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
摘 要:本文在總結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教育認知的問題的同時,探索提出通過開展多形式素質教育,培養高職院校學生法律理念的養成,進而達到從“知法”、“守法”到“懂法”、“用法”的轉變,以期能對高職院校法律教育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法律教育;認知
一、高職院校法律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學校法律教育針對性不強,缺乏重視。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法律教育多是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進行。按照教學計劃,其中法律基礎部分的課時量十分有限,教師能夠講授的內容少而淺。在日常管理中,學校很少專門針對法律進行宣傳和教育活動,沒有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2)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內容不夠深入。很多學生選擇高職院校的原因在于培養一技之長,為自身創造良好的就業條件。他們對于專業課和實習實訓十分重視,在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公共課時,卻大多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而且限于自身閱歷,絕大部分學生對于法律的重要作用沒有深刻認識,對枯燥的法律條文望而生畏,在學習積極性方面大打折扣,導致學習效果不佳。例如,雖然在課堂上學習過《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有的學生在畢業時還是不能區分就業協議書與勞動合同,不知道如何正確簽訂勞動合同,不知道自身享有的權利與義務,給自身、學校、企業三方都造成很多困擾。(3)教學方式單一,缺乏吸引力。目前,高校法律教育活動渠道與形式較為單一,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一方面,很多講授這門課的老師并非法律專業出身,自身的知識結構不夠均衡,導致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機械的向學生講授法律條文,實踐教學環節缺失,普遍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教師是主體,學生只是被動接受各種法律知識,缺乏法治理念教育與法律應用能力的培養,從根本上來看對學生法律素質的提升作用不明顯,教學內容單調枯燥。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教師對法律教育的認識不到位,在講授法律知識的過程中,對很多重要內容一帶而過,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二、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法律教育認知的途徑
(1)調整法律教育的培養理念。要想實現法律素質教育的目標,我們就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培養理念,要理性地將教育內容和學生都視為教育的主體,注重自我評價,強調認知與情感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對于法律學習逐漸由被動轉向主動。要引導學生形成知行統一的觀念,積極引導高職學生開展和參加法律類的實踐活動,以便更好的配合理論學習,同時激發起他們對于法律的興趣,更加有助于鞏固、強化其頭腦中已經形成了的法律知識和意識,并最終形成知與行的統一。(2)加強法律教育體系建設。首先,要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端正教學態度,查找并克服自身的不足,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將積累專業知識和提高教學能力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真正做到為人師表;其次建立一支專職的師資隊伍。高職院校在組建專職法律教師隊伍的過程中,可以引入外聘教師制度,即聘請司法領域工作者作為法律教育的外聘教師,確保教師的專業水準和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從而使法律教育工作能夠順利地進行。再次改革法律教育考核體系,堅決摒棄死記硬背,以多樣化的考核形式,結合平時成績,來考察學生實際分析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3)改革教學方法。傳統的法律教育方式只是將書本內容灌輸給學生, 教師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 教學的實效性差。高職院校學生本身基礎較差, 接受和理解能力較低。所以, 應當改變這種“填鴨式”教學方式, 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將案例分析法和討論式教學法和多媒體教學法引入教學, 鼓勵學生學以致用, 在不斷的實踐中掌握法律知識, 自覺運用法律知識分析解決身邊的問題, 提高法律素養。(4)開設與所學高職專業相關的法律教育課程。結合高職院校的實際, 高職法律教育應當圍繞學生實際專業特點和職業預期, 與學生就業、創業相結合。除了進行法律基礎課程的一般性普及外, 應當開辦一些與各專業或職業發展相關、高職學生普遍關心的課程, 通過講座或課外活動的方式, 使法律教育貼近學生的需求, 融入職業發展的內在需要。(5)開展法律特色校園活動。1)辯論。辯論比賽對于學生思辨、分析和表達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幫助的,特別是針對某一案件的辯論。學生通過辯論不僅可以鞏固自身對于法律知識的掌握,還可以提高他們對于法律知識的運用能力,有助于其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2)法律講座。經常邀請知名法學專家來校傳授與高職學生密切相關的法律要點,以提高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3)法制宣傳。例如,在“法制宣傳日”、“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國際禁毒日”等法律類活動日開展宣傳活動,幫助學生了解目前的法律概況,知曉社會司法的重大進步,確立學生對于法律的信心。
參考文獻:
[1]淺談高職法律教育的困境及對策,姜黎黎,知識經濟,2014.08
[2]高職院校法律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以唐山市高職院校為例,劉冰,河北師范大學,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