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學校德育課屬于人文學科范疇,它以提高學生思想覺悟,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為基本目標。本文通過“以人為本”的理念,結合中職政治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展開分析探討。
關鍵詞:中職;德育課;人文精神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1-0046-02
收稿日期:2014-12-01
作者簡介:邱練新(1968-),男,大埔縣田家炳高級職業學校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職思想政治教學。(廣東 梅州/514200)中職學校德育課屬于人文學科范疇,它以提高學生思想覺悟,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為基本目標。人文教育是使“人”回歸的教育,它關系到一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和人文導向,關系到一個民族精神的塑造,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德育課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是青少年人文精神培養的主渠道。那么,如何在中職的德育課教學中,關注人的發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推動政治教學與人文精神的有機結合,塑造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呢?下文筆者將圍繞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究。
一、構建“以人為本”的德育觀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學科是集中表現人文精神的知識教育體系,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中職德育課教育者借助一定的教育介體,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會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就是一個塑造人格的過程。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正是由于德育課教育的本質是塑造人性,所以“以人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綜觀整個政治課程的發展,我們研究后發現,在中職德育課課程里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并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這種人文精神的意識也逐漸突顯起來。我們就是通過中職德育課的教學,培養學生誠信、艱苦奮斗的職業品質,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增強社會主義法治意識。
二、構建“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教育”的本義是“引導”,教育者在本真意義上就是一個“引導”。這就要求德育課教師要不斷地培養自身的人文精神,提升自己人文素質,以自身的健康、快樂、積極進取的精神感染學生。“人文精神”的實質是“以人為本”。教師在尊重自己做“人”的價值的同時,也尊重學生做“人”的價值,學會在與學生平等對話交流中給學生以智慧、感情的啟迪。
“以人為本”首先體現在關注學生的發展上。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發展過程,這個發展過程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隨著生命的成長而變動的。關注學生的發展,除了關注我們經常所說的德、智、體、美、勞外,還應關注學生發展中存在的諸如心理素質、意志品質、生理問題、興趣特長等。“以人為本”其次體現在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上。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離不開學生的學,教材的媒介作用必須通過學生才能體現。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避開一個模具實現多個相同產品的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人為本”再次體現在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上。在教學中就應將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綜合能力的培養和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主要目標。“以人為本”還應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將“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作為教育教學工作全部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感化學生的心靈,使教育處處體現人文關懷。
在中職的德育課教學中,教師“以人為本”,要充分考慮到中職學生的特點和需求,以較高的人文素養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感情體驗,關注每個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重視師與生之間的感情溝通和交流,為學生建立一個和諧、融洽、充滿人情味的心理環境,施行人性化的教育,能夠培養學生自尊、自強、自信、自立的精神,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三、構建 “以人為本”的課堂觀
1.挖掘人文素材,培養人文素養
中職德育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因素,教師要善于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因素。這種濃厚的人文內涵,如果能得到很好的挖掘,讓學生內心真正領悟體會到,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大有裨益。所以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選到合適的切入點,充分挖掘教材中人文教育的素材,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關注學生的內心體驗。例如,結合“習禮儀、講文明”,使學生了解個人禮儀、交往禮儀、職業禮儀的基本要求,理解禮儀蘊含的道德意義,提高禮儀素養,養成文明禮儀習慣;結合“弘揚法治精神、當好國家公民”,使學生理解依法治國方略,崇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學會用法定程序維護自己的權益。
2.采用靈活教法,體驗快樂學習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動者,是知識的主人,是認識的主體。“以人為本”的德育課堂教學就要構造人文性的教育過程。中職階段的學生正處在求知欲強、好奇心重的青少年時期,善于表現自己,但缺乏足夠的自控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遵循這一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豐富的教學活動中,充分表現自己,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在教學中,教師應留給學生一個張揚個性的空間,使教學過程人性化、民主化。如“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一課中,正確理解自尊自信是教材的重點,什么是自尊和自信?對于這個問題,學生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很多學生的理解存在著失誤和偏差。因此,要引導學生學會自尊自信,必須先從知識上解決問題,進而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3.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的教育關注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中職的德育課,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對于班上的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們都要抱著細心、耐心、愛心的態度,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激勵他們的上進心。我們憑借細心去發現學生學校生活中的點滴小事,耐心地去引導學生,等待學生心靈開花的聲音,用愛心去關心他們,感化他們,幫助他們成為學習、生活的強者。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進行鼓勵和賞識,讓學生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激發他們的表現欲,成為他們進步的動力。讓學生在這種充滿民主、激勵的人文氛圍中迸發出求知欲望;進而會對學生的人文精神的養成產生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在中職的思想政治(德育)教學中,教師應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根據教材的特點,通過多樣的教學活動滲透人文精神,弘揚人文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陳斌.人文精神如何在職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滲透[J].教育探索,2010(11).
[2]陳永剛.論思想政治課教學與中學生人文精神培養[D].遼寧師范大學,2011.
[3]涂艷.論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人文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09.
責任編輯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