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偉軍
摘要: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朗誦教學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適當的朗誦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還可以鍛煉學生勇于表達自我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小學是語文學習的起點,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朗誦教學,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實用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朗誦教學 場景教學 多種形式 積極評價
培養學生基礎的聽說讀寫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但就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而言,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部分。讀,作為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手段,應該被充分地利用,而朗誦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充滿感情的朗誦,可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內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很大的誤區,很多教師都只注重寫的教學,甚至認為聽說讀都是為寫作鋪墊的,這樣一來,學生的語文素養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道理我們都懂,但是由于它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所以大部分人不會選擇通過朗誦的方式來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如果我們采用合適的方法對學生的朗誦加以指導,不僅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奠定基礎。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進行朗誦教學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場景教學,貼近作者的思想
小學生剛入校園,對語文學習還是充滿好奇心的,教師應充分利用小學生的這一天性,引導學生發自內心地朗誦文章,體會作者當時的思想情感,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需精心準備學生朗誦的內容,才能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有效地進行朗誦教學。對于教材中出現的課文部分,教師可以細致揣摩,準確把握文章的主題和作者的情感,然后讓學生充滿感情地朗讀并加以指導。如在執教人《祖父的園子》時,作者采用了寄情于景、寄情于物的抒情手法,教師可以選擇其中段落對學生進行指導,如“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一段話表面看上去只是描寫倭瓜上架上房、黃瓜開花結瓜、玉米生長和蝴蝶飛舞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場景,實則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寄情于物,表現了通自己自由快樂的童年生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置身于作者所描繪的場景中,借助朗誦,想象并體會作者的心境,領悟并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體會語文學習的魅力。
二、多種形式教學,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傳統的教學模式對朗誦教學并不重視,而朗誦教學也絕不能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朗誦本身就有多種形式,不同形式的朗誦適合不同的文章,根據不同題材、主旨的文章采取合適的朗誦形式可以對作者情感的傳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見的朗誦形式根據朗誦對象可分為單人、雙人和集體,按朗誦分工還分領頌與齊頌。例如,在《祖父的園子》中,“祖父發現我鏟的那塊地還留著一片狗尾草,就問我:‘這是什么?我說:‘谷子。祖父大笑起來,笑夠了,把草拔下來,問我:‘你每天吃的就是這個嗎?我說:‘是的。我看祖父還在笑,就說:‘你不信,我到屋里拿來給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一個谷穗,遠遠地拋給祖父,說:‘這不是一樣的嗎?”這一段落中,教師可以請兩位同學分別扮演“我”和祖父,在充分了解兩人的情感變化后對這一段落進行朗誦,其余同學閉上眼睛傾聽,真切地感受“我”對祖父的情感,對學生進一步地理解課文是很有幫助的,還能以這種有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好地進行以后的學習。
三、優秀朗誦的展現并陽光評價
朗誦教學在實施之初,老師和學生的自信心都不是很強大,所以教師可以將優秀的朗誦作品進行展出或對優秀的朗誦者進行表揚,不僅是為了調動學生朗誦的積極性,也是對教師朗誦教學成效的肯定,對老師和學生都是極大的鼓舞。優秀作品的展出還能幫助同學們找出自身不足的地方,有利于提高學生整體的朗誦水平。
雖然在朗誦教學過程中免不了會在一些同學身上發現進步較慢,教學成果不明顯的情況,但我們要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能因為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而忽視那一小部分。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用欣賞的眼光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加以表揚,而不是一味地批評學生的缺點。比如,有的學生普通話不標準,但是他的音色也許很好,我們便可以夸獎他的聲音好聽,這樣一來,學生才會有自信和動力矯正自己的發音,才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四、結語
語文學習的真諦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所以,小學作為語文教學的起步時期,對學生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更應該關注學生的朗誦教學。雖然,朗誦教學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但是如果每個人都能重視朗誦對掌握主旨、發展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作用,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教學,對學生自身以及語文視野的發展都有著巨大影響。
參考文獻:
[1]朱淑貞.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朗讀訓練[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24).
[2]王治華.略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J].考試周刊,20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