的強度,從能源供應角度來看,多年來保持了全國能源大省的地位,隨著資源稟賦和市場價格的變化,行業投資效率也出現了一定的變化。根據2005年至2009年的全省19個行業的經濟運行情況,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對行業的相對效率進行了分析。
通過分析,從表4中可以看出,金融行業是所有行業中相對效率最高的,教育行業的規模效率也比較高,表明這兩個行業發展在全省19個行業中發展的相對效率較高,是發展較好的兩大行業。
1.傳統行業進入投資規模遞減階段。在最優規模狀態下時,可以看出,山西的傳統的采礦業、制造業等行業相對效率不足,在有其他因素約束條件變化的時候,相對效率可以提高,不過總體上規模效率仍然相對偏低,行業進入了規模報酬遞減階段,投資效率降低,有待通過調整行業規模提高投資效率。
2.新興行業投資效率仍然具有提升空間。從數據分析來看,第三產業中除交通運輸、批發零售、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等行業外,大多數行業都處于投資效率規模遞增階段,投資效率相對較高。特別是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服務管理業的規模效率數值較低,不僅處于投資效率規模遞增階段,而且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說明公共基礎性的行業應該加大投資規模,提升行業效率。
三、面臨的問題
目前,投資仍然是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對經濟增長的驅動貢獻高于其他因素,也就是說消費、出口等因素的拉動能力十分有限,尚待提高。從多年的發展來看,投資是經濟增長周期的一個主要表現形式,目前整體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
(一)投資規模相對較少,投資速度相對落后
新世紀以來,山西投資規模不斷擴大,近年來投資規模處于歷史最高水平,但是與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省投資的規模、質量處于相對落后的情況。2005年至2011年,山西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與其他中部五省的差距不斷拉大,從統計數據上看,山西與在中部六省中始終保持在第五位的江西省相比,絕對規模差距從317.2億元拉大到2936億元,與其他中部省份的差距更大,2011年,山西省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僅為河南省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41.5%。從各省統計公報來看,除山西省外,中部其他五省的固定資產投資均超過萬億,山西相對落后較多。(見圖5)
從投資速度上看,中部六省近年來的投資增速均超過了2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相比較而言,山西投資速度在中部六省中相對緩慢。安徽省固定資產投資速度在“十一五”期間始終保持中部六省領先的位置,2011年投資總量突破1萬億,位列中部第二位,拉動GDP快速增長,具有強勁的發展勢頭,湖南和湖北固定資產投資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但平均增速均略高于山西。江西近年來發展迅速,2011年固定資產投資超過萬億,山西和江西之間的絕對差距再次拉大,山西經濟發展的后續動力有待進一步提高。(見圖6)
(二)投資率偏高,經濟增長對投資依賴過大
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但是過于依賴投資將會對經濟產生不利的影響。從中部六省的投資率來看,各省的投資率都比較高,其中江西和安徽兩省的投資率最高,說明兩省經濟增長中投資的貢獻率過大,山西的投資率在中部六省中始終保持在中間位置,但是仍然偏高,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經濟增長的動力從“投資驅動”向“自主性內需增長”面臨巨大的壓力。(見表5)
(三)傳統行業投資比重偏高,行業調整難度加大
山西是典型的資源型經濟,能源重化工等傳統行業發展程度較高,全省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壓力,但是由于煤炭價格的不斷攀升,煤炭行業和相關行業的投資不斷加大,傳統行業增加值在全省GDP中所占比重明顯增加,行業調整難度不斷加大,新興行業的投資雖有增長,但相對不足。從2005年到2011年,傳統行業中采礦業、制造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房地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始終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2011年四大行業投資規模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74.7%,處于明顯優勢的地位,并且還有上升的趨勢。從2005年到2011年,采礦業投資規模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比重從16.5%上升到19.3%,煤炭產量從5.54億噸增加到8.7億噸,產業規模呈現出擴大的趨勢,而新興產業投資相對緩慢,并且規模偏小,與新世紀以來的全省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的目標有偏差,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任重而道遠。
四、對策建議
轉變發展方式是山西今后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多年來形成的投資依賴癥短期內很難消除,必須加快產業調整的步伐,提高投資效率,促進經濟增長的動力由“投資驅動”向“自主性內需增長”進行轉變,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穩定發展。
(一)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和創新驅動轉變
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影響,也是經濟周期發生變動的重要因素之一。投資率偏高對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提出了挑戰,需要全面調整。核心發展是投資驅動型經濟增長轉向消費驅動、創新驅動。重點一是改善消費環境,提高消費層次和水平,促進經濟發展從外需導向型向內需拉動型轉變。二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使居民有錢化,也敢花,促進整體內需的提升。三是要提高創新水平,提高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促進消費的進一步提升。
(二)制定有利的投資政策,促進新興產業發展
結合山西發展實際,制定投資政策,形成科學的投資長效工作機制和投資預期,實現全省產業的動態優化調整。首先,根據山西今后對“十三五”發展趨勢的判斷和全省現有產業的特征,盡快制定產業投資引導政策,明確投資任務目標和對策措施,嚴格落實責任制,將投資結構優化的工作細分,制定出科學有效的考評體系,形成有利于促進投資結構調整的考核導向,強化激勵約束,增強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調整優化投資結構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有效促進產業投資優化調整。其次,要針對新興產業的發展,全面加強煤變電、煤化工、現代制造業、醫藥電子、特色食品加工、現代服務業投資的比重,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升級,形成新的主導產業,為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基礎。第三,要注重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挖掘新的增長機會,促進經濟穩定發展。
(三)制定有利于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
民間投資是今后投資的重點主體,要通過政策調整和引導促進民間投資。首先,要學習上海自貿區的經驗,制定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讓民間投資主體有良好的發展預期。其次,降低行業準入門檻,讓民間投資能夠走進來,留得住。第三,創新金融模式,促進民間投資全面發展。鼓勵民間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和完善,積極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
(四)大力吸引外資,促進本地資本的良好運行
充分發揮外資的鯰魚效應,促進本地資本的良好發展。首先,要完善和優化行政管理制度,促進招商引資的制度長效化,實現長期穩定的預期效應。其次,要把外資的運行規則透明化,讓本土資本能夠學習,提高自身的發展運行能力,形成吸引、消化、再創新的良好發展循環。第三,制定良好的考核機制。
[基金項目:山西省社科聯2014至2015年度重點課題《山西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農村人口轉移問題研究》(編號:SSKLZDKT2014003)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國發〔2010〕13號: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
[2] 歷年的山西省統計年鑒
[3] 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
[4] 朱天星,高麗峰等.遼寧產業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7)240~245
[5] 辛春根.湖南省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實證研究[D].重慶大學,2009
[6] 張世賢.工業投資效率與產業結構變動的實證研究—兼與郭克莎博士商榷[j].管理世界(雙月刊),2000(5)
(作者單位:山西省社會科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6;作者簡介:郭衛東(1977—),男,山西清徐人,山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員,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
(責編: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