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平
(韶關學院 文學院,廣東 韶關512005)
高等院校校內協同育人的實踐與思考
張曉平
(韶關學院文學院,廣東韶關512005)
摘要:協同育人是現代高等教育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育人模式。在校內協同中,努力實現教學工作和學生工作的協同,實現教師、輔導員、管理人員和學生的有效協同機制,無疑是克服過去高校各部門、各崗位人員各自為戰的困局的關鍵。只有在彼此認同和協同的基礎上,找準契合點,才能積極探索出協同育人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等教育;教學工作;學生工作;協同育人
早在1971年,德國學者哈肯(Haken)首次提出了“協同”的概念。1976年,他對協同理論進行了系統地闡述,出版了《協同學導論》和《高等協同學》等著作。哈肯認為,我們所研究的對象是許多子系統的聯合作用,以產生宏觀尺度上的結構和功能;同時,它又是由許多不同的學科進行合作來發現自組織系統的一般原理。針對合作效應和組織現象能夠解決一些系統的復雜性問題,可以應用協同論去建立一個協調的組織系統以實現工作的目標[2]。
高等院校的“協同育人”工作首先是做好校內各資源要素的協同。通常,高等院校的育人工作分為教師教書育人和學生工作管理育人兩大部分。教師教學是育人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盡管教師之間以及各門課程之間的知識體系和育人方法雖有差異,卻也有諸多共同之處,特別是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共通的。因此,教師之間彼此協同,而不是各自為政,就會形成合力來培養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在教師和輔導員之間,即教學工作和學生工作之間差異更為明顯,各顧各的一塊現象很普遍。也就是說,在高等教育的過程中很少將“教書”和“育人”辯證統一起來,使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效地聯通起來,以致于專業知識教育與德育思想教育之間不能有效地統一。因此,總體謀劃學生的培養目標,尋求各方面主體(包括學生主體)在實施教育過程的路徑和工作方法,構建校內協同創新的教育機制,是我們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通觀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高校內部機構設置基本都會設置教務處和學生處兩個管理職能部門,相應地分管高校的教學工作和學生工作。在二級學院層面,相應地設立教務科、學生工作中心、黨務管理和行政管理等機構,實行分工負責制。在實際運行中,分別隸屬于學校教務處、學生處、校團委、校長辦公室、書記辦公室等不同的職能部門,相應的開展和聯系工作,部門之間往往相對獨立運行,形成了教學工作與學生管理工作(包括思想教育工作)的松散、分離的狀態。原本是有機整體的智育和德育被分成了兩個各自獨立的兩個系統,即行政教務系統抓教學,黨政學工系統抓德育和黨建或團建。因此,在工作時就會各抓一塊,只對自己的分工而負責地工作。在具體的實際運作中,教師往往只負責課堂理論教學,而對學生的到課率和思想動態就不怎么關心;輔導員負責學生出勤、課外活動(第二課堂)、社會實踐活動和思想動態等,關注學生的守紀行為,導致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與輔導員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和交流,學生的黨團活動、社團活動和評優評先等,教師甚至班主任都不知就里,因而,同一個學生的思想情緒、守紀行為和學習狀況等表現在任課老師和輔導員心目中往往相差甚遠。
盡管教學工作與學生管理工作分工較為明確,但有一些工作界限并不分明,就會出現雙方都不管或很難管的狀況,甚至出現相互推諉、扯皮、敷衍的現象。兩方面的工作雖然都直接面對學生,職責分明,但也難免出現不協調現象。在育人工作方面兩者雖然最終目標一致,卻由于分得太清而協作不夠。因而,在有關的資源和信息方面獲取與共享往往不夠充分,在學生活動的安排和具體環節的設計方面也明顯協調不足,而這些都會顯明地影響到育人工作效率的發揮。
基層院系教學工作和學生工作是高等院校育人工作的主體,強化教學工作者和學生管理工作者之間的溝通和協同有助于各項育人工作的開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特別是高校教師,工作的獨立性強,除了承擔課堂授課任務之外,很少與學生接觸。對于學生工作既不了解也不關心。學生工作者和教學工作者,兩者分工明確,邊界意識明顯,也缺少溝通和互動的途徑和方式。因此,堅持協同育人、提高工作效率和育人效果應堅持以下幾項原則。
(一)突破體制劃定的界限,做到“分工”不“分家”
突破體制劃定的界限,做到“分工”不“分家”。即將教師教學納入到學生工作體系中,又將學生工作與專業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這就要求將教師的教學工作和學生工作融合起來,讓教師參與到學生管理和思想工作中;要求輔導員等管理人員成為學生專業學習的內行,關注并推動學生學業的進步。在工作中教師和管理者的邊界彈性化,相互溝通,相互協作,相互支持,實行育人工作整體聯動方式,更有效地實現目標的達成。
(二)以育人為中心,提高教師的協同意識
當前,教師和政工隊伍分工明確,雖然有所交叉,但各行其是的狀況尤為明顯。大家都是在“育人”,但教師教學偏重于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參與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工作意識不強。由于當前教師的評價機制問題,教師忙于自己的科研項目,注重自身價值的實現和評價體系的認可,而不重視教學評價和教學效果。而政工干部(包括輔導員)偏重于學生的行為管理,雖強調思想教育,關注學生的安全和紀律,但很難結合專業學習展開人文教育。因此,應改變當前的評價體系,加強教師和學生管理隊伍之間協同意識,激發教師參與學生管理工作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同時,促進學生管理隊伍“專業化”水平,多與教師溝通協作,有意識地將學生管理工作與專業教育、人文素質的培養有效結合起來,真正實現課堂內外協同育人的目標。
(三)提升高等教育系統化管理水平,以育人為中心開展各項教育工作
目前,高校普遍設立專職輔導員,多為畢業留校學生或研究生,多數當過學生干部,對學生工作比較熟悉,且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背景,但許多人都是專業不對口,相對于做學生管理工作沒有太多問題,但往往對學生所學專業的系統地把握能力就相對較弱;而專業教師又不參與學生的管理工作,只負責某一專業課程的教學和課堂的組織管理,因此,很難將學生課堂之外的學習與課堂內的學習統一協調起來,更不用說將學生的成長教育與課堂教學有機統一起來,也不用說將學生的專業能力與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人際互助溝通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結合起來。因此,實行高等教育系統化管理,協同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為培養高素質、強能力、精專業的應用型人才,是提升教育質量和水平的迫切要求。
高等教育的根本是育人,所有工作的總目標都是為了學生成人成才。在現代新的教學理念導引下,傳統的“兩條線”(教師負責教學,政工干部負責學生行為管理和思想教育)的管理模式顯然已不能適應新時代培養人才的要求,因此,在行政有效管理的基礎上,做好與任課老師的相互協作和認同,積極探索協同育人的有效途徑,努力克服“兩條線-兩張皮”工作現象,建構協同育人的有效機制,為共同實現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專業人才目標而努力。
第一,宏觀管理,微觀協同,建立全方位育人模式。教學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迫切需要建立聯動機制,要經常召開有學生參與的溝通、協作和研討會議,來溝通思想,協調步驟,統籌安排各項“育人”工作,使學生在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基礎上能夠全面發展。這就是要讓學生、班主任,輔導員、宿管人員、學生家長、任課教師和院領導等有多渠道多方位的協同,全面落實各項“育人”措施。讓任課教師從課堂走到學生中間,進一步與學生溝通與交流,并參與到學生的課外活動中,如社團活動、科研活動、體育和各種競賽活動等,了解和研究學生的成長規律,構建學生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協同育人途徑。讓輔導員和教學管理工作者走進課堂,了解教師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狀況。
第二,以教風和學風建設為中心,實現學風與教風的良性互動,推動學校整體工作開展。當前高校教風往往依靠教師的覺悟、自律和良心來實現的。抓教風建設首先要調動教師教學工作的積極性,在弘揚師德風范的基礎上,改善原有的教學評價機制,尤其是教師的職稱的評聘應與教師的教學成效掛鉤,特別不應該將教研論文不當作科研成果,或放在無關緊要的位置。另外,教師的績效獎勵應側重教學成效,而不完全是科研成果。擺正兩者的關系,或者可以將職稱分為教學職稱和科研職稱兩個系列(有些高校已經實施)。這樣教師教學才有積極性,從而改善目前這種教師教學靠“良心”、敷衍任務的狀況。另外,領導的督促檢查也是有必要的。落實領導聽課制度,同行聽課制度,專家聽課評課制度、學生聽課評價制度等,形成合力,共同參與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日常檢查,了解授課老師的認真程度和授課質量。
在抓教風建設的同時要狠抓學風建設。學生是學習和成長的主體,如果學生沒有主動學習的熱情,我們的育人工程是無法完成的。因此,一方面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讓學生明確樹立學習目標,并通過自己的努力朝這個目標邁進。高等教育既是專業教育,又是開放型的綜合教育;既培養專業人才,同時又是培養復合型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目前,高校的平臺建設和育人工程基本實行了開放的形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己的特長和未來的職業選擇來選修一些特色課程。只要學生有目標,有奮斗的精神,就會形成一股良好的學風。抓學風也就是在理順關系和重心的前提下順理成章的事。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學生選擇目標的動搖性,奮斗精神的持續性衰減等問題的存在。因此,學生管理工作則通過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來強化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而教師則加強學生第一課堂的引導和第二課堂的指導。我們完全可以借鑒國外高等教育中給學生規定任務、完成課題、小組合作等方式,讓學生“忙”起來,讓學生畢業“嚴”起來。這樣學生不僅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強化,而且創新能力也能得到極大提升,學風建設當然會形成良好的氛圍。
第三,構建師生互動交流的平臺和教學與學生工作的聯動機制。通常任課教師擔負著一線教學的重任,但在課堂教學外較少與學生接觸,并不了解學生在課堂外的表現,如興趣愛好、未來的目標定位和思想狀況等,因而也難以實行因材施教。故而,搭建任課教師與學生交流的平臺,通過任課教師和相關工作人員加入授課班級Q群,或對學生開放教師的博客等,開展網上或手機平臺交流。各學院(系)每學期開展教學研討會,交流教學和學生互動的經驗以及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3]。學生可以自己組織文藝沙龍,邀請相關專業老師參加,以靈活的方式實現教師與學生互動。
第四,建立靈活有效的評估機制,推動協同育人的創新機制。目前,在學期末,學校往往采取調查問卷的方式讓一般學生對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評估。這種方式雖然不決定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但存在明顯不足。一方面,學生對老師的感情和印象顯得特別重要,往往會出現教師“討好”學生的現象;另一方面,往往對學生要求嚴格的老師常常得不到好評,相反,老師講授課程容易通過,容易拿學分的常常得到很高的評價。因此,調查問卷應該面向好學上進、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而不是籠統地調查。這對促進教師教學和學風建設無疑是有幫助的。
另外,對各部門的學生工作也要進行考核,形成評價體系。在評價體系中,安全固然是第一位的,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但這只是顯在的任務。必須重視的是,督促學生學習和鍛煉,做好相關的協調工作,幫助學生成才是學生工作不可忽缺的一部分,也是工作的中心和難點。首先,以學生工作是否與教學人員積極主動溝通、協同配合為指標進行評估,促進協同育人成效的發揮。學生管理工作者每學期要安排一定的時間向任課教師介紹學生情況,諸如學生的性格、特長和愛好,學生的人生規劃和學習計劃、學生的專業興趣和人生態度、家庭境況等,從而讓任課教師做到了解學生,更好地實施因人施教,并能夠在課余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和人生輔導等[4]。
其次,學生管理工作者應該加強相應專業的學習,走“專業化”發展的道路。學生工作不僅僅是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而且也是學生大學生涯的人生導師。他們和學生接觸多,工作細,因此了解學生學習的專業,成為內行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學生工作成效發揮的保證。
當然,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也應該細化,而不僅僅是考試一項指標。學生的考試成績只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水平,況且,考試也只是對學生專業學習效果的一種檢測手段,但絕不是,也不能作為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唯一標尺,尤其是在我們還沒有完全實現教考分離的時候。考試也無法對學生專業學習的效果和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綜合全面地考察。考知識,卻難以考素質;考能力,又難以進行全面衡量。
總之,教學工作和學生工作是高校育人工程中最主要的兩項工作。盡管兩者實施工作的主體不同,但兩者工作目標一致,都是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核心使命。如果兩者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協同步調育人,實現全校協同育人機制的有效運作,必將大大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和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高質量內涵發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工作會議文件匯編: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5.
[2]H.哈肯.協同學導論[M].張繼岳,譯.西安:西北大學科研處,1981:254.
[3]楊彥勤,辛全才,趙延風.院(系)教學與學生工作聯動機制的建立與實踐[J].理工高教研究,2007(2):50-51.
[4]王麗娟,楊冬紅.基層院系教學工作與學生工作協同育人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4(11):74-75.
(責任編輯:寧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OO7-5348(2O15)11-O122-O4
[收稿日期]2015-09-20
[基金項目]韶關學院重點教改項目“中文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協同培養體系研究”(SYJY20131414);一般項目“基于教師專業標準的中學語文教師教育改革與實踐研究”(SYJY20131442)
[作者簡介]張曉平(1966-),男,安徽無為人,韶關學院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現代文學。
Conside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Xiao-Ping
(Co11ege of Literature,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Abstract:CooPerative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modern education mode which makes fu11 use of teaching resource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In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the efforts to achieve teaching and students work together,to rea1ize teachers,counse1ors,administrators,and students' effective coordination mechanism,is the key to overcome our di1emma among the Past works of dePartments,to each Personne1 in university. On1y on the basis of each other's identity and co11aboration,get the sPot of cooPerative we may exP1ore the effective way of co11aborative education active1y.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the teaching work;manage of student;cooPerative education