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妍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的教育體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對高中數學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高中生面臨著高考的壓力,因此對數學的學習完全圍繞著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展開,導致了很多學生沒有實踐性和創新性,也難以對問題進行主動探索。新時期對高中數學教學應更加注重對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本文對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并為高中數學教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一些對策。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問題意識;管窺
1 數學問題意識概述
1.1 問題意識的產生
我國對數學的教育起源最早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大多很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鼓勵學生在自我學習中不斷提出問題并進行探索。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課堂或課后的學習過程中,對不清楚或不明確的實際問題形成的一種懷疑、焦慮、探究的心理,這種心理狀態驅使學生不斷提出質疑并解決問題,在探索中尋求問題的答案,形成數學學習的良性循環。
對于問題意識的產生,首先要明確主體和對象,即提出問題的主體和問題的對象分別是什么,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的主體一般是學生,也不排除教師之間的問題探討與交流;問題的對象一般為某一知識點或某一類型的數學題目。在問題的產生和解決過程中綜合運用了數學思維,這一思維并不是教師課前或課堂上給予問題,而是學生真正作為主體,主動地發現問題并積極探索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課堂中實施素質教育,師生共同研究問題,探索新知。
1.2 數學問題意識理論基礎
問題意識是學生的一種心理品質。經心理研究表明,問題意識是思維產生的起點,沒有問題意識的思維是淺顯、乏味的,而沒有思維的問題意識也是機械死板、無法解釋的。因此,問題意識是與教師和學生的思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體現了個性思想品質的深刻性和活躍性。對于高中數學教學來說,一般顯而易見的問題是無須提出和討論的,問題意識主要針對內容復雜、結構嚴謹、思維跨度大的知識展開論述和分析,運用恰當的數學方法進行解析,這是問題意識發展的必要條件。
從現代教育模式來看,問題意識強調認識的主體性,認為認識是學生根據學習過程中一些疑難問題主動提出疑問的過程,在認識中,學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將同一問題涉及到的不同知識點進行緊密聯系和分析,通過認識深化知識的理解。問題意識就是一個“疑問”的過程,對很多學生而言,“疑”是學習的需要,也是思維模式的開端,在“疑”的基礎上結合“問”,并與老師或周圍的同學進行討論,不僅解決了學生的疑惑,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數學學習中相關知識的印象。
2 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理論研究現狀
2.1 學生問題意識素養低
對于數學學科的學習,很多學生都對其產生排斥心理。高中生面臨著高考的壓力,很多同學都是單純地死學,對數學學習的本質缺乏必要的理解。學校對教學資源沒有進行合理配置,教學條件差,導致學生在學習沖刺階段對數學學科的信心不足,數學學習素養低下,極大影響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生問題意識素養低的另一方面表現在學生對數學公式和數學模型等抽象思維難以正確理解,很多學生的數學基礎比較薄弱,且高中階段學習內容量大,學習時間緊,因此沒有足夠的時間對數學這一學科進行全面地研究,很多同學都是僅僅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后作業,而不進行問題的深入探索和分析,因此問題意識素養非常低下。
2.2 教師與學生配合不夠默契
針對目前的教育水平來看,很多高中學校單純一味地追求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升學率,而對學生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意識沒有一個良好的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只能機械地接受傳統的“填鴨式”教育,而無法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并提出個人的獨特見解。很多教師不能根據教材和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有效的教學計劃,與學生沒有建立默契,這就使得學生對數學這一學科學習的積極性大大降低。與此同時,很多家長給學生請家教或者報輔導班來補習數學,對于高中生來說,既耽誤時間,又難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2.3 缺少情景課堂教學環境
數學課程的講授還與教學方法有關,并且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教師講課方式保守,機械死板,且大多通過“填鴨式”對學生進行教育,這使得數學教學缺少了活力,學生往往不會自覺主動去接受知識,更不用談問題意識的培養,這就導致了多數同學的最終數學成績很差,卻始終不能很好地進步的問題。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是因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而對于高中生而言,他們都具備著很強的思維性和想象力,如果教師單純地講述知識點和試題,必然導致課堂缺少了積極的學習氛圍,學生的積極性也就自然不高了。
3 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3.1 分析教材,挖掘數學思想
教材是數學教學的根本依據,為了更好地挖掘和提煉數學思想,教師應仔細分析教材,針對教材內容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總結,全面分析不同教材之間的聯系和不同,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總結出一套新的數學思想。
分析教材是教師在授課之前必須要做的工作之一,也是對內容講授的基本要求,教師只有自己對教材的內容全面吃透并做到靈活運用,才能更好地完成和實現對學生的教學工作。很多高中生提早就購買了大量的數學參考書或高考輔導書,往往搞題海戰術而對很多知識點沒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不斷開發和挖掘適合不同學生的對于數學的新思想和新興趣,實現數學思想的滲透,在數學思想的基礎上加強問題意識的培養。
3.2 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進行全面分析
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合理確定教學目標,首先全面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基本情況,可以采用分層教學模式。分層教學在教學之前首先要掌握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運用一定的標準將不同學生劃分為不同層次,據此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保證不同層次的同學都能最大程度上獲得成績的提升。
同時,教師除了要在課堂上對學生傳輸知識外,還要在課堂之下,對學生的學習、生活進行全面的關注。為此,一方面,數學教師要改變以往只關心學生是否完成作業的態度,轉而變為關心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是否遇到難題,遇到怎樣的難題,以及如何引導學生克服寫作業過程中的數學難題。另一方面,教師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努力為學生創造出一個學習數學的校園氛圍,如將數學家的生平介紹、畫像、主要貢獻等制作成相框掛在教學樓里,還可以將數學公式融入到校園展板和海報之中。同過這兩種方式不僅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還能夠使學生在良好地環境中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3.3 加強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成長和創新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對于高中數學教學也不例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與許多因素有關,如創新思維的培養。高中數學的知識有一定的難度,往往有著更深入層次的含義,許多問題要運用多種數學思維和數學方法來進行解題,因此學生要注意不同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不同,掌握不同問題的不同解題技巧,在解題時要加強創新意識,問題的提出要通過不同的方式來解決,如小組討論、教師點評等,但最主要的還是學生自己通過學習和解答數學題目進行自我總結和分析,不同角度對待不同問題,做到合理解答,靈活運用,貫徹落實創新思維的發展,努力提升數學學習成績,為高考做好充分的準備。
【參考文獻】
[1]周春荔.數學觀與方法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1).
[2]張維忠.數學文化與數學課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02).
[3]方延明.數學文化導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03).
[4]任樟輝.數學思維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11(04).
[責任編輯: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