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夙鑫
摘 要: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數學作為高中教育中的基礎課程,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已成為各高中和教育部門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根據當前高中數學教學活動的現狀,對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中數學 素質教育 創新思維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教育改革的推進、新課標的實施,對高中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創新思維的培養受到普遍重視。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而高中數學作為基礎性的學科承擔著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任,因此,在高中數學的教學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該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積極、和諧的課堂氛圍,讓每個學生都能作為學習主體和創造者參與其中,這不僅有利于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而且有利于學生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形成創新思維。
一、創新思維的重要性
創新思維是指用從未有人嘗試過的方式,有效地將問題予以解決的思維過程。創新思維能夠幫助我們打破傳統的思想觀念,以新的方式在新的道路上找到真理。在如今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更需要這種創新性的思維模式,因為它是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因此,在作為基礎性學科的高中數學的教學中,教育不應該固守于傳統的模式中,而應該注重對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這不僅有利于其他教學活動的開展,更有利于學生將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有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
二、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途徑
1.激發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創新思維
要想將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數學課堂中激發出來,教師就必須善于利用課堂教學。比如在進行“圓錐曲線”這節課的教學時,教師首先講解有關雙曲線、拋物線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產生了這樣的想法:既然只有雙曲線有漸近線,我們又可以利用它畫圖,那能不能用漸近線去解決一些其他類似的問題呢?當學生就這個思路提出問題之后,教師就可以順著學生的思路來繼續進行拓展,達到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的目的。
教師可以這樣回答學生:漸近線是兩條直線,在直線中,斜率是關鍵。而且,在畫圖中我們可以發現,雙曲線的開口大小是緊隨著漸進線的斜率變化而跟著變化的。由此,就著斜率這個切入點,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使學生發現,可以利用漸近線的斜率來判定雙曲線與直線之間的交點。通過這樣的課堂實例,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有效延續,不僅解決了學生的問題,還可以就此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逐漸有了自己的獨立思維,對教材里的知識充滿了探索的欲望,即便是對已經定型的結論也會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看法,這也為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例如,一個同學在解一元二次方程x(x-2)=3時,將方程變形為x(x-2)=3×1與x(x-2)=(-1)×(-3),并以此得到方程的解為x=3或x=-1。對于這個一元二次方程來說,這個學生就采用了創新的解法,如果教師按部就班地說他這樣的解法是錯誤的,應該先把常數項移到方程的左邊,再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標準形式來解,這樣的否定會極大地遏制學生的創新精神。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一些新奇的想法,往往正是這些想法的誕生會使學生摩擦出思維創新的火花。
2.開展創新模式的教學課堂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教師在講臺上講得口若懸河,學生則在講臺下睡得天昏地暗。這就是傳統的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讓大部分學生完全跟不上教師的講課思路,聽著聽著就溜號了,如果想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就必須改變課堂上這種死氣沉沉的狀況。
教師可以將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比較有難度的題目轉化為簡單的題目來促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并且在課堂上多問幾個為什么,在不斷追問的過程中,迫使學生跟上教師的思路。
例如,如果曲線y=x2的所有弦都不能被直線y=k(x-3)垂直平分,求出常數k的取值范圍。這樣的一個數學難題在課堂上直接擺出來會使學生陷入混亂,繼而失去解題興趣,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教師需要將問題做一下轉化:在曲線y=x2上存在關于直線y=k(x-3)對稱的兩點,求k的取值范圍。這樣就會大大降低題目的難度,讓學生深入到學習的情境中去,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教師還可以在教學活動中與學生進行角色互換,讓學生做一回教學的領路者,學生自己進行備課,獨立完成對數學學習思路的把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引導,讓無論是課堂上還是課堂外的學生都充分進入學習的情境中,實現對數學知識的自主探索。
3.有效利用課余時間
在對待教師留下的數學課后作業的問題上,大部分學生采取的都是“抄”的形式,而且對待作業的態度馬馬虎虎,很少一部分的學生可以獨自完成。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對課后作業的布置方式進行一個徹底的改變,讓學生在做課后作業的過程中也能有效培養創新思維。作者也就此問題在布置課后作業的時候,嘗試了一些大膽的創新。
首先,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上面,改變傳統的由教師出題或者就是做教材中的練習題的方式,將課后作業的布置權完全交到學生自己的手里,班級里的每個學生都有布置課后作業的機會。這樣不僅會讓學生為了布置好課后作業而充分地利用課余時間來查找資料,研究要出的題目,還會使學生的思路完全跟進到教學中去,在出題的過程中大力促進創新思維的形成。
其次,在同桌之間或者學習小組之間,互出課后作業,并且相互評改。這種出題方式也是由學生自己來完成,并且由學生之間互相評改,這種出題、評改方式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學生為了盡到自己的責任,在查找大量相關資料、習題的同時,也會實現自我學習能力的提升。
在實行這樣的課后作業布置方式后作者發現,這種模式不僅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而且避免了陷在教師的固定思維中,培養了學生自我的創新思維,對于那些不愛主動學習數學的學生來說,也在被動中不得不學習數學知識,實現了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可能性。
三、結束語
總之,要想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單靠教師的知識講授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發揮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堅持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其對數學知識進行自主探索、學習,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不僅是新型社會發展下對教學的一個重要要求,同時也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因此,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創新教學實踐,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不僅有利于學生對高中數學的學習,對于他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也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建軍,喬松珊.在高等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的方法探究[J].課程教材改革,2012(19).
[2]白冬梅.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J].空中英語教師(新教師教學),2011(5).
[3]王志蘭.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創造能力[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13).
[4]張洽寬.類比思維在高中數學教學和解題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