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浩暢 周少燕 薛芳
摘 要:世界各國在不斷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也越來越意識到環境、資源問題。世界很多國家在SEEA核算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對綠色GDP核算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發達國家較早的采用綠色GDP一詞來衡量本國經濟的發展。本文就德國在SEEA模式下核算綠色GDP的經驗總結一下對我國的啟示。
關鍵詞:綠色GDP;資源成本;環境成本
世界各國為反映本國經濟狀況一直采用重要指標GDP,但傳統的GDP不能真實反映出一國的經濟水平,為了充分考慮自然環境和資源狀況,提出了綠色GDP。綠色GDP在1993年聯合國正式對外公布,于2003年進行了修正。得到:綠色GDP(GGDP)=傳統GDP-資源成本-環境成本。我國也已經在采取綠色GDP,但我國大部分表現為先污染再治理,大大增加了我國的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在國際上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包括美、德、法、加、挪等在內的10余個國家初步建立并嘗試編制綠色GDP核算體系。談一下在SEEA模式下德國核算綠色GDP時的降低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的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德國在發展綠色經濟中做了很多積極有效的措施。調整市場結構,降低能源消耗,政府采取多種手段降低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普及綠色環保、綠色GDP理念等等。這些對我國在進行綠色經濟,提高綠色GDP核算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首先,促進市場改革,推動經濟轉型,提高效率。德國在不斷增加財富的過程中,還逐漸減少物質資源的消耗德國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低碳經濟,技術不斷提高,更新設備。不依靠投資刺激經濟的增長,而是從根本的技術、效率來增加經濟增長的動力。我國結合自身的情況,必須借鑒德國的模式,深化改革。要想改革就會有一定的代價,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缺乏。在改革過程中,要謹慎處理各層次企業、單位、個人之間的矛盾,對有可能表現出的通貨膨脹、就業、銀行融資、債務等問題及時處理,妥善解決。最終成功轉型,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提升我國的綠色GDP。
其次,降低能源消耗,確保能源的供應安全、經濟。能源的消耗,關系到傳統GDP轉變為綠色GDP重要因素。能源對于世界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一個國家的發展動力。《能源方案:環保、可靠、經濟的能源供應》在2010年得到德國的官方確認,為降低溫室效應、保護氣候,規定于2022年徹底退出核電。并在世界上首次通過了《可再生能源法》,規定相對固定的電價,鼓勵再生能源的使用。在我國,隨著經濟發展,工業的發展,不得不大量進口能源,伴隨著能源安全問題也就越來越明顯。雖然目前中國也在大量發展核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能源安全問題,減少耗能和環境的污染,但也存在諸多障礙,如技術的突破很難,可再生能源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等。并增強再生能源的評估措施和手段,有階段、有步驟的發展可再生能源。
再次,政府采取多種手段降低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德國政府為降低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頒布《能源稅法》。針對汽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的使用相對征收較高的稅率,從而減少使用保護環境,也樹立節約不可再生能源的意識。同時,推動高耗能產業改革技術、更新設備,提高效率。德國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制定價格機制。這對我國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我國根據自身的情況可一采用限額機制或稅收機制。可以對企業的微觀個體進行經濟干預。不要只停留在污染后再治理,帶來環境成本增加。做到提前預防,建設完善的資源、環境、能源、稅收等一整套完整的體系。增加企業的使用高耗能、污染環境的成本,引導企業自己積極主動實施轉型,降低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
最后,普及綠色環保、綠色GDP理念,全民為綠色GDP貢獻力量。德國民眾非常關心綠色環保,環境保護等。曾在民眾調查研究中表現出,2009年經歷全球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下,德國民重關心環境問題超過經濟問題。德國的政黨也積極致力于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和減少資源消耗,關系到得到民意的重要方面。在我國,很長一段時間內較注重經濟的發展,不注重綠色環保,并且面臨中國人口眾多,就業、醫療、教育等等問題,中國民眾無精力關注綠色環保,綠色GDP。但面臨世界綠色GDP大趨勢下,我國有必要喚醒民眾的綠色環保、綠色GDP。只有普及這樣的理念,我國才能制定更長遠的目標,更好的發展了綠色經濟,提升綠色GDP。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開展綠色GDP核算十分緊迫,也十分重要。我國在實行綠色GDP核算過程中表現出了很多困難,要積極借鑒德國在實施綠色GDP核算的經驗,再結合我國的國情,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一套綠色GDP核算體系。從而在SEEA模式下,降低我國的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
參考文獻:
[1]段艦.加快綠色轉型實現包容性增長.中國環境報,2012-07-31.
[2]高翔.德國低碳轉型的進展和經驗.德國研究,2014-2.
[3]曹茂蓮,張莉莉,查浩.國內外實施綠色GDP核算的經驗及啟示.環境保護,2014-02-25.
[4]對我國綠色GDP核算的思考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年5月號上(總第488期).
作者簡介:苑浩暢(1986.02- ),女,河北保定人,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區域經濟等;周少燕(1986- ),女,山東煙臺人,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審計;薛芳(1973.08- ),女,河北保定人,副教授,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教師,研究方向:世界經濟、國際貿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